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爲什麼還會偏心?

靈魂漫步人生路


同樣是父母的孩子,為什麼父母往往會偏心一個孩子呢?書君認為造成父母偏心往往是因父母觀念不同而有所不同:

1、重男輕女觀念

認為""只有兒子才能傳續香火,而女兒就該幹活操持家務""觀念的父母,會有重男輕女的偏心。

因此這類父母凡事都想著兒子,有好東西也都留給兒子。

即便女兒比兒子孝順,也無法改變他們的偏心。

2、窮養兒子,富養女兒

認為""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觀念的父母,會對兒子更嚴苛,而為女兒提供優越條件。

他們並非不愛兒子,而是為了鍛鍊他們不因為小事輕易言敗的性格。

他們也並非想溺愛女兒,只是他們以為富養女兒能夠讓女兒眼界更寬,更能識破壞人的詭計。

殊不知人一切的際遇並非源於環境,而在於人心。

3、愧疚與關注成正比

父母對孩子多有愧疚,想給予的關注也就更多。

譬如孩子遺傳先天性疾病,或者曾經因為父母的原因而發生了一些不盡人意的事情,都會讓父母在愧疚中多了一份關注。

而身體健康的孩子,父母會認為他們已經擁有足夠健康的身體,少一些關注無妨。

有書君以為,沒有誰天生會做父母,他們只不過以自己的好惡,以自己認為對的觀念在養孩子。

有的人終其一生也做不好父母,有的人從一開始就明白要對自己所有的孩子公平對待。

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儘量做到公平的對待自己每一個孩子。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本文源自三聯中讀作者:薄三郎,引自文章《爭寵的孩子,偏心的父母》。

孩子會爭寵,這是不爭的事實。瞧瞧《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裡曹格家的一對活寶,你就能明白撒嬌耍潑爭寵愛,真是人類某種自私天性的真情演繹。不過,即使只有一個娃,他也毫不猶豫展露爭寵的本領。比如說,夜半啼哭就是一個妙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幾年前,美國的傑弗裡·克魯格寫了本書,叫做《手足效應》,對兄弟姐妹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很明顯,孩子們會盡情展露自身優秀的一面,讓父母愛上加愛,比如在學校球場上表現優秀,在家裡幫父母做點小活。

反過來說,父母倒也會對孩子“挑三揀四”。從常理來看,都是一個媽肚子裡生出來的,父母的愛應毫無保留的給所有孩子。遺憾地說,很好的想法遇到了嚴酷的現實,父母總是會偏愛某一個孩子。

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裡談父愛這個話題。“父愛代表著私有制的產生,因為家庭中的父親需要選擇最優的子女繼承家族財富、完成家族延續的使命而做出選擇。孩子相應依據此等條件發展出適應性,以滿足父親需要的愛來獲取更多父愛。”事實上,這裡的父愛也同樣適合母愛。

從根本上說,父母會更偏好更有機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歡長得好看的孩子——人人都是外貌協會的。他們才是代表父母優秀基因的健康後代,顯然有更高的概率將家族基因遺傳下去。這挺令人咂舌,卻是顛撲不破的動物本能所在。

來自挪威的一個研究就發現,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最健康的,長的既高又壯。老大按說應該禮讓老二幾分,但智商平均比老二高3分。分析認為,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獨享來自父母的注意力,從而造成這種差距。家中老末如何才能後來居上?他們發展的策略是,展示自己的柔弱,用楚楚可憐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心理學家們將之稱為“弱勢策略”。

如果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悄然變化——接受現實,另尋出路。有些孩子可能陷入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怪圈,成為更易抑鬱、自卑與焦慮的人。有些孩子出現逆反行為,與父母的距離拉的更遠。

當然,《手足效應》這本書還提到,異性的手足在年輕時一副“死對頭”的情景,隨著年齡漸長隔閡會神奇消失,手足之情也會日趨穩固下來。對父母而言,其中的積極意義顯然更大。

今年八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女兒對父母的照顧顯然優於兒子。用中國的話來說,女兒的確是父母的“小棉襖”。拿數據來說吧,女兒每月照顧年邁父母的時間是12.3小時,兒子只有5.6小時。這個數據,是他們對26萬例年逾50歲的老人調查得來的。 掰開來看,當某位男士有姐妹時,他照顧父母的時間與精力驟然縮水,姐妹照顧父母的時間明顯增加。換句話說,男人將陪伴供養父母的責任部分退給了同胞姐妹。

當然,女性似乎是天生的“照看者”。女性從心理與生理上,都更傾向成為這樣的人。這或許與現代社會的男女分工不無瓜葛。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成為一位經濟提供者,支撐家庭的穩定發展,女性則更多承擔照顧的責任。

眼下,當中國二胎政策逐漸放開時,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審視上述問題。中國注重孝道,育兒方式與西方存在差異。我們無法確知上述研究在中國再來一遍,是否得到相同的結論。可以確信的是,親情並非無私,父母之愛具有勢利的一面。


三聯中讀


人們都說十指連心,可是就算是自己的手指那也長短不一。孩子都是父母親生的,可總有些父母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父母對待孩子偏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因為孩子缺乏關愛,從小就會缺乏安全感,長大了之後也很難愛別人,更不懂得怎麼回應別人的愛。而且可能讓孩子變得自卑,脾氣古怪。

其實至今在很多家庭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即使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進步了,但是在很多地方,那種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很難磨滅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前段時間一部非常火的電視劇《歡樂頌》。電視劇中的樊勝美就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在她父母的眼中她的哥哥就是家裡的核心,把自己的愛都給了兒子。

把女兒當做是幫助兒子生活的工具。樊勝美自己一個人在上海打拼,自己拼命工作,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攢錢給哥哥買房子結婚,即使她的哥哥再無能,她的母親都一樣寵著他。但是對女兒卻不聞不問。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真的非常同情她的遭遇。

我相信,在現實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遭遇。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的自述:今天,弟弟偷了我媽給我的800塊錢生活費,我媽說弟弟還小,怎麼可能拿我的錢,肯定是我自己花完了,怕被罵,就撒謊。

然後就是一頓暴罵暴打。後來我發現弟弟買了好多玩具,剩下的錢也被我從他的書包裡找出來。然後我媽對我說:“你的錢不給你弟弟用難道你自己用嗎?”

同樣是自己親身的,可是父母竟偏心的如此明顯。一方面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父母可能會比較偏心更優秀,更懂事的孩子。

可是無論因何原因,父母既然把自己的孩子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好好愛他們,履行自己的義務,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不要讓自己的行為毀了孩子的一生。

——END——

那麼大家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我之前總覺得一碗水是可以端平的,甚至可以輕鬆的端平。

但是,自從我生了女兒之後,我才發現,一碗水很難端平!

我兒子淏仔八歲半,女兒玥玥六歲,一個三年級,一個一年級。

我為什麼端不平?

主要有下面這兩個原因。

(一)性別差異

在我的概念中,男生是應該照顧女生的,男生是比女生能吃苦的。

  • 我小的時候,我爸爸一人賺錢養家,下班後我爸爸還幫著我媽媽做家務。

  • 我結婚了,我老公下班後也幫著我做家務。

我老公很照顧我,比我爸爸照顧我媽媽更照顧一些。

所以,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當我帶著兩個孩子出去購物時,淏仔已經習慣主動幫我拎東西了。

如果東西不多,就我和淏仔拎著;如果東西多了,玥玥才會分擔一小部分。

  • 如果淏仔在家,門鈴響了,都是淏仔去接聽去開門。

  • 如果淏仔不在家,門鈴響了,玥玥就去開門了。

如果家裡有垃圾,下樓的時候需要把垃圾拿下去扔垃圾桶,這個活大多都是淏仔做,玥玥,我幾乎沒讓她做過。

我的這種想法肯定不會符合每個人的觀點,我相信有人覺得對,有人也許認為大錯特錯。

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也找到了我喜歡的人一起生活,繼續這種模式。

我的兩個孩子,也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相信:

淏仔結婚後,會主動幫助他的妻子承擔一部分家務,大事上會有擔當;

玥玥結婚後,會坦然接受老公給她的幫助,用心經營家庭,做一個幸福的小女人。

(二)性格差異

玥玥是個天生的樂天派,特別愛笑,做什麼事情不急不躁,特別有耐心,有韌性。

但是玥玥比較粗心,會丟三落四的。

淏仔是個追求完美的孩子,因為寫不好字,會反覆擦掉重寫,寫不好就會發脾氣,很急躁。他的安全感不足,需要我的陪伴。

所以,即使哥哥大一些,晚上我依然會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哥哥。

妹妹獨立性強,自己練琴,自己看書、畫畫,都能安靜的做很久。

我對哥哥的性格培養、學習習慣的培養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多。

現在我學習正面管教,做家庭教育方面,也是源於淏仔給我的挑戰。

一個老師,面對一個班裡那麼多性格不同的孩子,對某些孩子會莫名的喜歡,對某些孩子會莫名的想要遠離。這些都是正常的。

對某些孩子喜歡或者討厭,源於這個老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在他潛意識中留下的印象。

這沒有對錯之分,只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即使有不喜歡的,也要讓自己接納,並用理智做到對每個同學都尊重和愛護。

家長也如此。

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很難一碗水端的平平的。

但只要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那麼孩子也不會太在意小事上的不平衡,因為他們能感受到媽媽的愛與呵護。

在這件事上,偏了哥哥一些;

那件事上,偏了妹妹一些。

慢慢的各種事情多了,綜合起來差不多就是平衡的了。

如果一個媽媽任何事情山都只偏心某一個孩子,那就很不應該了。

一直被偏心的孩子,也許會變得嬌縱;

一直被冷落的孩子,也許會變得自卑。

我的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問過我:媽媽,我們兩個你更愛誰?

我每次都會回答:有時可能在小事上,媽媽對待你們的方式不同,但是媽媽愛你們的心是完全一樣的,你們都是媽媽的寶貝,都是媽媽非常非常愛的人。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獨生子女可能很難體會到父母偏心是一種什麼感覺,但是在不止一個孩子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偏心”常常會被孩子掛在嘴邊,這種感受可能會成為孩子的困擾,甚至對孩子的心靈造成負面的影響。


那麼,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父母會偏心呢?除了大多答主提到的性別因素外,從心理學角度我們認為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父母可能更喜歡與自己相像的孩子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就算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孩子長相、氣質等都有不同,比如有的更安靜,有的更好動。而與父母更相像的孩子可能會更受父母喜歡。因為“這個孩子像自己”是一種對自己基因延續的肯定,會增強父母與孩子的聯結。

圖自pexels


2. 早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嬰兒早期與父母的互動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態度。比如父母問孩子“寶寶,喜不喜歡這個玩具呀?”,有的孩子對父母做出微笑的反應,但有的孩子則沒有任何反應,相比之下,能夠給父母正面回應的孩子可能更討喜。

圖自pexels

除此以外,有的孩子在養育過程中讓父母比較費心,比如常常哭個不停的寶寶。對這些不省心的孩子,父母只能更多地投入注意力和精力,這可能在其他孩子眼中,就成了偏心。

圖自pexels

3. 孩子的出生順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大作為家裡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關注和疼愛,但是也更容易被要求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最後出生的孩子也會因為年齡最小,會受到家裡人更多的寵愛。而處於中間出生的孩子,相對其他出生順序的孩子來講,受到的關注可能相對較小,容易被忽視。


4. 孩子長大後的成就


孩子成年之後所處的不同生活狀態和不同的發展狀況也可能導致父母偏心。取得更大成就的孩子會更多的讓父母感受到榮譽感和驕傲感,父母可能會在人前更多地誇讚他們。當然,也有可能父母會將資源給處於相對“弱勢”的孩子,因為他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過得幸福。


那麼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


如果父母真的偏心,那麼在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行為和態度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識。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可能會產生諸如“我沒有價值”,“我不受他人喜愛”等感受,由此發展出自卑的性格。也有的孩子由於渴望父母的關注,在尋求關注的過程中採取一些比較極端的行為,比如故意惹事。


當然,可能父母也並不是真的偏心,而是孩子將父母的一些行為理解為偏心。


因為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偏心的理解是不同的。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更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容易將一些自己得到更少的事情錯誤理解為父母偏心。比如,“我吃的東西比他們少”,而實際上是孩子自己胃口較小。


當孩子產生這樣的誤解以後,父母應該及時給予孩子耐心的解釋。當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改變,這只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父母應該學會權衡對不同孩子的關注程度,在孩子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後與孩子及時溝通。在孩子們相處過程中出現矛盾時,也不應該急於責備孩子,比如“你做了什麼,他為什麼哭了?”這樣針對性的話語,而是應該耐心瞭解情況,教會孩子理性處理與家人的矛盾。


以上。


謝謝大家對知我家庭諮詢的關注,這次我們決定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私信我們領取。


歡迎關注頭條號“知我家庭諮詢”——全網超過400萬用戶信賴,你身邊的家庭心理諮詢師,陪伴你守護幸福家庭。


Reference:

Caldera, Y. M., & Lindsey, E. W. (2006). Coparenting,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and infa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two-parent families. J Fam Psychol, 20(2), 275-283.


知我家庭諮詢


偏心這個我真的是有很多苦水要倒。我家姐妹2個,我是老大下面有個妹妹,我爸媽特別偏心老二,文中有人說會偏心更為成功的那個在我們家也是不奏效的。

我大學四年學費三年都是貸款,最後一年是因為來不及申請助學金了才給我交的,我工作後自己還貸款。我妹妹上大專三年學費2年都是我交的,問我爸我爸就說:我把房子都蓋了,把你供出來了,你妹學費你還問我要?!真的是無語!

我妹妹未婚先孕找了一個比她大10歲比我還大2歲的男人,沒拿畢業證就懷孕6個月了,我媽趕緊去學校照顧她,最後沒辦法給她倆辦結婚,辦酒席的錢都是用我老公給我的彩禮錢,男方家就拿了2000塊錢。

後來我結婚我爸媽張口就要10萬彩禮錢,後來我老公家給我了,因為知道我們家情況不敢直接給我爸媽。我結婚辦酒席前我爸問我人家給了的錢我說有6萬先前4萬是早就給了家裡的,讓我直接把6萬打回家,我說我懷孕還要用錢到時候把錢打到卡里帶回去。

到我在家辦酒席的時候把卡拿回去了,第一天就把卡給我爸了。等到要走的時候我爸說一點錢都不回不好看,讓我把卡密碼給他他取錢給我讓我拿回去。結果到我們走都沒給我們。他取錢了騙我說錢沒取出來,我媽還過來說你爸沒把錢取出來就不給你了。我的卡你們取錢我手機有通知短信的,沒見過這麼偏心的人。

真是對他們失望透頂了!現在我7個月了我爸媽都沒說來照顧我,心寒!都是我婆婆在照顧我,我老公經常說我八成是撿來的。

我對我爸媽再好也比不過老二,小時候就是我爸打我,我妹敢打我爸!我剛畢業一個月3000還要租房子過日子,過年給我家拿了6000,還要給我妹妹交學費,我爸媽還說白供我讀書了。真的是可笑!更可笑的是從來不打電話說別的事兒,找我就2件事兒,要錢和要彩禮錢。呵呵

現在結婚了,根本沒電話沒信息知道我懷孕也沒反應,我樂的清淨,每次他們打電話來都是給我添堵氣的我直哭,現在不打電話好多了。


掌上金陵


天下父母喜歡會說話的,嘴巴甜的😭😭😭😭


馨元77


在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

孩子也是一樣,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無論,在哪個家庭裡,父母對孩子來說都不會做到公平,做到好不偏心。這一碗水永遠都端不平!

其中原因個人分析如下:

第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愛好,而每個父母也有自己的期盼與期望!但父母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在自己身上得不到實現的話,就會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孩子身上。所以,在現實中,有的孩子聽話,乖巧,願意順著父母的意願走下去。而有的孩子叛逆,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同,此時,如果兩個孩子出現在同一個家庭中,父母無論都會偏向乖巧聽話的那一個。

第二:傳統觀念使然。如果家中有一兒一女的話,父母則會更偏向兒子。畢竟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感覺總是為別人家養孩子。所以,對兒子的愛總會比女兒多一點。

第三:攀比,對比心裡作祟!父母總是喜歡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也總喜歡拿孩子來比來比去。如果,兩個孩子中有比較出色的那一個,經常在外面給父母長臉。使得父母在外人面前格外有面子。那無疑這個孩子將得到父母格外的愛與呵護,這無疑也加大了父母偏向的動力!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遇到同樣的問題,看開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即使再怎麼對你,再怎麼偏向,他們仍然是你的父母。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做好自己最關鍵。只要你自己翅膀硬了,在外能是父母炫耀的資本。相信,你也是被偏心的寵兒!


賴絲兔文化空間


一碗水,平均分成幾小杯,都很難保證完全平均,更何況是完全主觀的父母之關愛呢。

同樣是心理學,為什麼有普通心理學,有人格心理學,還有社會心理學?那是因為,一個人的時候是一種心理現象,兩個人的時候是另外一種心理現象,一群人的時候,心理現象就更復雜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放在一個家庭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光棍一個的時候是一種心理現象,夫妻二人世界又是一種心理現象,一旦有了孩子,三口之家的心理現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有了第二個孩子,甚至第三個、第四個,這時候整個家庭的心理現象的複雜程度已經是非常高了。

都是親生的兄弟姐妹,還有個關係和睦與不和呢,父母面對眼前的幾個寶貝疙瘩,真的很難做到一視同仁的。關鍵還在於,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同的娃,有著不同的長相、不同的脾氣性格、不同的社交技能、不同的學習表現。同樣是親生的,你更喜歡那個長的醜一些的、脾氣特差的、學習不好的孩子,還是那個更俊的、性格親和的、學習好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流於表面了,更多的可能是,父母更喜歡哪個孩子,是完全不講道理的,就像愛情的產生一樣,偏偏就對其中某一個更有感覺、更喜歡他,那又有什麼辦法,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有可能是因為那個娃最小所以最喜歡,有可能是生哪個娃的時候經歷了折磨所以有了特殊感情,有可能是對誕下的第一個愛情結晶感情最深。千萬種理由,很難說得清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齡。生了小的,那自然要全力以赴照顧小的,至於大的,就不可避免地冷落了許多。和小的相處更多了,由於熟悉效應和近因效應,就有可能越來越更加偏愛小的;同時大的對父母的冷落的反饋可能是更加隔離,自然也就越來越生疏。當然也有可能大的特別會照顧小的,父母覺得大的這麼懂事,就更喜歡大的。

總之呢,內在的心理機制是非常複雜的,沒有固定的模式的。父母更偏愛哪一個,或是能不能做到一樣關愛,只能說,隨緣吧。


鵜鶘心理陳小康


家裡只要不是獨生子女,孩子間很容易或多或少的覺得父母有偏心的問題。

都是親生的,為什麼父母會偏心呢?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1. 重男輕女。在一些重男輕女家庭,肯定會偏心男孩。
  2. 偏袒小的。很多人覺得父母會更偏袒小的。有了老二,在一定程度上會忽視老大,也會有大的要讓著小的的想法。
  3. 有的父母會跟其中一個孩子比較對脾氣,跟另一個就會感覺到父母對待自己的差別。
  4. 即使父母覺得自己一碗水端平了,在孩子眼裡,也總是覺得父母對另一個孩子好。父母不是神,不可能事事都能顧全每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