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難學的原因是什麼?

李東中


中醫真的難學嗎?

張仲景是在40歲後才正式習醫,但卻成為一代醫聖。

宋代范仲淹從小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清代醫家陳修園寫過一本書《醫學實在易》,這個醫學當然是指中醫了。


古代的很多醫生也都是讀書人轉行而來。可為什麼到現代,越來越覺得中醫難學了呢?王正龍先生在講授《難經》時說過,學習中醫的功夫,不在醫內,而在醫外。意思就是,除了四大經典外,還要更廣泛的學習經史子集,釋家道家,棋琴書畫,天文地理等等。為什麼啊?因為中醫的本質是對活著的生命規律的認識,如果能認清生命運行的規律,那不就是藥到病除?所有這些要學的知識都是為了認清生命而服務的。

所以中醫難就難在“法無定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客觀指標,西醫是死的,中醫是活的,死的易學,活的難控。

此外,今人與古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古人有古人那一套認識生命的看法,而且中醫就是在那一套看法基礎上形成的。可是,我們現在從小就接受了另外一套認識生命的看法,這一套看法與古人完全不同,怎麼學都是格格不入嘛!如此能學好,絕無是處!


有人說,文字是一個難關,跟師是一個難關,說的對,可是,文字克服了,遇到了好老師,就能學好?恐怕未必。原因如上所分析。


何一笑1


除了現在科班出身的中醫技術不行,我還想再補充一點:☞一箇中醫該怎樣入門,怎樣慢慢成長。

宋代有個陳言,寫了一本《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有一篇談到“太醫習業”,就是說古代的太醫該讀些什麼書。他用儒生來比較,儒生要學“經史子集”,醫生的經,就是《內經》這是所有中醫理論的根基;史就是各家對中藥的解釋,比如《神農本草經》,《本草新編》;諸子就是《難經》《傷寒》《中藏經》,百家就是《鬼遺方》《銅人》《幼幼新書》《產科保慶》。

諸子相當於在醫學上成就非常高的人,同時他們又是全科醫生,而百家則比較專注於某一科。其實按陳言的說法,清代的傅青主,王清任也可以算作百家,一個是婦科大家,一個是提出了淤血理論。

下面就是一個講太醫學什麼的音頻,比較全面一點。



除了那些讀物,最重磅的中醫乾貨在這裡!

中醫理論對疾病的認識分為3個:內傷,外感,不內外因致病。

外感體系對應:運氣學說、傷寒學說、溫病學說

內傷體系對應:土樞四象學說、脾胃學說

不內外因則包含了除上述以外的各類雜病。


下面是詳解:


雲眾中醫


中醫的確很難學,我已自學二十餘年,現在就把自己的學習體會講一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吧;

一,古籍經典,浩如煙海。我是先從本草學起,例如《本草備要》,《本草綱目》,名醫焦樹德的《用藥心得十講》等,然後是《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接著利用業餘時間看“醫案”,從自學角度講,沒三,五年打理論基礎是不行的。

二,學中醫要從師學。學習中醫,沒有師傅帶是不行的,不然你無從下手,不知從何學起。古時學醫,徒弟都是6,7歲開始住在師傅家裡,耳燻目染,用心聽,用心記,學習珍貴的臨床經驗,直到成年才獨自行醫,那真是師徒如父子。現在,在學校學習中醫,不可能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師傅帶,學生理論掌握不少,但臨床經驗大打折扣。

三,學醫必須悟性強。理論是“死”的,如何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則是“活的”。至於如何活學活用,還要看個人的領悟。

四,有超強的記憶力。學中醫沒很強的記憶力是不行的,現在光“湯頭”就約2.5萬餘個,這麼多顯然記憶力再強的人也難以記住。怎麼辦?減繁就簡,把治療常見病常用的“湯頭”記住,其他的也要常讀常參悟。

五,知藥性,治病有“方”,需“定力”。知藥性是指不能光看書上所說的藥性,劑量,對中藥的藥理,配伍必須熟悉。比如俗話講“細辛不過錢,過錢就玩完”,但據我所知我們當地的一個已過世的中醫,就經常把細辛用到兩錢(6克),那是因為把病看“透”了,肺有大寒量小則無效。再有,細辛不可用單方。有“方”是指會分析病因,定力是指醫者須有自信。望聞問切是中醫四大法則,也是診斷的基礎。但有些人自以為高明,捨棄瞭望聞問只用“切”脈,實際上這是無知的表現。殊不知,切脈(號脈)只可作參考,看病主要靠望聞問。因為,有的人是脈有病,人無病,還有的是人有病,脈無病,有個體差異並且差異很大。什麼是定力?定力是自信,把病看準,堅定信心,效不更方。

以上是筆者幾點學習中醫的領悟,因時間關係可能不細緻,甚至有差錯,請朋友們指正,我們共同學習探討。請中醫黑離開,不與中醫黑對話。


詩書棋酒


您好,中醫難學是現在公認的,現在中醫的學院教育五年不行,再加三年,八年的醫學教育尚且不夠,很多人繼續博士學業,十幾年出來的博士居然不會開中藥,不會用中藥治病。於是人們認為這些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都不能弄懂中醫,那麼一般人就更加難學,以至於中醫推廣施行困難,但是中醫到底難不難,難在哪?

中醫難首在言語不同。中醫的經典著作往往採用的是古文的形式,古代人讀起來尚可,對於習慣了現代文的我們來講確實是一件難事。沒有很好的古文功底,確實是難解經典中的含義。

中醫難次在思維純潔。中醫秉承的是極簡的思維模式,所謂大道至簡,對於人體病理生理的解釋從不復雜,如感冒就是外感邪氣,西醫則從細微著手,發現了細菌、病毒,以及其它的一些微生物,但是治療仍然沒有辦法,這就是道與器的區別。現代人受到的外界干擾太多,忽略了最純真的思維模式,因此會覺得古代的思維簡單,不具有科學性。

中醫難亦在恆心不足。中醫需要學習等我東西很多,要做好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備,少年時候,一定要打好基礎,多多背誦,《傷寒論》自然是首要背誦的,其次《金匱要略》,有時間和精力不妨再來《黃帝內經》,由此三部,便可以學有所成。當然讀書永遠是學中醫應當堅持的。


莫塵之光


中醫的出現發展到今天,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能夠名垂青史的醫家有多少?可見要成為名醫有多難!可見中醫有多難學!但為什麼中醫這麼難學呢?




學好中醫首先要有很高的悟性,很深厚的文學功底。我們知道,中醫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溫病條辨》這些經典,都是語言晦澀深奧難懂,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字、文學功力,是理解不了其中的含義的。中醫的典籍浩如煙海,你不必都讀,就是想讀也讀不過來,但前面那幾種還是要讀幾遍的。

沒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想成為名家是空想。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之間相互聯繫,八綱辨證,中藥方劑的配伍,哪一樣都得牢記在心,在應用時才能得心應手。

其中最難的就是辨證論治。有的患者來找你看病,什麼都不說,就是讓你把脈。如果沒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功底,中醫很難確切的說出病人痛處所在。所以在這點上來說,中醫真的是很難學的。

診病過程就是醫生把“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在錯綜複雜的病症中整理出主症,這些主症是什麼原因?和五臟六腑的關聯,概括出發病的機理,才能制定出治病法則。這就要求醫生有縝密的思維,超強的判斷能力。

但並不是醫生能給你說出所以然就一定能把病治好的。只有把病治好才是真正的好醫生!所以用藥更關鍵。因此這對醫生又是考驗!因為不能精準的用藥,可能出現病重藥輕,或者出現藥重病輕的情況,導致沒有效果,或者用藥太過而使病情向相反方向發展。

我們學的這點中醫知識,只是中醫寶庫中的一點點細微末節,先不敢談發揚,我們只是努力繼承而已。但我們中醫人從不敢鬆懈,一直在不斷地學習!


林清傑2


對於中醫難學的原因這個問題,應該是許多愛好學中醫的人想問的問題。有人想學中醫,走進書店想選幾本學習中醫的書,看到的大部分都是中醫理論書,或者是中醫大家的臨床經驗心得,等等。翻開幾本,不是講陰陽五行,就是臟腑經絡,要不就是辯證施治,望聞問切,還有什麼易經八卦。這對於想學中醫的人來說,身邊又沒有懂中醫的人指點,的確是難,這那是要學中醫啊,看都看不明白,詞句生僻,深奧玄妙,使人望而確步。


那有沒有讓愛好中醫的人,入手學習中醫的辦法呢?有,我根據自己的一點小方法分享一下,(我不是中醫,愛好而已,以免誤導大家)第一,學習中醫最好先看醫案醫話,尤其醫話,通俗易懂,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感覺在看一篇短篇小說,有講一味中藥的發現來歷,以及用它治病作用,用法的故事,通過這些發現中藥及治病的過程,比死硬背還印象深刻。醫話當中也有治病的方子,這些方子可是這些中醫人的得意之作,也是經過實踐經驗所得。這樣的方子也更容易記,還有有個方子的運用,也是對以後辯證施治起到了範例的作用,積少成多,聚沙為塔。第二,熟悉每味中藥的藥性,是酸,是甘,是苦,是溫,是熱,是寒。先從身邊所認識的草藥開始,如車前子,馬齒菜,枸杞子,看到它就能知道所起的作用。第三,看方子,看這方子治某病所用某種藥的組合,搭配,因你熟悉了中藥的藥性,藥理,就明白了這個方子組方合不合理了,時間久了,你也可以慢慢的用藥組方啦。


我對中醫的理論,觀點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闡述,來普及。目前有一種現象某些人打著中醫講座的幌子,賣假藥,賣保健品,賣所謂的各種理療儀器。他們為了騙人,用中醫的名聲怱悠老人,他們的語言通俗,沒有中醫的理論,否則,這些老人不買你的賬。我不是說用中醫騙人,而是用通俗的語言普及中醫知識,才會讓學習中醫的人,不在感到難!


三禾米田


學中醫容易得很。前提是你要從心裡喜歡中醫。什麼叫做喜歡?喜歡釣魚的人,下半夜不睡覺在釣魚,蚊咬不在乎,下雨不在乎。這才是真喜歡。

學中醫從陰陽入手。

什麼是陰?什麼是陽?

電燈泡這個物質叫做陰,發出的光叫做陽。

人的肉體叫做陰,展現出來的體溫、活力、力量丶眼神丶氣質、叫做陽。

汽車一堆鐵,點不著火叫做陰,點著以後的速度力量叫做陽。

吃了一塊牛肉叫做陰。牛肉釋放的卡路里叫做陽。越吃到熱。

吃了一塊冰叫做陰,吸收了三百卡路里,所以冰是陰寒之物。越吃越冷。

知道陰陽之後,中醫並不難學,不僅容易,而且有趣。

中醫學習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入手。買倪海廈視頻光盤。

西醫用儀器檢查,找腫瘤,找病變,都是在找陰,用手術修理陰。如果陰沒壞,陽壞了呢?他就沒辦法了。

比如說胃痛。西醫做胃鏡,看到腫瘤,他就活靈活現了。安排你手術化療了。

如果看到胃形態正常,沒有腫瘤,他就不知道怎麼治了。他只講胃的陰,這塊肉是陰。在他的理論中就沒有"胃陽“的概念。醫講胃寒,胃熱。講的就是胃陽的大小。

用胃鏡看,胃一片白範茫,就是中醫講的胃寒。胃鏡下胃一片紅彤彤,就是中醫講的胃熱。

中醫不用胃鏡,問幾句話,就知道了。你喜歡喝熱水還是冰水?女人說,我可不敢喝冰水,一喝就拉稀痛經。我總是喝熱水舒服。那麼就知道她是胃寒。食慾怎樣?吃不下,吃幾口就飽了。這是胃寒。胃寒不能吃,胃熱特能吃。

胃寒,用"吳茱萸10克,生薑3O克切碎。兩三付藥就好了。

胃熱與之相反。胃內紅彤彤。總餓。能吃。

西醫只關心"幽門羅旋桿菌“。他對胃寒胃熱視而不見。為什麼說中醫是正確的?

你讓胃去消化食物,它憑什麼消化?它供血不足,血都沒有怎麼消化。讓牛幹活,還不讓牛吃草,能有力氣幹活嗎?胃缺血,胃的熱量是血帶來的,缺血就缺熱量,所以,缺血的胃就會白茫茫,就會溫度低。胃溫度低就難以腐化食物。所以就消化不良。胃缺血就缺動力,所以就蠕動不良。


疑難不再難


中醫確實是難學的,這個難並不是他真的難,而是難在對他的堅持上。我們都知道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本土一直就存在的一門治病救人學科的叫法。中醫這兩個字雖然簡單但他包含的內容卻很廣泛。隨便可以說的上口的就有:中草藥,陰陽五行,辨證論治,臨床應對,藥食營養等等。我剛才說的幾個包含內容無論是哪一個單獨的拿出來它都可以獨立的成為一門學科。可想而知中醫所包含的這些內容是多麼的廣泛和深奧。面對如此浩如煙海的內容,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是不會有量的積累的,更談不上質的改變成為一個好的中醫。所以在學習中醫的時候前期就需要大量的閱讀量,經典需要熟記,其它的也需要旁觀。閱讀這些書籍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一個合格的中醫他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遠比其它學科學成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所以這個看視入門容易的學科在前期真正堅持下去的人也就不多了。

其次,順利的度過了前期海量閱讀量。接踵而來是如果對症下藥,治病救人。前期的閱讀量只是基礎,正真要組方開藥還是需要再這個基礎上更深一步的思考。這不得不談到一個“悟”字。中醫很多的秘方其實都是由很簡單的藥材或者方法組成的。為什麼會成為秘方?是因為它有確切的療效。讀了那麼多的書不能只是死記硬背,更需要的是融會貫通!需要一個“悟”字!很多人到這個步驟就擱淺了,短時間沒辦法開悟,於是就堅持不下去了。功虧一簣。這是第二難。

第三難,現在的社會高度發展,西醫的進步也神速,在治療疾病時相對比中醫方便廉價,療效來的快。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西醫,中醫就有了很多暫時坐冷板凳的人。生活是需要有物質基礎的,時間一長這一部分的人就堅持不下去了。半道而廢,成不了一個集大成就於一身的中醫。所以也就有了學中醫很難的說法。

以上所談的只是近幾年特別明顯的一些原因,當然還有些其它的原因。但不管出於何種原因,說學中醫難,無不外乎“不堅持”這三個字。


上官英俊和獨孤美麗



泛舟66011252


本人酷愛中醫,從十幾歲時就開始閱讀各種中醫書籍,高中畢業那年治好了一位婚後六年的不孕症患者,常常利用自己掌握的中醫知識為周圍的人解疑答惑,感到很開心。本人學中醫的體會是,中醫難學難在辨證施治和靈活運用,首先要記憶好多東西,如藥性賦、藥物的配伍、湯頭歌訣、中醫診斷基礎理論、人體生理、平湖脈學,臨床經驗等等。同時中醫的婦科、兒科又是比較難以精通的專業,當然這是古人定性,認為婦女礙於面子,好多症狀全憑醫生醫術的高低來確定患者真正的病因及症狀,而兒科主要是應為小二自己無法精確敘述自己的症狀,要依靠醫生準確判斷,綜合分析後才能確定病情,從而對症施治。但是任何難學的東西並不是說就學不好,只要下功夫,多摸索,多求教,多分析對比找出規律就一定能學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