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事件17年:之前、之時與之後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時與之後

9/11恐怖襲擊事件過去17年了。回到2001年的這一天,你能否回想起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在想什麼?

我其實已經無法回憶起自己在想什麼,只知道當時應該是在初中一年級。但9/11卻成為我後來十分著迷的一個時間節點。因為能看到和事件發生時一模一樣的電視錄像,網頁截屏,我在很多年後,很多次“重新經歷”了9/11時刻,甚至有些沉溺其中。

2001年9月的美國人、中國人、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的所思所想,有些跟今天完全不一樣,而另一些跟現在如出一轍。當天所發生的一些偶然的事情,也促成了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一些重要的改變。

9/11之前

2001年9月之前的美國,仍然沉浸在走入新世紀的無盡歡騰當中。微軟正要推出後來被證明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款操作系統 Windows XP,它的預計發佈時間就定在9月份,並且聘請了當紅歌手麥當娜演唱主題曲,宣傳口號定為“你可以飛”。

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在世界上已經十多年沒有叫得上名字的敵手。美元購買力相比2018年要堅挺得多,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可以完成大學學業,找到穩定的工作,每年都可以出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度假。最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這個國家的經濟前景和個人的職業未來預期都非常樂觀,這種樂觀因為互聯網泡沫的加持變得更加濃厚。

甚至連當時的電視廣告,你都能看到比現在高得多的飽和度,裡面全都是鮮豔的色彩。亞馬遜那個著名的從a到z的“微笑曲線”商標就是在那個時候畫出來的,同樣的微笑弧線也出現在當時麥當勞餐廳的標誌旁邊。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當時的中國人雖然沒有美國人這麼幸福,但是也覺得好日子正在來臨。《好日子》這首歌是1998年春晚上唱紅的,當時是流行才沒幾年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仍然在滾動播放。

2001年,中國似乎諸事皆順。這一年發生的主要大事,包括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10月7日中國男足歷史性的闖入世界盃32強決賽圈,到年底又成功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因此,中國並未在9/11事件帶來的震驚情緒中沉浸太久。即使是在9月12日當天,中國報紙的頭版頭條消息也並不是9/11事件,而是第九屆全運會的火炬接力儀式。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184018576607593407

在瀋陽五里河體育場舉行的中國對阿曼的那場比賽當中,中國只要打平即可出線,結果不負眾望把1:0的比分保持到了終場。有從廣西柳州趕來的球迷興高采烈的製作了橫幅,面對現場直播的攝像機鏡頭高高舉起,那個橫幅是這麼寫的:

“北京申奧已成功,瀋陽福地又圓夢,入世手續終辦妥,今日中國全球通!”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11245/?p=6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9/11之時

時至今日,9/11事件也仍然是美國曆史上在本土所遭受到的最大規模的襲擊。即使是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也沒有直接攻擊美國本土,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夏威夷島。

所以這種直接發生在美國最大的中心城市,發生在人們面前的變化,對於美國人心理造成的衝擊更為巨大。然而,我們生活在一個長期被認為“可以放心走夜路和擼串”的國度,想象起來還是有點難度的。

美國做出了膝跳反射,火速成立了後來最大的官僚部門之一——國土安全部,並在今後的幾乎一切政策制定中,都把安全放在考慮的第一位。可以說,在此之前,美國人從未非常認真的想過自身安全的問題。

還有其它的條件反射。在2001年9月12日的《ABC今夜世界新聞》特別節目中,美國廣播公司(ABC)官網的留言板有如下今天看起來也很熟悉的評論:

——“穆斯林就是一小撮暴徒,要從地球上核平掉”;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伊斯蘭生活方式、國家、文化都要被連根拔起”;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我們應該遣返他們,規定所有阿拉伯人在我國居住違法,直到恐怖主義被完全消滅為止”。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在11日當天的新聞報道里,在掌握的信息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美國媒體已經開始宣傳罪魁禍首是沙特阿拉伯的富商拉登,針對當時美國境內穆斯林群體的仇恨言論應聲而起。小布什隨後站在廢墟上拿著大喇叭喊出來的“那些摧毀了這些大樓的人,很快也能聽見我們的聲音”,對於消除仇恨和偏見而言也並沒有太大幫助。

這種言論現在被《紐約時報》等媒體稱為“伊斯蘭恐懼症”,它是今天同樣情緒的起點,即使在17年後的今天,它的回聲仍然在迴響,並且聲浪還越來越高,特朗普就是在這樣的聲浪中上臺的。

而在當時中國的環境當中,氣氛明顯不同,人們懷著愛國情懷,幸災樂禍的看著美國遭殃。這倒不是因為我們當時跟基地組織處於友好狀態,而是篤信了領袖的一句名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對當年正“韜光養晦”的中國而言,美國是一個沒有爭議的敵人。

在世界由兩極格局變為所謂“一超多強”的十年之間,中國經歷了中美蜜月期的驟然結束,1996年臺海危機,1999年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以及就發生在2001年初的“海空衛士”王偉事件。雖然跳出中國看世界,90年代世界熱點其實是“多點開花”的,但在中國人看來,所有的矛頭似乎都對著自己。

在這個時候看到美國遭受重創,很多人毫不掩飾地歡欣鼓舞,另一些則是在表面上用哀悼情緒包裹自己,同時暗搓搓的為祖國感到高興。甚至可能在學校課堂裡,老師會面帶掩飾不住的微笑,向學生們講解前晚發生了什麼事,而全班歡呼起舞,興高采烈。當天的自習課也可能破例打開電視,讓大家看新聞。

當時有幸出國,或者具有國際眼光的中國人,跟現在相比實在是少得可憐。同時,因為中國大部分地方的生活水平還很差,資產階級發達國家的生活被鍍上一層金色的光環。這也使得一般中國人對於美國、美國人、和美國有聯繫的人、以至認為美國不是壞蛋的人,產生了深深的誤解。

9/11事件因此成為一部分中國人與親友之間的三觀測試器。我的朋友評論屍說:“當年,我一個表姐正在上大學,911的時候她男朋友特別興奮的和她分享了這個消息,我姐當晚和她分了手。”

https://www.weibo.com/3624125415/GyQoq9FEh

9/11事件17年:之前、之时与之后

多年之後,網絡上找出了一本80年代翻印的書,叫做《如何征服英俊少男》,最後一節說的是“利用大選的好機會”。文中提到,雖然在選舉期間做助選工作對女孩來說可能比較枯燥和繁忙,但可以利用大選的機會,跟心儀的男性討論感興趣的政治話題,從而做“志同道合”的伴侶。

http://lady.163.com/photoview/513O0026/47050.html#p=93H0L6R5513O0026

在這本書被挖出來之後不久,特朗普破天荒地當選總統,同期美國因為政見不合分開的情侶或離婚的夫妻數量則有顯著的提高。

美國有機構在2017年4月做的全國性調查表明,情侶或夫妻中因政見不合分道揚鑣的有10%,其中千禧一代的分手率達到22%。24%在特朗普當選後對美國政治的爭論增多或分歧加劇。

http://us.xinhuanet.com/2017-05/12/c_129603720.htm

9/11之後

幾年前有篇文章叫《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中國跟“美帝國主義”坐在一起喝咖啡,也是最近才有的事,說是奮鬥了17年也差不多。

從“中國威脅論”到“中美國”、“G2”,除了中美兩國之外的世界其他國家,都不知不覺地開始把中國和美國並列。當我們經過蜜月和爭吵,能夠更全面的瞭解這個對手和夥伴之後,我們面對美國的心情更為複雜。

但是,有一種思潮正在漸漸地增長起來,就是在9/11期間表現得“歡天喜地”的人,為當時的自己辯護。他們認為,9/11真正是幫了中國一個大忙,讓美國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身上移開,給了中國十多年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33738/answer/63215798

他們不會為當初自己看到生靈塗炭而幸災樂禍感到抱歉,他們對“人道主義”這樣的字眼天生免疫,並貶損其為“白左、聖母”。

他們接過17年前美國的網上留言版傳出的暗流湧動,說自己只是“四等公民”。也因此,當初差不多被當作“階級兄弟”的恐怖分子,現在同樣成為他們的敵人。

其它衍生問題,比如移民等等,他們也是一樣的不妥協。一篇流傳很廣的長微博寫道,作者遇到一個德國籍華人給他看很慘的難民小孩子的照片,問為什麼中國不接納這麼慘的小孩子,他卻無動於衷。

“她說我是她這輩子見過的最殘忍的中國人,但是我卻想把她和她的同事送進監獄。因為沒有這些人,中國會安定很多。”

https://www.weibo.com/2382064902/DB7Ohn0DN

9/11事件可以說是冷戰結束後,“自由世界”面對的第一場主要災難。世界各地的美國盟友們表現出的是毫不猶豫的、步調一致的聲援和感同身受。然而現在,歐美盟友之間遇到不幸,依然會互相安慰打氣,但是說話的語氣卻越來越平淡,越來越不像是發自真心,而是行禮如儀,走個流程。

時至今日,西方國家遭受的重大災難事件,雖然不能說有9/11那麼慘,但數量顯著提升,呈現出低烈度、高頻次的特點。比如說美國在奧巴馬執政最後幾年,連續不斷爆出大大小小的槍擊案件,歐洲多地發生成因不同的恐怖襲擊,包括英國的諾維喬克神經毒劑事件,說是最近剛剛抓到犯人。

反恐這麼多年,國家安全形勢沒有太大改善,社會分裂倒是愈演愈烈,外患未絕,又添內憂。

這些事情發生的太多了,大家都麻木了,“審美疲勞”了。

心理學家認為,媒體是導致同情疲勞廣泛產生的一大誘因。新聞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悲劇和苦難。長期暴露在負面信息裡,人很容易產生無能為力感,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漸漸對他人的苦難就會免疫。

而論及這一點,中國很早就有同樣的說法了。2009年,《人民日報》就曾經刊登過一篇專欄,題目是《好消息讓生活更甜蜜》。

http://news.sina.com.cn/w/2009-08-24/161216176121s.shtml

因此,我們最近能看到的消息,也是好消息不斷,相信今後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文章圖片來自 Bilibili、Pixabay 和“互聯網檔案館”(archive.org)

2018.9.11

歡迎隨手轉發到朋友圈。尋求轉載授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並在後臺留言輸入關鍵字轉載。轉載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