桓衝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桓沖決定與謝氏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公元375年,晉國與秦國統治集團力量的天平進一步發生有利於晉國的傾斜。五月間晉侍中、中書令王坦之去世。臨終前他分別給謝安和桓衝寫信,內容都是憂國憂民之事,囑咐他們在他身後如何把社稷江山治理好,一點都沒提自己個人家庭的要求。(“惟以國家為憂,言不及私。”《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按說晉重臣王坦之辭世對晉應該是個非常不利之事,為什麼我說天平進一步向晉傾斜了呢?主要是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桓衝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局意識和非凡勇氣。桓衝考慮到王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坦之謝世,晉國要想保持朝廷與社稷穩定,主要就取決於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能否團結一致。如果內鬥,不但兩敗俱傷,而且很容易引發內戰,秦國就可能乘虛而入。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而謝安在朝野具有極高的威望,晉國無出其右。所以桓衝打算把揚州刺史這個最重要的位置讓給謝安,自己離開京師與揚州去外地任職。桓氏兄弟子侄和主要幕僚一聽全都認為這個主意根本不行,太糟糕。因為晉國各州中最主要的就是揚州和荊州,而揚州比荊州更加重要。它不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兵力最強,而且就在京師建康旁邊,可以控制朝廷而不被朝廷所控制。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桓溫情願不當丞相卻長期任揚州刺史即緣於此。桓氏與核心幕僚們情緒激動地苦苦勸諫桓衝,郗超也把讓出這個至關重要位置的重要性、危害性講得非常清楚,勸他無論如何不能出此下下之策。但桓衝就是不聽,他明白這些人都是為了自己家族或者個人利益,而他是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所以桓衝心裡十分平靜。(“桓衝以謝安素有重望,欲以揚州讓之,自求外出。桓氏族黨皆以為非計,莫不扼腕苦諫,郗超亦深止之。衝皆不聽,處之澹然。”《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幾天之後,朝廷的詔書下達,任命桓衝為都督徐州、豫州、兗州、青州、揚州諸軍事,徐州刺史,鎮京口。任命謝安為揚州刺史,加侍中。這個方案體現了相當高明的政治智慧。一方面照顧了桓氏的利益和麵子,讓桓衝擔任五州的軍事最高主官,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桓衝的意見,讓謝安出任揚州刺史,名義上在打仗時軍事方面要接受桓衝節制,不過平時揚州刺史和徐州刺史都分別掌管自己的那支軍隊。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這個方案顯然是謝安的主意,給足了桓氏面子。所以王坦之雖然去世,王家還有人在朝,最重要的是,桓沖和謝安的關係進一步密切了,這對晉國十分有利。另外,從能力、魄力來說,謝安比王坦之要強得多,謝家的子弟也比王家更加出色。謝安不但在朝廷是頂樑柱,而且親自掌握晉國最重要的一支軍隊,對晉國的安全來說實在是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王坦之死後一個月,王猛就病倒了。古人常常認為帝王將相這些地位特殊者,生老病死都由上天掌握,對應著某個星宿。王猛貴為秦國丞相,因此除了延醫診治外,苻堅親自到南郊和北郊的祭壇向天地,到宗廟向皇室祖宗,到社稷壇向土神穀神為王猛的健康祈禱。還派大臣分別到黃河邊以及華山等地向河神、山神求助,並對除了極少數非殺不可的死刑犯外實行大赦。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帝王對朝廷重臣疾病十分關心愛護之事,歷朝歷代皆有,但像苻堅這樣親自到各處祈禱,派大臣遍禱河、嶽諸神,確實是像王猛自己所說,開天闢地以來所從未有過的。王猛見此病來勢兇猛,恐非藥石可治,預後難料,於是就給苻堅上疏委婉地提出自己對秦國今後發展的意見。他真誠感激苻堅對自己的極度信任,高度評價苻堅滅燕平蜀,佔有了天下十分之七的偉大功績,並語重心長地指出,自古以來善於做事者未必一定能夠成功,有個良好開端者未必善於做出良好的結局。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因此古代聖賢君主,都知道要做成大事是多麼不容易,全都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絲毫不敢大意。希望苻堅像古代聖賢那樣謹慎治國理政,天下人日子就好過了。(“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是以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

桓沖決定與桓氏與謝氏,這兩大家族團結一致,對抗外敵

伏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資治通鑑·晉紀二十五》)苻堅看了王猛重病中寫的這些懇切話語非常感動和悲痛,王猛沒有提任何關於自己的要求,一心惦記著秦國的事業。一想到秦國有可能失去王猛,苻堅就痛苦不堪。 但是王猛已經病入膏肓。到了七月,王猛終於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苻堅親自到王猛家問後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