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改革開放話生活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改革開放話生活

工作:從刻印到打印

工作上,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變化,已無處不在。但最容易為人所忽視的一點,就是從刻印到打印的變化。

如今的小孩子,對於刻印,知道的恐怕不多。

但我這個年代的人,小的時候,還有讀書年代,直至工作,與刻印真是密不可分。很多人小的時候,都喜歡玩一種刻印的遊戲。把硬幣放在桌上,上頭鋪一張白紙,用鉛筆的一側輕輕地塗。不多時,一幅刻印的硬幣圖就此而成。

而這個遊戲,其實靈感是來自於當時無處不在的刻印。讀書的時候,每次考試的卷子,都是刻印的。而刻印的卷子,其實問題還真不少。

問題之一,是字跡。卷子上的字,與老師們平日裡的字跡,是一致的。有的老師,寫字比較潦草。刻印卷子的時候,哪怕格外注意,但印出來的卷子,依舊讓不少學生雲裡霧裡。結果,考試的過程,學生頻頻舉手,請教老師那些看不懂的字。

問題之二,是不衛生。對於出卷的老師來說,刻印一份卷子,是苦活兒。一場考試結束,出卷老師的身上,從衣服到雙手,一片烏黑。而學生們,也不輕鬆。答卷的時候,一不留神,容易把卷子上的墨,印在袖子上。因此,每次答題,都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後來,結束了學生時代,踏上工作崗位,刻印依舊是工作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學生的時候,對於那些容易沾染油墨的卷子,心中不無怨言。後來,有幾年我也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直至那時,才懂得出卷老師們的辛苦。每次出完試卷,看著烏黑的手指和衣袖,總是苦笑連連。

離開教師崗位後,我曾在一家單位工作,負責文字材料的撰寫和打印。但這份工作,同樣也不輕鬆。

當時,刻印的時代宣告結束。單位裡買了一臺打字機。而負責打字的我,儼然成了身負重任的員工。

那時,很多小單位和小學校,依舊用著傳統的可以方式。我們單位的打字機,在當時來說,算是走在前端的。為了不辜負那臺打字機,我下了不少苦功,先是去培訓,學會打字。後來,還得時常聯繫,提高打字速度。單位裡的各種材料,都得靠打字機。所以,有時等的人大排長龍,而負責打字的我,更是要加班加點。

也正是因為如此,單位裡有了第一臺電腦的時候,我格外激動。隨後不久,家裡頭也添置了一臺電腦。短短几年間,電腦從稀罕物,便成了家家戶戶,以及每個單位的標配。這普及的速度,著實有點出人意料。

當然,這得益於當時各種政策,鼓勵資源向農村地區傾斜,照顧農村地區。後來,不管單位還是家裡頭的電腦,都配備了打印機,而且從單色到彩色,不斷升級。如今,要打印一份材料,從輸入到輸出,那種神一般的速度,是以往想都不敢想的。

多年前,我曾到兒時的小學裡,去走了一趟。看到雜物間裡,那臺曾經令我學生時代沾染了不少油墨的油印機,放在角落裡,蒙上了厚厚的灰塵,心裡頭不禁感慨萬分。陪同的老師告訴我,那臺刻印的油印機,早就沒用了。但因為用了這麼多年,有了感情,捨不得扔掉,於是就放在雜物間裡。

從油印機到打字機,再到如今的打印機,這飛躍只能用火箭速度來形容。沒有身歷其境的人,根本無法體會到,在這些年間,這樣的變化是何等令人驚訝!

居住:單人單房不是夢

對於多數如我這般的普通百姓來說,改革開放這些年來,與自己最息息相關的,也是老百姓們最關注的,其實還是自身環境的一些變化。

先說居住條件。多數改革開放初期出生的人,都有一種切膚的體會。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對於孩子們來說,居住與睡眠,更像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游擊戰”。今天睡這兒,明天睡那兒,隨時都準備著搬家似的。

就拿我們家來說,孩子們每隔一頓時間,就得上演搬遷大戰。小時候,和爺爺奶奶睡一屋;後來,孩子多了,不得不進行“分流”。有一些,就分配到了姑姑們的房間裡,和姑姑一起。再後來,男孩子大了,和姑姑們一起,自然不方便。於是,女孩子們擠一間屋子,男孩子則和叔叔們一間屋。

所以,每個家庭裡,上下鋪的架子床是必備的標配。一個房間裡,少則放兩張,總共住四個人;多的話,三四張也不稀奇。有時,家裡來了遠方的客人,就得為擠出床位,都費勁腦汁。最後,往往還得求助於孃家。比如,有時親戚來了,母親就得帶著我們,到外婆家,借住幾晚。當然,那個年代,誰的居住條件都不寬裕。到了外婆家,依舊是擁擠不堪。

那時候,覺得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但在當時,這還是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那會兒,還是改革開放的初期。房價雖然很低,而且還保留著福利分房。但工資更低,而且家裡頭人口眾多。正因如此,總覺得能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是盼星星盼月亮,也盼不來的。

關於房子,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就是漏雨。從孩提到少年,每逢下雨天,就特別鬱悶。一下起雨,屋裡就開始漏雨。於是,孩子們提著臉盆和水桶,忙得團團轉。有時,夜裡下雨,一整晚都無法入睡。

如今,對於新房子來說,不管是城裡還是鄉間,漏雨越來越成為一種歷史的記憶。甚至,和如今的孩子們說起這事兒,對於漏雨,不少孩子都沒見過。這不得不說,在居住上,如今正朝著幸福的方向,高歌凱進。

快速發展的經濟,讓百姓們的荷包也鼓了起來。在老家,舊房換新房,每人都有了單獨的房間。而且,同輩中的很多人,都在城裡買了房子。單獨一個房間,已經不是夢想;甚至,自己住一套房子,都不再遙遠。

兒時的夢,在改革開放這隻巨手的推動下,最終成了現實。

教育:從獨木橋到陽光道

我有一個夢,也是很多人的夢。

這個夢,就是大學夢。恢復高考後,上大學成了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夢想。這其中,有對文化的追求,當然也有時代的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經濟形勢還相對單一。那會兒,對於多數人家來說,要擺脫父輩們艱辛謀生的路子,唯一的方法可能就是讀書上大學。通過大學,走出農村,走向自己嚮往的大城市。

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高考的競爭有多麼慘烈!

那會兒,用來形容高考的一句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一點也不誇張。哪怕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代,高考的錄取率也不過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初期,比率就更低了。那時,別說重點大學,就是能考上專科,在村裡頭都堪稱光耀門楣了。

也是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成績不夠優秀的我,最終沒能圓大學夢。和我一樣,甚至比我還不幸的,仍有大把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們那所還算不錯的中學裡,有一個同學連著復讀了八年,最終還是以遺憾告終。

而如今,我不曾實現的夢,在兒子身上得以實現。

老實說,兒子的成績並不好。在他小時候,我並不看好他,也不認為他能考上大學。當然,他始終是我眼中和心中,最優秀的兒子。但是,在我看來,兒子將來的道路,想必是在大學之外的另一條路。

可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讓兒子最終能考上大學。

不得不說的一點,是我對於兒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極為滿意。兒子成績一直是中等,但他有自己的興趣,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和實現。並且,我發現,和我那個年代的人比起來,兒子這一代的,不管是在學業還是課外,素質教育的成果都遠勝從前。

所以,在兒子這一代的人看來,出路已不僅僅是上大學。甚至,兒子的好幾個同學,都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而走上其他的道路。當然,上不上大學,並無絕對的好與不好,因人而異。但這起碼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形勢的多樣化,我們能走的路也越來越多。

在送兒子去報到的9月,我帶著兒子,走在充滿陽光的校園大道上。那一刻,心中升騰起一股真誠而熱切的感激,感謝改革開放,讓大學夢也能在我家得以實現。

經濟:挑戰多,機遇更多

作為一名小百姓,從切身體會來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有挑戰,也有機遇。

這一路走來,並非暢通無阻。早些年,多數人確實真實地感受到,生活好了,日子火了,荷包也漸漸鼓了起來。那時,身邊有做小生意的,有開辦家庭式工廠的。家家戶戶,日子一片紅火。

但十來年後,挑戰也開始降臨。

最初的挑戰,是經濟上的轉型。我還記得,老家所辦的工廠,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迎來了一批倒閉潮。在這股潮流中,不少家庭式工廠因為技術的落後,成本的增加,而導致了關門。但挑戰,若是應對得當,便成了機遇。在倒閉潮中,吸取教訓,成功轉型的,如今都成了一些響噹噹的品牌。

另一個挑戰,是入世。那會兒,我還在做點小生意,與入世並無太大的關係。但身邊的人,特別是開企業的,對於入世,則有著頗多顧慮。最大的顧慮,當然是競爭的激烈,可能會導致生意越來越難做。

也確實,入世對企業來說,挑戰與機遇並存。競爭多了,但市場也大了。如今,入世多年,再回頭看看以往,發現很多企業的更大更強,多歸功於入世;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因此而倒閉。往上還是往下,取決於企業如何應對?

而個人,其實何嘗不是如此?

這些年來,我對於改革開放,給自家經濟條件帶來的變化,最大的體會是這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態度。改革開放,給我們創造的,不是不勞而獲的條件;相反,改革開放,是給我們創造一個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幹勁,闖出一片天地的環境。

就好像這些年來,生活和經濟上,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網絡的普及。從電腦到智能手機,網絡已經和我們深深連在了一起。身邊的有些人,因網絡經濟而受到了打擊;也有另一些人,則因此而獲得了機會。

挑戰與機遇,成了我們每個人在生活裡,在改革開放裡,需要面對的話題。

通訊:從無到有,網絡改變生活

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經歷過“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

在我小時候,電話基本還是稀罕物。安裝電話,往往是衡量一戶人家是否殷實的標準。不僅電話,電視也是如此。

我還清楚記得,家裡安裝電話買電視的那一年。那一年,我們第一次體驗到了科技產品的神奇;也第一次在春晚的陪伴下,過了一個美滿快樂的年。

後來,短短几年間,生活水平直線上升。固定電話,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黑白電視機,已經不稀奇,彩色電視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那會兒,又出現了一樣新奇的事物,就是手機。

上高中的時候,我在學校住宿。那時,能擁有手機和電腦的同學,還是極少。我還記得,我們班裡買了手機和有電腦的,加起來也不過十來個。我們的通訊,基本還是靠宿舍裡的座機。若是要上網,則要到網吧。但對於多數人來說,上網還是挺奢侈的娛樂。

可後來,手機和電腦一下子成了家家戶戶的標配。再後來,手機變成了智能;電腦走向輕靈話,手提電腦也不稀奇了。

如果是在小時候,有人告訴我,每人都能擁有電話和電視機,我一定會覺得是在做夢;如果在少年時,有人告訴我,手機和電腦將跟衣服鞋襪一樣普遍,人手一套,我也認為是天方夜譚;如果是青年時,有人對我說,以後不用現金,只要一部手機,就能在任何地方付款,走遍天下,我也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改革開放,讓這些不可能的天方夜譚,成了現實。

環境:返璞歸真更環保

如果說在其他方面,發展的曲線是一直向前的,日新月異;那麼,在環境方面,則是“後退”的。但這“往後”,環境越來越靠近早些年,卻更令人欣慰。

還記得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以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的。水,越來越汙濁;樹,越來越少。還有,走在街上,空氣中令人皺眉的味道,也在提示著人們,空氣狀況不容樂觀。

越發展,越往前走,環境就越是惡化。

可如今,每回一趟家鄉,都能感受到家鄉的環境有了改變。綠化面積日甚一日,風景更加美麗;那些排放汙染的工廠和企業,也多數得到了整改。而且,深深吸一口氣,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看著環境不斷往後“退”,與兒時的青山綠水,越來越接近,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這一切,都得益於我們對於改革與發展的新認識。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改革開放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要戰勝貧困,要戰勝不文明,要戰勝種種陋習,這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正因如此,我們更不能以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的發展。而這一點,已經深深嵌入瞭如今每個人的腦中。

結語

家,是美麗的記憶,是思念的符號。對於大家,對於小家,我們都有著深厚的情感。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關於家的內容,也得到了日新月異的提升。不管身在何方,我們都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血脈相連,成了改革大潮中的一滴水。

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謳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通過書寫對城鄉建設、生產生活的變化的親身感受以及身邊的故事,展示我縣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生活以及人民精神風貌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深遠影響,特舉辦“小城故事——大名縣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徵文活動。歡迎廣大文學愛好者踴躍投稿,詳情請戳☟☟☟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審核:馮軍兵

「征文」改革开放话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