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天鎮前堡鎮白羊口村易地搬遷促「安居樂業」 鄉村旅遊顯新姿

  白羊口村位於大同市天鎮縣谷前堡鎮,古稱鎮寧堡,在古代是天鎮縣境內明長城沿線“八堡一城”之一。該村地處陰山支脈南麓,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接壤,明長城遺址穿村而過,長城內外遍植杏花,每年杏花花季,整個村子彷彿裹在一團杏花影中,來這裡攀青山、登長城、看古堡、賞杏花的遊客絡繹不絕。

大同天鎮前堡鎮白羊口村易地搬遷促“安居樂業” 鄉村旅遊顯新姿

大同天鎮前堡鎮白羊口村易地搬遷促“安居樂業” 鄉村旅遊顯新姿

  全村總人口280戶680人,五保戶有14戶,低保戶有7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85戶147人。耕地面積3600畝,退耕還林面積2500畝,因土壤貧瘠缺水,沙化嚴重,糧食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和小雜糧為主,老百姓春種秋收換來的僅僅是果腹之糧。

  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是天鎮縣126個貧困村之一。近年來,村中青壯年勞力全部外出打工,老弱病殘留守村中,使得該村更是雪上加霜,脫貧後勁乏力,保安居、興產業、促脫貧迫在眉睫。

  易地搬遷夯實鄉村旅遊基礎

  白羊口村建村年代久遠,歷史積澱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是全省首批旅遊扶貧示範村,被省住建廳確定為省級傳統村落,列入保護名錄。但縱觀搬遷前的白羊口村,處處土坯房、破窯洞,外表殘破,佈局凌亂,村容村貌可想而知。

  村中街巷都是老舊土街,不單車輛無法通行,路人行走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雖說文化底蘊厚重,但遊客到此往往繞村而行。為徹底改善村民生活居住條件,加快改善人居環境,2017年,縣委、縣政府投資454.71萬元在白羊口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安置點總佔地面積35.55畝,計劃搬遷居民79戶141人,目前,新建移民房已經具備入住條件,正在進行分配入住。

  在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過程中,白羊口村因地制宜,重點把握了三條原則:

  一是在安置點選址上,重點把握了由“靠山”到“靠路”開放的原則。

  在規劃白羊口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時,恰逢省市全力打造古長城旅遊“天路”,當地搶抓這一機遇,在“天路”旁選定安置點,進一步放大“靠路”優勢。如此一來,交通更加便利自不必說,還能收到很好的“廣告”效益,當遊客從古長城旅遊“天路”上驅車而過時,白羊口村古香古色的農家建築和優美的自然風光都盡收眼底,使人心生嚮往,忍不住要到此一遊。

  二是在建築風格上,重點把握了由“做新”到“做舊”提升的原則。

  移民房建築風格為仿明清古建築,灰磚青瓦,走獸飛簷,與舊村傳統民居色調一致,與長城古堡相得益彰,進一步彰顯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此外,白羊口村還環新村壘砌仿長城石頭牆5000餘米,垛口女牆無不體現出當地古代軍旅文化特色,別有情趣。

  三是在產業配套上,重點把握了“一產”到“三產”跳躍的原則。

  白羊口村遠離城市喧囂,四周杏林環抱,空氣清新、環境怡人,天然泉水傍村而過,村中老人個個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是當地有名的長壽村,打造康養基地優勢得天獨厚。

大同天鎮前堡鎮白羊口村易地搬遷促“安居樂業” 鄉村旅遊顯新姿

  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當地政府規劃重建鎮寧古堡,修繕堡牆、古戲臺、古神廟,恢復古色古韻建築特色,通過移民搬遷統一堡內仿古式民居建築風格,一家一院配有火炕灶臺,遊客可暫住遊樂,也可旅居療養,甚至可長期租住安度晚年,以清心安逸、健康休閒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相處方式打造田園養生、康養旅居福地,吸引京津等大城市遊客到此旅遊養生,為該村鄉村旅遊再添一把火,有效推動當地主導產業規避土地制約,實現傳統農業向旅遊康養產業的跳躍發展。(馬佔富 餘致楠 吳學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