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落下帷幕的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上,來自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副教授田明獲得了思想政治專項課程組一等獎。
在學生看來,這是實至名歸,學校裡早已流傳著田明講課場場爆滿的傳說,毋庸置疑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學生畢業後仍喜歡找他答疑解惑,尋求人生指點。
“我說今天來上課的,中午心裡鬥爭了幾回合吧?都大三了該找工作了,還上這門課,能幹嘛啊?姓田的是誰啊?有多少人是這樣想的,舉手!”這是田明在課堂上開場白的話風之一。
這時候往往有人舉手,田明會說:“這個學生最誠實!”
田明是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和所有思想政治課老師一樣,除了教授本專業的學生外,他還要負責學校其他專業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課。因為田明的奇特講法,他的課堂上總是人滿為患,常有一些聞聲而來的“不速之客”。
初上講臺“躲”了一學期
現在的田明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氣場十足,而七年前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躲在教室的講課臺後面,一個學期沒敢看學生。”田明不動聲色地描述道:學生們知道是位新老師,也很配合。
經過一個學期後,田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點: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對教學內容的透徹理解,才會有足夠的自信。從那時開始,田明每學期都重新備課,寫教案,“不炒剩飯”。他圍繞一個知識點,換另外一種闡述方式,把自己最新的理解融入到教學中。
由於思想政治課是全校的公共課,田明慢慢摸索到,要為不同學科、不同年齡的學生“量身定製”不同的教學方法,“給理工類的學生上課,偏重於邏輯闡釋,給文科類學生上課則著重於背景介紹”。
在田明看來,他的教學真正發生“質的飛躍”,是因為兩件事。一件事發生在2015年,他與自己的老師、同學合作完成了一本學術書籍,田明撰寫了其中三章共十萬字,“這讓我對思想政治這門課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另外一件事,則是2016年在網絡教學的大趨勢下,通過錄制微課的一次打磨。田明把以前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規劃,“最難的地方在於一節課只有7~10分鐘,講義要精煉到1300字左右”。那年的整個暑假,田明一直在琢磨這件事,“有時候躺下也睡不著,只有起來繼續幹活”,他最嚴重的時候徹底失眠,連續兩天都沒睡著。
田明非常看重這些“錘鍊”的過程,“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熟”。
田明記得2012年,他剛踏上講壇沒多久,有學生給他發了封“一句話”郵件:老師,我不知道在你的課堂上能學到什麼?田明一看這封郵件,急了,“究竟是我沒講好呢?還是我講得東西沒用?”他馬上在郵件回覆了自己的手機號碼,讓學生馬上給他打電話。
後來,這名學生真的來電告訴田明,他的課總是點到為止,沒有深挖。這讓田明很納悶:“為什麼我精心備課,還會這樣。”
這件事引起了他的反思:“當時我認為教的東西太難了,所以總是點到為止。”於是,到了下學期,他嘗試了一種方法:一節課只講一個問題,輔以大量的原著進行闡釋。這次的效果比之前的好,“但學生們又覺得太難了,幾節課下來,他們覺得腦子都要爆炸了”。
於是,在下一個學年裡,田明又換了一套思路:“我把教學內容總結出一個非常通俗的道理,然後將這個道理層層遞進,深到理論最深處,最後再淺出。”經過幾次調整後,他終於找到了最滿意的方法。
“我的整個的研究就是為了好好上這一門課。當研究透徹之後,我在講課時是有底氣的。”這種底氣也讓他敢面對學生的“挑戰”,不怕他們提出的反對意見。所以,田明的課堂常常充滿“火藥味”。
就在上學期時,田明講到“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動力、來源和目的”。一個學生站起來反駁到“我腦子想什麼還需要實踐去推動”,“我喜歡某一個人還需要實踐來決定”?田明一一駁斥了這名學生觀點,當時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討論,“課堂氛圍非常好”。
“聽聽這門課到底有多好”
田明的課在學校講出名後,各種讚美之聲紛至沓來,一躍成了校園“網紅課”,而他卻想聽一聽不同的“聲音”。田明找到自己的一位同事,這位同事告訴他:課講得好的人很多,但“對學科的強烈自信”讓講課與眾不同。
“只要站在講臺上說兩句話,大家就會覺得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很重要”。這位同事的說法對他啟發很大:只有當自己感覺這一課程和理論是崇高的,這種感覺就會隨著言語和肢體全面表達出來。
田明的課,很快就在學生當中發生了“化學反應”。有一次田明收到同事轉發過來的朋友圈截圖,原來是一名新聞學院的女生朋友圈寫道:“一學期的課結束了很不捨,課程很難,有一些沒聽懂,然而真正深受感染的是,田老師對學科的高度自信。”
田明記得2014年發生的一件事。那天課後,一位學生告訴田明,告訴他來聽課純屬因為好奇。原來,這位學生的好友在聽完田明的課後說道:我對這門課真不感興趣,但我不得不承認他的課講得真好。這位學生“就是來聽聽講得到底有多好”,沒想到很快就被“圈了粉”。
在學生眼裡,田明在課堂上嚴肅得讓人害怕,他的課還很難。田明並沒打算為此而改變什麼:“我就是要讓學生‘燒腦’,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會有所提高。”
因為他講得很難,甚至有同事建議他不要把理論講得太深,怕學生不愛聽。田明倒是覺得,“正是因為能講出東西,學生才愛聽。並不是說通俗就能傳播理念”。田明說得語調高揚:“課堂不是哄學生的地方。”
田明說,在他的課堂上除了放一兩個極其簡短的小視頻,幾乎不用太花哨的多媒體手段。“我就是想讓學生知道,要傳達的是非常深奧的東西,不容褻玩。”他希望形成一種關於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上認同氛圍,“關注思想和理論本身的魅力和科學性”。
當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
記者:你特別享受授課的過程?
田明:我從小就喜歡當老師,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特別喜歡進教室的感覺。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我受益良多。
記者:你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受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田明:我很喜歡我的學生,我很尊重他們。我一般從來不為難學生,哪怕有學生讓我很生氣,我相信他有他的理由。
學生有找工作的困惑、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惑,都會打電話給我,我更相信這是一種緣分。我經常給他們講,田老師講的東西未必是對的,我希望你們把我當做一扇門,而不是終點。
記者:為什麼在課堂上不太運用多媒體新科技手段?
田明:雖然我是個80後,其實我是一個很古典的人。我知道什麼樣的教學對學生好,那就是以前寫講義、寫板書的傳統教學。多媒體手段對教學內容好,但未必對老師好,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老師上課就是念PPT,或者一個PPT“闖天下”。
記者:你的教學方法是否可以推廣?
田明:我覺得整個理念上完全可以推廣,這就像練武,一方面講“心法”,要看老師投入的多少。另一方面講“招式”,要系統地分析學生、理解學生。
記者:這次拿了一等獎,將來還會往哪裡前行?
田明:一等獎只是一種經歷。回來後,我收到很多祝福和讚賞。有一個回覆是我內心的想法:當了老師,滿足心願;有口飯吃,滿足人生。這就是最大的幸福。(2018-09-14)
廣報全媒體記者 杜安娜、羅嘉妮
原文鏈接: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809/14/139995_52303686.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閱讀更多 暨南大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