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這個世界最難的事莫過於在多變的世界裡維持不變的關係。”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永恆。

陶立夏當真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寫作者,所指並非是情感的嬌嬈造作,而是擁有一種文藝的本體。因為感情,她曾逃離生活,開始一場13個月的分開旅行,與他人對不圓滿生活的躲藏不同,她這一場旅行更像是一種自訴性的內心獨白。

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分開旅行》這本書裡,陶立夏為了讓自己從一段戀情中抽身而退,選擇了獨自旅行。她帶著一縷慌亂重返了羅馬的許願池,一路向南行,去看波西塔諾的黃昏以及海上停滿歸航的船,當走到倫敦,過去的記憶,從荒蕪到繁華,一股腦的再次回來,這一座記憶之城,也成為了思念的開始。

這一趟旅程,從茫然到釋懷,最終她從旅途中找到了內心的方向,尋找到了一直糾結的答案,就如陶立夏說道:那些能找回的東西,從沒丟失過;那些丟失了的東西,或許從未真正擁有。

陶立夏的文字,有一種理性的剋制,讀她的文字,像品一壺清茶,白瓷茶壺放置著茶葉,用開水浸泡,香氣四溢,讓人聞之沉醉;又像是冬日裡的一縷暖陽,透過窗戶,直達內心,讓人覺得治癒且美好。

我喜歡她對待生活的方式,純粹,簡單,優雅,從容,文藝而又不做作。大概都是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拋棄一切雕琢粉飾,僅用最簡單樸實的文字書寫生活的際遇與故事。

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陶立夏的作品,都有著不可或缺的話題——孤獨。

孤獨無法治癒,就如那隻在酒店自在遊行的魚,脫離了海洋之後,也許他並不知道自己身處方寸之地,它無法跟人解釋海水,人也無法向它解釋孤獨。但她總能將孤獨賦予溫情,如同那隻加深了它孤獨的流浪貓,由一人盡享變成了賓主盡歡。這也是我喜歡她的一點。

寫到這,我突然想起過去一個人旅行是因為找不到同伴,兩條處於相同的時間空間下相交的直線,接軌的概率是百分百,而當兩條直線由相交變成相切,接軌的概率也降為百分之五十,匆忙的生活也只給了你們1-2次的擦肩而過,如果都錯過,剩下回眸的概率又能有多少呢?

當然,一個人旅行並不意味著就是孤獨的,我認為每一次旅行都算是心靈的淨化,人們趨之向之,無非是因為未知的旅程隱喻著各種不一樣的精彩與美好。我更喜歡脫離當下刻板的城市印象,試圖融入另外一座陌生的城市,這座城市所擁有的,除了山,水,風景以外,還有源遠流長的習俗文化,那些斑駁的古建築暴露在日光下,暗示著過去的一切,等著人們去探索。

隨心所欲,自由大概可以作為陶立夏的標籤,很多讀者嚮往她的生活,我們從她的文字中能窺探到她認真生活的態度,跟生活握手言和說來容易,可是能做到又有幾人。在《生活的比喻》裡面,陶立夏說,不順利時回首過去,當如坐暗中遙望春天裡明亮的庭院般,更覺內心光華明照。

一個認真生活的人,其內心必定是豐盈的,陶淵明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樣的一個不期而遇,就看到了遠方不可名狀的美。

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在雲南的一趟旅程,我認識了盼盼,一個內心充滿嚮往的姑娘,她說,麗江是她的烏托邦,她喜歡麗江生活節奏的緩慢,早晨出門呼吸新鮮的空氣,躺在客棧院子裡曬曬太陽,看來往人群臉上各異的表情,思索他們因何而來,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為此她在麗江待了大半年,我是在旅社認識的她——她是這裡的義工,一個很巧妙的邂逅,煙雨濛濛的天氣,麗江六月的早晨帶著些許清涼,客棧老闆讓她順便帶我去周邊轉轉。後來,她帶我們去了很多地方,從麗江前往大研古鎮,組隊去玉龍雪山,又到大理直奔洱海,幾經輾轉,直至分別,那時想到,旅行有這樣一個人真是有趣。旅程結束後,我問她: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想了想總結了一個詞:矛盾。

她繼續解釋道:一個似乎有方向又沒有方向,一個似乎別無所求又很貪婪,一個很清楚現實又偏偏充滿理想的人。

我想我能理解她,人人都向往詩意的生活,但卻囿於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對生活變得迷茫,似乎理想生活就在眼前,可終究無法向前踏進一步,因為你知道,前面,很可能是“水中月”。

從沒有一本書能像《生活的比喻》一樣,讓我在故事之外心生安寧

另外一個有趣的是關於遇見,最美好的,莫過於兩個瞬間,一是相識不久出現默契的瞬間,二是即將告別揮手說再見的瞬間,因為這兩個時刻你內心都會有波瀾。

彼時相遇,如今再次相見大概又是不一樣的狀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