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李白、杜甫、王維三人的遭遇中,有一點讓我非常震驚

我曾經在《唐詩幾男子》的長文中詳細地論述了李白、杜甫、王維這三個最重要的詩人在安史之亂中的狼狽處境,大家不妨找來一讀。他們三人遇到的麻煩完全不同,但都很大,甚至到了致命的邊緣。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當時己經形成一個難以逃遁的劣質環境。

餘秋雨:在李白、杜甫、王維三人的遭遇中,有一點讓我非常震驚

餘秋雨

在三位大詩人的遭遇中,有一點讓我非常震驚,那就是,當他們陷入泥淖的時候,幾乎沒有人來救他們。李白的詩,在當時已經名滿天下,大家都知道他只不過是接受王子李璘的邀請參與平叛,而沒有什麼不良行為。但是,當王子之間產生矛盾,他的讀者們卻全然拋棄了他。杜甫曾經描述當時李白的處境是“世人皆欲殺”,即普天下的人都要殺李白,認為他該死,這是多麼可怕的情景!他那麼多深入人心的詩句,那麼多已成為讀者自身文化的詠吟,居然沒有引發人們一點點的憐惜之情,這就是文化創造者和文化接受者之間的千古隔閡。當然,也是“文化創造的制度環境”失落的證據,後來,他雖然僥倖獲釋,但,他的晚境,他的死亡,他的後事,包括他兒子伯禽的兩個女兒的不知所終,都讓人長嘆。

餘秋雨:在李白、杜甫、王維三人的遭遇中,有一點讓我非常震驚

李白

其實,杜甫、王維後來的處境也並不好,他們把那麼多的美麗饋贈給歷史,而他們的實際人生卻基本無助。中國社會的這個毛病,一直未能有根本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創造的制度環境”,曾經偶爾出現過一抹晴意,而大多數年代都烏雲密佈。

除了廣大民眾對文化創造者的漠然外,文化領域自身的嫉妒更是鋪設了一張銷蝕傑出、篩選平庸的大網,使優秀的文化創造者一直難於生存。只有當他們死去很多年,再也不會給人們帶來嫉妒的理由時,才會被一一封聖稱賢。因此,我一直認為,在中國,比文化創造更重要的,是文化衛護。

餘秋雨:在李白、杜甫、王維三人的遭遇中,有一點讓我非常震驚

杜甫

大家都看到了,當歷史傷害了什麼等級的詩人,那麼,這個等級的詩人便再也不會出現在歷史上了。從此,不僅李白、杜甫不見了,李白、杜甫的等級也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