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俱備,韓國造船業重整旗鼓準備復甦

萬事俱備,韓國造船業重整旗鼓準備復甦

一季度,韓國船企接單量超過中國再度位居世界第一。隨著全球造船業正在走向復甦,環保法規的生效、海工裝備市場的回暖以及韓國政府的支持,韓國東南沿海的造船廠可能將重新活躍起來,韓國造船業已經準備復甦。

克拉克森近日表示,中國、印度和非洲等新興經濟體需求增加、以及持續重組導致的全球造船廠產能削減是推動全球造船業增長的主要動力。

國際海事組織(IMO)將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法規,這有望給造船業帶來顯著的積極影響。2016年,IMO宣佈,從2020年1月開始,船舶需要使用硫含量不超過0.5%的船用燃料,這一標準顯著低於目前的3.5%。IMO希望憑藉這一新規定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為了遵守這一標準,船東不得不使用更加清潔的船用輕柴油或LNG來取代現有的廉價C級重油。然而,在此之前,船舶需要改裝發動機才能使用不同的燃料。另一種方式是安裝廢氣洗滌系統、不更換燃料,從而減少船舶的硫氧化物排放量。

現代重工公關負責人Park Jun-su表示,船舶一般使用20至30年才會退役,考慮到裝備及維護廢氣洗滌系統的長期成本,預計越來越多的貨運商會希望將船舶更換為新型設計已滿足IMO的規則標準。

與此同時,海工裝備建造訂單的增加也將促進造船業需求的提升。海上鑽井平臺建造市場與油價密切相關。2001年至2013年,油價一直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鑽井平臺訂單量也不斷增加。在此期間,韓國船企獲得了大量的海上鑽井平臺訂單。然而,隨著油價暴跌至每桶30美元,鑽井平臺訂單撤銷以及交付延期也一直困擾著韓國船企。近期,油價回升至每桶60美元左右,業內人士認為,海上鑽井平臺訂單將逐步增加。

韓國造船業對未來前景持樂觀態度的另一個理由是船廠產能的削減。在過去10年來,持續的重組措施使得許多造船廠縮小規模甚至關閉停產。在全球約400家船廠中,有167家在2016年未能獲得任何一艘新船訂單,比例超過40%。

韓國政府的支持也是韓國造船業復甦的利好消息。不久前,韓國政府宣佈,將花費3萬億韓元(約合27億美元)幫助韓國國內航運公司在國內船廠訂造多達200艘新船,包括至少140艘散貨船以及60艘集裝箱船。同時韓國政府將推出造船業中長期復興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韓國政府將在未來兩年投資5.5萬億韓元(約合52億美元)訂造40艘公用船。

今年第一季度,韓國船企接單量超過了中國,位居世界第一。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前3個月,韓國船企接單量達到263萬CGT,在全球623萬CGT的新船訂單量中佔據42.2%的份額;而排名第二的中國船企接單量則為196萬CGT,在全球市場上所佔份額為3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