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的祖先是先秦時代從中原移民過去的漢人後裔嗎?

雷州話閩南人河洛郎


越南古代曾使用漢字長達兩千年之久,《大越史記全書》、《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大南實錄》、《南國山河》、《平吳大誥》等越南古籍無不用漢字書寫。越南阮朝的嗣德帝曾說“我越文明,自錫光以後,蓋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理數、醫術,無一不用漢字”。今天在越南的古代建築和廟宇中還能看到看到很多用漢語書寫的對聯和和牌匾,越南人和中國人一樣過春節、端午、中秋等佳節,越南武術深受中國南少林的影響,全世界下中國象棋的三個國家分別是中國、新加坡和越南。事實上在相當漫長的歷史歲月長河中越南人一直存在濃厚的“小中華”思想:13世紀後期蒙古侵入越南,越南陳朝抗蒙將領陳國峻於1284年發表《檄將士文》,其中寫道“汝等坐視主辱,曾不為憂;身嘗國恥,曾不為愧。為中國之將,侍立夷酋,而無忿心!1334年陳朝太上皇陳明宗征討哀牢(今老撾),得勝班師後命阮忠彥刻摩崖紀功文,劈頭就寫道:“皇越陳朝第六帝章堯文哲太上皇帝受天眷命,奄有中夏,薄海內外,罔不臣服”。1804年紅毛(英國)人來越南請求定居、通商,被越南君主阮福映拒絕並義正辭嚴地表示:“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那麼越南這種濃厚的“小中華”思想究竟從何而來呢?

原來中國古代在今天的江南、嶺南地區生活著古越族,他們分佈在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越族內部又分為于越、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駱越等不同支系,合稱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而且絕大多數就是融合在了中華主體民族漢族的血脈基因之中,事實上廣東省的簡稱粵在古漢語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廣東顯然是以漢族人口居多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因為中原人口的南遷;二則因為當地越族的漢化。古代的南越包括今天的兩廣地區以及越南北部。

那麼古越族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現代越南有和古越族有什麼傳承關係?這個民族在歷史上和中原文明有什麼交集?越南歷史始於舊石器時代,是百越部族中的駱越後裔。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越南人自己所著的《大越史記》是這樣記載的:神農氏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越南語:Kinh Dương Vương;名叫祿續,越南語:Lộc Tục)。帝明有意將帝位傳給涇陽王,但本身已有長子帝宜,涇陽王“固讓其兄”,放棄繼承權,帝明便決定由帝宜繼位,統治北方,並將涇陽王封到南方,實行統治,國號赤鬼國,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為元年。這也是越南相對於其他東南亞鄰國一直以小中華自居並優越感爆棚的原因——他們一直強調自己和中原文明同為炎黃後裔,儘管歷史上越南也像其他藩屬國一樣對中國稱臣朝貢,但其國內史書一直記載道:自古南北各帝一方。越南史籍一貫稱中國為北朝,說白了就是認為自己是和中國平起平坐源於同一文明體系下的南北並立的兩個王朝。

不過這麼自說自話,中原王朝是否認可呢?事實上越南和中國歷史上其他藩屬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兩國文明的確是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而且在上千年的時間裡越南就是中國郡縣管治下的領土,而不是藩屬國。縱觀越南的整個歷史幾乎就是一部和中原王朝既交流又對抗的歷史,事實上越南史籍所記載的這種交流和對抗的年代之久遠可能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根據越南的野史傳說(注意是越南單方面記載的,而且是野史傳說):涇陽王具有“能行水府”的神力,並娶了“洞庭君龍王”的女兒,生貉龍君(越南語:Lạc Long Quân;名叫崇纜,越南語:Sùng Lãm)。其後涇陽王“不知所終”,由貉龍君“代治其國”。在傳說中貉龍君 “事神術,變現萬端”,擁有法力,並能出入“水府”(水中宮殿),又將領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教民耕稼農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婦之倫。”貉龍君“或時歸水府”,人民須要幫忙時向他呼喚,就會“龍君即來,其顯靈感應,人莫能測”。傳說貉龍君娶神農氏帝宜之孫,帝來之女嫗姬,兩人生下一胞,“胞中開出百卵,一卵生一男,乃取歸而養之。不勞乳哺,各自長成。秀麗奇異,智勇俱全,人人畏服,其非常之兆”,“是為百粵之祖”。但由於貉龍君是“龍種,水族之長”,要經常出入“水府”,便與嫗姬商量:“吾將五十男歸水府,分治各處。五十男從汝居地上,分國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聞,無得相廢。”!嫗姬帶領五十位兒子居於峰州,推舉“雄長者為主”,稱號為“雄王”(越南語:Hùng Vương),並使用“文郎”(越南語:Văn Lang)為國號。

還是根據越南的野史傳說:中國殷代時雄王因“缺朝覲之禮”,而招來殷王率來襲(又稱“殷寇”;而《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則說是“雄王六世”時期的“國內有警”)。正當大軍壓境時,仙遊縣(或作武寧縣)扶董鄉的一位三歲童子自動請纓,帶領雄王軍隊來到殷軍陣前,“揮劍前進,官軍(雄王軍)後從。殷王死陣前”,而童子亦隨即“脫衣騎馬昇天”。其後雄王尊該名童子為“扶董天王”,立祠拜祭。關於這個傳說的真實性近代越南學者陳仲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指出中國殷朝入侵的傳說“實屬謬誤”,理由是:“中國殷朝位於黃河流域一帶,即今之河南、直隸、山西和陝西地區。而長江一帶全是蠻夷之地。從長江至我北越相隔路途甚為遙遠。即使時我國有鴻龐氏為王,無疑也不會有什麼紀綱可言,無非像芒族的一位郎官而已,因此他與殷朝無任何來往,怎能引起彼此間的戰爭。而且中國史書也沒有任何之處記載此事。因此有什麼理由說殷寇就是中國殷朝之人呢?”因此陳仲金將之視作“有一股賊寇稱為殷寇”而已。

中國古籍裡的越裳氏獻白雉於周的說法,亦被越南傳說所吸收——據《嶺南摭怪》所說:“周成王時雄王命其臣稱越裳氏,獻白雉於周。”亦即是說當時統治越南的鴻龐氏王朝派出使節,以“越裳氏”之名,入貢於周。據中國的古籍記載:周公認為自己德行不足,於是退回了這次貢物,並賜以重賞,將來使送回。不過現在更多認為越裳氏其實是撣族。據越南古籍《越史略·捲上·國初沿革》所說:中國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嘗遣使來諭,碓王拒之。”亦即是說越王勾踐有意招攬鴻龐氏的國君,但遭拒絕。所以今日越南民族的直系祖先和勾踐的越國雖同屬百越分支,但彼此並無統屬關係。

公元前257年秦國滅亡古蜀國後蜀國末代王子蜀泮率領其族民,滅文郎國,建立甌雒國,並自稱為安陽王。傳說中的文郎國和甌雒國是越南古代國家的雛形。據越南史籍記載:甌雒國都城為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內東英縣,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帶,後一度擴張到中國廣西、雲南部分地區。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公元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佔領今日的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即駱越)歸屬於象郡管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後改稱“南越武帝”),首都在今廣州,越南中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由於南越國的疆域包括了今天中國嶺南的兩廣地區和越南中北部,這也難怪嘉慶皇帝在聽說阮福映打算定國號為南越時會懷疑其對兩廣暗藏野心了。南越國政權對越南進行了早期的開發建設,使中原的禮樂制度文明傳播至此;與此同時南越國與海外也有相當的交往: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劉邦滅秦滅項後重新統一華夏,南越國開始向漢朝稱臣,成為漢朝治下一個維持半獨立地位的割據政權。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這一時期越南人本身就自視為漢人,出生於今天越南清化的姜公輔在唐朝官至宰相,從沒有人質疑他的民族屬性。

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叫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戰”靜海軍節度使吳權擊敗中國割據政權南漢,939年吳權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這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結束之後的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

越南在政治上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後在文化上並未脫離中華文明的影響,依然沿用漢字和中國的典章制度。越南因為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因此在面對其他東南亞國家時有一種心理優勢——越南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多以小中華自居,視東南亞鄰國為蠻夷之邦並打著興復華夏文明的旗號對鄰國開戰:1471年越南後黎朝滅佔婆國,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併下高棉(今湄公河三角洲),由此奠定了現代越南的版圖,所以嚴格意義上只有越南國家起源的北部交趾地區才是華夏後裔,而南部地區多系被越南征服的當地土著民族同化而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越南人的祖先是中國人——這個觀點沒錯,但有點籠統。確切的說,應該是:北越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但更精確地說,應該是:越南人中的蒙古人種是中國人。

但很遺憾,他們並不是從中原移民過去的。

1959年,越南國內雜誌發表了《對探索越南民族起源提點意見》,此文從越南人種的起源出發進行研究,指出了越南有四種人種:即美拉尼西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尼格羅陀人種、蒙古人種。

這部分蒙古人種就是越南的“中國人”後裔,它原來的名字叫“駱越族”。

圖為被視為古駱越族後裔的廣西“仫佬族”在具有古駱越族文化傳統的"依飯節"中表演。

也就是說,越南人裡的蒙古人種是從我國原東南地區的百越族中的一支分支——位於廣西南部與今天越南北部移民過去的古駱越族。

駱越族的種族屬性,至今未有定論,但據信與其他東南地區的百越族應同為一族。因此,說越南人裡的蒙古人種之祖先,是從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遷徙過去的越族人,這結論可以成立。

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是從越南的南部——也就是從中南半島,甚至是印度半島遷徙過來的了?

答案很簡單,因為歷史上,南越出現人口繁衍就比北越慢很多,而且其文化程度至今仍然比較低級——南越人的宗教信仰多為印度教等南亞亂七八糟、明顯帶有封建性質的宗教。

而北越則很早很早——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納入中華版圖,開始接受先進的中原華夏文明。至三國士燮割據交趾時,完成了漢化,士燮把漢字與漢語帶給了他們。

至今,北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中華文明的“烙印”——比南越不知道強多少倍。

由此可見,可以得知北越地區在宗教方面多信仰儒家人文文化就不難理解了。

上圖為清末的越南人裝束。

歷史上,我國多次統治過越南,但基本上都在北越。因此,南方的美拉尼西亞人種、印度尼西亞人種、尼格羅陀人種,是不能算入到我們“中國人”頭上的。


無風即風


和我國廣西、雲南接壤的越南是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中一直屬於中華文化圈的範疇,就是後來脫離中原政權獨立,也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一直納貢稱臣。


越南和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秦帝國時就開始了。秦朝時越南北方就屬於大秦帝國的版圖之中。

越南的史學家認為他們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炎帝是個稱謂,共有八世(有說九世的),第一、第二世出生於陝西省寶雞市清姜河畔,後代進入山西、河南、湖北一帶發展。炎帝被漢、羌、苗、百越共尊為祖先。


秦始皇派五十萬人南征百越,征服了越南北部。南征將士和當地的百越女子通婚形成了越南的京族,其後千年越南一直在漢民族的統轄之下。

現代基因研究大部分越南人和漢族擁有共同的父系祖先,說明他們是華夏民族的後代。 越南大部分是京族,南部地區有少量馬來族和印度人後裔。


行雲流水1437995


越南的民族成分比較複雜。在歷史上,北越和南越長期是兩個人種、民俗、文化風馬牛不相及的國家,北越是華夏文明圈,南越則是印度文明圈。北越地區除原住民外,應該說,相當一部分是中國移民。

最早的移民是古蜀國移民,戰國時期古蜀國被秦國所滅,蜀國王族蜀泮率領部眾遷徙到越南境內,建立了政權,史稱甌雒國。然後是秦朝移民,秦始皇曾經派遣大將任囂、趙佗征討南越(就是當時的甌雒國),趙佗在滅掉甌雒國後,趁中原大亂之際在越南建國稱王,史稱“越南趙朝”。



應該說蜀朝和趙朝的統治者都是中國移民後代,後代的越南皇帝,比如李朝(太祖李公蘊祖籍福建),陳朝(太祖陳守度祖籍桂林)都是中國移民,這些移民與越南土著融合 就形成了今天的越南主體民族——京族。



林屋公子


感覺大家想法很怪,一方面,心裡看不上越南,一方面,說到領土,就會說這是中國的!

我看過越南陳重金的《越南通史》,裡面有一段話:

無論我們屬於哪一種類,但由於後來中國統治我國一千多年,有時還有40多萬兵,則必然使我們舊的苗裔已與中國人混血之後,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

其實,即使是現代的越南人,打心眼裡還是知道自己跟中國人的血緣關係的,只不過由於民族主義情緒,他們不願意承認。

如果說英語裡面詞彙的引入是文化交流的引入,那越南語的漢字詞彙的引入也完全不同了。他不僅引入了名詞,連很多動詞也引入了,甚至一個普通越南人都可以拿漢語語素造詞。學過漢語的越南人可以拿越南語發音對應每一個漢字:

這個女生的名字是Phan Thi Hue.翻譯成漢語是“番氏惠”。我曾經問過她,為什麼要把“Hue”翻譯成“惠”而不是“慧”。她的回答是:“Hue”就是“惠”,“慧”在越南語裡發音是“Tue”。到這裡,我覺得大家應該明白這兩個民族的語言共通性有多大。我們中國人和越南人的名字的翻譯,絕大部分都是直接用漢字對應,而不是音譯。我還曾經問她:你名字裡的“氏”是幹什麼的?她說:這是來自中國的文化,你應該知道啊!

準確點說,越南人是南下的漢人跟當地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越南還有一個民族“芒族”,他們被認為是越南人的直接祖先。早期這些人廣泛居住於紅河流域平原和附近山地,後來中原人到來以後,平原地區的人逃亡山區,留在平原地區的人跟中原人結合,混血,同化,完全接受了漢文化,同原來同一民族的“芒族”分道揚鑣!

前期越南文化不像日本那樣通過“遣唐使”學習,而是隨著漢族移民的湧入直接帶入的。隨著10世紀越南進入獨立,當地的方言逐漸強勢,最終將漢語異化成了現在的越南語。即便如此,兩者差距也沒那麼大,如下為越南廢除漢字前的用的文字:

這是用漢字和喃字寫的文章。中國周邊的韓日越在歷史上都產生了跟中文有深刻淵源的文字。上圖文中你不認識的字就類似於粵語中的土俗字。

如下為越南版的“為人民服務”:

越南語寫作:Vi nhan dan phuc vu。這個句子跟中文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字一一對應。

一脈相承的語言,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都昭示著著兩國的血緣關係。


河平東港


越南人是越南,最大的民族,也稱“京人”是蒙古利亞人種。他們是古代駱越人的後裔。駱越人主要是分佈在越南北部和我國南部地區的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有南攻百越的歷史。駱越人就是百越的一支。所以題主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完全準確。先秦時期我國一些人經過遷徙,尤其是駱越人,進入了越南,隨著歷史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越南人。

越南建立過幾個封建王朝。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1930年,胡志明領導越南人進行的民族解放鬥爭,1945年,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1975年實現了南北統一。



越南人受我國影響很大,尤其是中國孔孟思想,很多地方都設有孔廟,他們的很多詩歌藝術也模仿了也模仿了我國漢族的文化形式。


紅雨說歷史


“漢人”在漢朝才出現,而漢人是以華夏為主體的眾多上古民族融合而成,所以並不存在“越南人祖先是先秦時代漢人移民”的說法。

第一,漢人的歷史

漢人,在漢朝之前稱作“華夏”,並非單一民族,華夏在演變成漢人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了東夷、三苗等大量少數民族,最終形成了漢人。先秦時代,根本沒有所謂的“漢人”。


第二,中原與越南的接觸

雖然在越南人的歷史中聲稱,越南人的先祖是神農氏的子孫,但是在先秦時代,夏商周三代,即便是南方的大國楚國也並沒有與如今的越南有過直接的接觸。

嶺南地區叢林密佈、瘴氣叢生,充滿大量的毒蛇猛獸,再加上嶺南山脈的阻攔,非常難以逾越。即便到了隋唐時代,嶺南都是用來流放罪臣的地方,包括如今的越南。著名的唐朝大臣褚遂良就因為流放死在瞭如今的越南。

第三,中原移民與越南

秦始皇一統天下,遷移關中十萬民眾前往嶺南,但並不包括如今的越南。直到南越國建立以後,才將領土延伸到了越南北部。然而,中原人與當地越人之間通婚等非常少,一直都侷限在如今的兩廣地區,這也是造成後來越南脫離中原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越南人的祖先,是當地的百越人,最多融入過漢人而已。


澹奕


越南人是王育河,極善游擊戰和心理戰,就是耐力差點,其出身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大家制造出了這小子一切,為的是陪王家大當家解悶,後被封官天定官和太傅之職。沒想到時勢弄人,王育河被培養成了戰士,光影變遷,時至今天,王育河成為了越南的主流。


王代靜指揮中心


越南北部曾是趙佗開創的南越國的一部分,怎麼可以就說越南的首都曾經在廣州?如果這樣的話,哈薩克斯坦的東部曾是漢唐的一部分,那可以說長安曾經是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麼?顯然不可以!不過當時生活在越南北部的人群顯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主要是文化影響,至於體質影響,肯定就不如文化影響了,因為去嶺南的中原人沒有足夠多到可以鋪滿南越國全境。再說越南人後來不斷向南開疆拓土,融合了很多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人群和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人群。再也不能武斷地認定越南人全是土著和中原人沒關係,也不能認定越南人就是當初中原人的後裔。只能說越南人是含有上述各人群的融合種族,文化上傾向中原文化,體質上傾向中南半島人群體質,連語言都無法歸類到那個語系,因為越南語有近70%的漢語藉詞,其餘是壯侗語族詞彙和孟高棉詞彙,但語法傾向於孟高棉語族。沒有明顯主導的成分。本來的漢化進程被法國殖民者打斷了。


第九區春蟲蟲


越南第一個朝代蜀朝對京族影響最深,京族的血緣絕大部分來源於蜀朝,而趙朝幾乎與京族無血緣融合,因為趙佗把安陽王杜泮趕下大海後,趙佗對蜀朝在北越地區的統治集團體系完全保留,自己帶兵撒回珠江三角洲大本營,只要蜀朝地區服從他領導就行,實行的類似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制度,由於這一制度以後的朝代都予保留,直到東漢初期爆發二征夫人起義,二征夫人是姐妹,是蜀朝地區的雒侯(相當於今天省下面的市長)貴族,蜀朝地區的行政體系與中原完全不同,實行雒田雒民雒將雒侯體制,大概是半奴隸制體制,東漢派來的太守(省長)想改變他們體制,觸犯了雒侯(市長)雒將(鄉長)的利益,所以爆發了二徵雒侯貴族姐妹起義,並一度獨立了二十年,後東漢派馬超的後人來鎮壓了北越蜀朝地區起義,並且才開始完全按中原政治體系派,省長,市長,縣長來統治。所以京族在秦滅蜀後59年時間蜀國三萬餘人才到達河內地區征服雒越人建國算起,到東漢的幾百年時間完全是民族血統封閉發展,至於以後歷朝歷代只是中原漢零星進入越南地區,所以京族的血緣絕大部分來源於兩個民族,蜀人和雒越人,雒越人就是今天越南當局宣揚的發源於湖南洞庭湖的炎帝后裔雄王部落,雄王部落時代相當於中原的商或夏以前的原始部落時代,蜀朝才是雲南,嶺南地區的第一個文明國家,趙朝,西漢對北越幾乎沒影響,只是名義上的統治,只有東漢二征夫人以後開始才是實質的統治了北越。今天的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就是四川廣漢市雒城鎮,注意帶雒字,杜宇望帝讓位給鱉靈開明氏後,蜀王室的血統就從伯益後代(黃帝)的血統轉移到荊楚人炎帝后裔了,與雄王部落是同一親戚血緣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