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三彩是怎樣燒制出來的?

強強--我們90後-


提起唐三彩,很多關注歷史、文物、考古的朋友當然不會陌生。唐三彩是唐代雕塑藝術的代表,因為色彩絢麗而又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因此被稱為“三彩”。在說唐三彩的製作流程之前,我們還需要先明確一點——唐三彩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釉陶,它的全稱是唐代三彩釉陶器。

唐三彩的製作流程,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

  • 1.製作胎體
  • 2.一次燒製
  • 3.二次燒製

(唐代三彩胡人俑)

1.製作胎體

就是用土做成器物或俑的外形。製作唐三彩所用土料並非普通的粘土,而是高嶺土,與製作瓷器所用原料相同。工匠們對於採挖而來的土料並非不加選擇,還要進行篩選、搗碎、研磨、沉澱等多重步驟,才能製備出可用的原料。

接下來,對這些高嶺土進行造型。造型時要運用多種技法,比如最簡單的捏塑、刻劃,此外還大量使用模具,比如一些人或者動物的四肢、軀幹,就是先用模具做出來,而後粘接在一起的。

當然,製作胎體是很考驗工匠技能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數唐三彩雕塑造型準確、生動,很有力量感,這與工匠們對自然事物的細心觀察和對工藝技巧的不斷嘗試都分不開。

(現代複製唐三彩的製作胎體步驟)

(唐三彩白釉馬,洛陽出土)

2.一次燒製

胎體制好且經過陰乾,就可以入窯進行一次燒製了,這一步又稱為素燒,燒出的成品呈淺黃色或者白色,而且表面沒有釉,看上去跟陶器很像。

一次燒製所需的溫度是1000℃~1100℃,其目的是讓胎體變得緻密結實。

(現代複製唐三彩的素燒產品)

(唐三彩騎馬狩獵俑)

3.二次燒製

一次燒製好的素坯,還要進行二次燒製才能得到真正的唐三彩。不過,在進行二次燒製之前,還要對素坯進行施釉,也就是把釉料塗抹到素坯的表面。

唐三彩所用的釉料屬於低溫釉,以含鉛的化合物為助溶劑,所需的熔化溫度較低,這是它和瓷器的一個主要區別。其釉料以鐵、銅、鈷為主要的呈色元素。

不過,在燒製之前,我們可看不到那些豐富的顏色,因為大多數的釉料在燒之前都是紅褐色的。

(現代復原製作唐三彩時的施釉步驟)

施釉完畢的素坯,就可以放進窯爐二次燒製,這一次所需的溫度相對較低,只有800-900℃。

釉料在高溫下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由於助溶劑的存在,釉料變成玻璃態,而且流動性很強,相互浸潤熔融,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由於唐三彩所用的釉料流動性太強,燒好以後顏色往往出現一道道的“淚痕”,因此古人在製作唐三彩時,一般不對人物的面部施釉,防止燒成大花臉。有些低劣的仿品連這一點都忽視,實在是無話可說……

二次燒製之後,就可以得到成品唐三彩了。

最後再放幾件精美的三彩文物共欣賞:

(唐三彩牽馬俑)

(唐三彩雙魚瓶)

(唐三彩駱駝載伎樂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