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河道社區村名的來歷

陝西省武功縣河道社區位處廣袤的北莽原上,這方川平地脈厚的風水寶地,曾因埋葬唐將劉文靜而被人們稱為“三冢”,河道社區就設在三冢古鎮的原址上。

《邰封錄》記載,“東晉元帝年間,武功莽原以東一條古河斷流,露出寬闊河道,後人們居其上,形成河道村。村東北五里臺原上,有唐劉文靜三冢,冢高六丈有餘,樓亭石雕均被元軍所毀”。文革動亂中,整個墓冢被夷為平地,令人嘆惋。

武功縣河道社區村名的來歷

劉文靜(568-619) 唐初大臣。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字肇仁。世居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隋末,任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令,與晉陽宮監裴寂結交。李淵時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聯絡裴寂與李世民,協助李淵出兵反隋,並奉淵命出使突厥。李淵在太原起兵,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屈突通。唐立,任納言,助修律令,並助李世民擊滅薛仁杲,任民部尚書、陝東道行臺左僕射,封魯國公。619年,因裴寂更受李淵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

劉文靜是慫恿唐高祖李淵取天下的首義功臣,隨李淵、李世民父子征討,功勳卓著,高祖即位後,官居吏部尚書,領陝東道行臺左僕射,封魯國公。同時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勳,更受親信,這為劉文靜所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 據《舊唐書》本傳載:劉文靜曾與他的弟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酒後狂言,拔刀擊柱道:“必當斬裴寂耳!”這原本是喝醉後感情衝動,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洩,但被一個失寵的姬妾聽見,把話報告了皇帝說他要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唐武德二年(619),駐紮在扶風縣城(今長寧鎮)以北,李家營的軍中參事長孫德順,奉太祖李淵旨意,將前來換防的劉文靜以謀反罪逮捕,後在河道村以北的莽原之上將其處死。

貞觀三年(629),太宗李世民追念文靜功勞,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官爵。又令文靜改蘇姓的次子樹義復劉姓,承襲其父魯國公爵位,加以重用。並在李家營部隊以北擇地,重新厚葬劉文靜。李世民仿照漢朝故例,將墓築成三座山的形狀,向後人昭示文靜一生“陳策反隋,舌戰突厥,奪取關中”的顯赫戰功。浩闊的北莽原上才出現了“巍巍三冢秀,朝朝碑樓森”的壯麗景觀。 幾年後,劉文靜的舊部段志玄和常遇春告老還鄉,舉家遷至三冢旁居住,和劉家族人(今河道劉家村)一道為其主子守墓。他們除了晚上在墓地輪流巡邏外,白天在三冢以北開墾荒地,培植奇花異卉。並協助縣府積極推行輕徭薄賦,興修水利的政策,很快使這裡的經濟得到復甦,外地居民也大量遷入。

武功縣河道社區村名的來歷

貞觀十六年(642),李世民巡幸三冢,祭祀已經去世二十三年的開國故臣,被這裡爭奇鬥豔,香氣怡人的花草樹木吸引得難捨難分。他在重獎了兩位老臣後,遂將這裡的花卉苗木定為皇家苗圃基地。打這以後,這裡的花草生意就非常火爆,慢慢地人們就把這裡叫成皇甫村。

貞元四年(788)三月,神策將軍馬燧率部駐紮三冢古鎮以東,防守羌人入侵。馬燧因仰慕劉文靜英名,曾多次投資整修三冢墓地,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陵冢墓園。

元世祖至正二十二年(1362),元將李思齊率騎兵上乾州路經三冢鎮,將鎮上沒有來得及逃離的老弱病殘和守墓人屠戳一空,又放火把陵園的闕樓、殿堂、廊亭、牌坊、石雕等全數燒燬。明《武功縣誌》雲:“劉文靜墓園遭劫後,碑記為今河道劉氏所秘篋。”

據《武功地名志》曰:“樹義為激勵劉氏族人不忘先祖,把先父劉文靜當年被捆綁的地方,起名綁王村,今叫八王村

而劉文靜落馬被殺的地方,舊部段志玄等人則叫它落馬栽,後來人諧音叫成樂馬寨。還有一種說法唐太宗李世民帶領人馬巡視武功縣河道塬上軍營,當地軍民擊鼓鳴樂,夾道歡迎,李世民胯下坐騎,聞聲高揚雙蹄,向天長鳴,唐太宗一時高興,隨口賜名“躍馬寨”,因當地人口音之誤,以訛傳訛,隨將此處稱為“咬馬寨”,

即今咬馬村。

武功縣河道社區村名的來歷

原先羈押劉文靜的李家營,現在也叫成李家窯。而當年馬燧隊伍駐紮的地方也留下了東馬、西馬、三馬村。

河道三冢這個曾在二十里地都能清晰看到它的恢宏與壯觀,並讓武功人為之榮耀的唐墓冢遺存在文革期間被周圍村莊的人們,在漫長的七年裡,硬是將三座高大的冢體,一點點蠶食殆盡,直至夷為平地。現在每當人看到這些能夠見證三冢興衰的村莊時,不由讓人發出對滄桑歲月的感嘆。

武功縣河道社區村名的來歷

河道地處武功的二道源,土地肥沃,民風淳樸,人傑地靈,自古英才輩出。民國時代河道出了個焦易堂老先生,曾為武功人民的福祉謳心瀝血,建校(西農校)、修渠、(渭惠渠)築路(隴海路)。而今又有俊海先生,不忘故土,修道路、建學校、惠民生。雖然時代不同,他們都有一顆造福人民的愛心、關愛芸芸眾生的佛心、積德行善的良心,不愧為是武功人民的驕傲,三秦兒女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