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出帝石重貴:夢想收復燕雲,卻被二十萬大軍齊投降的現實打敗

一 最差勁的主帥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秋,契丹主耶律德光在薊州棗林澱大閱諸軍,準備再次南侵,教訓不聽話的“孫子”晉帝石重貴。

石重貴即位以來,對契丹的態度不再像石敬瑭時期那樣友好,契丹數次犯境,均被晉軍擊退,甚至在一年多前的陽城之戰中打得耶律德光順風翻車,狼狽逃回幽州。此次出兵前,耶律德光吸取教訓,採取了兩條計策迷惑晉朝:一是讓政事令、魏王趙延壽接受晉朝招降,並請晉軍接應;二是讓瀛州刺史劉延祚詐降,稱今秋多雨,幽州一帶積水過多,契丹主力已經北撤。

晉朝方面一看,機不可失啊。十月十四日,晉帝石重貴下旨以天雄節度使、鄴城留守杜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天平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守貞為行營兵馬都監,統率諸將。同時詔告中外:“專發大軍,往平黠虜。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 北面行營諸將如下所示(符彥卿被石重貴留下,未赴軍前),京城禁軍幾乎盡隨杜重威北上。

後晉出帝石重貴:夢想收復燕雲,卻被二十萬大軍齊投降的現實打敗

(北面行營諸將)

十一月十二日,大軍至瀛州(今河北河間市)城外,只見城門大開,先前說好的劉延祚沒了影蹤,杜重威擔心有埋伏,不敢入城,又聽說契丹將高謨翰已經撤退,就派梁漢璋率二千騎兵追擊,與契丹五千騎相遇,不敵被殺,首戰告負。杜重威聽說後,不敢再戰,匆匆向恆州(今河北正定縣)撤退。

恆州是河北大藩,城中除了順國節度使王周外,還有奉旨助守的彰德節度使張彥澤。杜重威走到武強縣的時候,得知耶律德光已率大軍由易、定州殺向恆州,決定不去恆州,直接由冀、貝州南逃。此舉雖然可恥,但至少保住了實力。然而,張彥澤這時候詭異地從恆州跑到了武強,說契丹可以戰勝,使得杜重威改變主意,繼續向恆州前進。

二十七日,大軍至中度橋,橋已被契丹軍佔領,張彥澤率騎兵衝擊,契丹軍不敵,防火燒橋。這時候如果杜重威能夠迅速強渡滹沱河,與恆州城內的王周夾擊契丹軍,尚有取勝的可能。但是懦弱的杜重威不敢主動進攻,在南岸紮下營寨,派李谷回到懷、孟州督運糧草。

後晉出帝石重貴:夢想收復燕雲,卻被二十萬大軍齊投降的現實打敗

(後晉疆域)

耶律德光一面在滹沱河北與晉軍相持,一面派將軍蕭翰、通事劉重進繞至晉軍之後,截斷晉軍糧道與退路。蕭翰突襲欒城,在俘虜臉上刺“奉敕不殺”四字,然後將他們釋放。運糧隊伍看到這些人後,以為契丹大軍已經打了過來,扔下糧草就跑,一傳十,十傳百,恐慌情緒不斷蔓延。

十二月初三,石重貴獲悉大軍屯於中度。第二天,杜重威的求援奏摺也到了,前面提到禁軍已經被杜重威帶走,這時石重貴集合皇宮守衛數百人,派往軍前。初五,杜重威再派人告急,而後使者均被契丹俘獲,朝廷與大軍聯繫斷絕。

二 將軍殉國,敗類偷生

再回到中度。這時的杜重威手握雄兵,距恆州城僅有五里,卻不思進取,暗中與李守貞、張彥澤密謀降敵。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自請率二千步兵為前鋒,然後大軍跟進,衝入恆州,杜重威表面同意,派宋彥筠和他一起。二將率兵奮戰至滹沱河北,契丹一度呈現敗勢,諸將紛紛請求率兵繼進,被杜重威制止。契丹調集新軍合圍二將,王清率部力戰至黃昏,竟不見一個援兵,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宋彥筠跳入滹沱河,僥倖遊了回來。主帥如此,是戰過後,軍心渙散。

臘八這天,契丹軍向晉軍營寨展開包圍,營中糧草將盡。杜重威派親信到契丹牙賬接洽投降,耶律德光忽悠他說,投降了我就讓你當第二個石敬瑭。初十,杜重威在帳中埋伏士兵,召諸將前來,強迫他們在降表上簽字。然後,下令大軍出營列陣,大家以為要和契丹決戰,當聽到是要投降的時候,愕然失色。二十萬大軍齊解甲,痛哭聲在蕭瑟的原野裡久久迴盪。

杜重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做著皇帝美夢,跑到恆州城下勸降了王周。義武(定州)節度使李殷、安國(邢州)留後方太、代州刺史王暉等相繼投降。耶律德光自恆州進向開封,沿途如入無人之境,派張彥澤率二千騎兵先取開封。

後晉出帝石重貴:夢想收復燕雲,卻被二十萬大軍齊投降的現實打敗

(契丹軍隊)

十六日,石重貴接到杜重威投降的消息,還沒來得及慌張,晚上就又聽說張彥澤已經渡過黃河,急召宰相進宮商量對策。第二天天還未亮,張彥澤進入開封,城中大亂,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率五百禁軍稍作抵抗後潰散。

三 皇帝北狩,妻女受辱

束手無策的石重貴想要自殺,被部下攔住,第二天就被張彥澤趕至開封府衙監管起來,等待耶律德光處置,還搶走了後宮的楚國夫人丁氏。

開運四年(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率大軍至開封城外,晉朝文武百官跪迎,各地藩鎮紛紛投降,後晉亡。正月十七,石重貴和嫡母李太后、生母安太妃、皇后馮氏等一百多人被迫“北狩”,耶律德光還給了他一個封號,叫“負義侯”,似乎比“昏德公”“重昏侯”要好聽一些。

後晉出帝石重貴:夢想收復燕雲,卻被二十萬大軍齊投降的現實打敗

(石重貴畫像)

北遷之後,石重貴在遼陽度過了較長一段時間。後漢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遼國新主耶律阮到遼陽,將石重貴的小女兒強嫁給了自己的大舅子。乾祐二年,一行人被安置在建州,石重貴的兩個寵妃趙氏、聶氏又被契丹貴族奪去。契丹人給石重貴等人劃了一塊地,讓他們自力更生。

二十五年後,石重貴在建州去世。這時遼國的皇帝已經換了三個。這一年是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石重貴離開開封時只有20歲的趙匡胤派軍攻滅南唐,基本統一中原,一個新的時代已然到來。

尾記

此前一年,宰相薛居正主持完成《五代史》的修纂。薛居正在後晉時就已擔任開封判官等職,評價石重貴的時候說道:“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後,其如恥何。”石重貴亡國之慘確實可以說前無古人,但並非後無來者,千年後的今天,徽、欽二帝的名字遠比晉出帝更為人熟悉。

巧的是,不管是司馬家的晉朝和石家的晉朝都毀於外族入侵,而趙光義當皇帝前的封號正是晉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