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做了這麼三件事

三十而立之後,他為自己制定了三個任務。一是開辦私學,他收學生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有了一個學術團隊。這一點非常重要,後來他不管到哪兒周遊,由於學生們的記錄,留存了我們今天奉為經典的語錄。

孔子為自己制定的第二個任務是進行比較完整的考察。例如:他到各個地方學習周代的禮儀,對於太廟裡祭祀程序的每一個細節,都弄得清清楚楚。他還在路上不斷思考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這使他的人生閱歷和知識結構大大擴充。

餘秋雨: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做了這麼三件事

孔子講學

他為自己制定的第三個任務是開始問政。他給各種各樣的政治人物和軍事人物提出建議,或者給他們講課,希望他們聽了以後能夠實踐他的仁政主張。

他從三十歲到五十歲這二十年時間裡,基本上就做了這麼三件事情。

在這三十年中,孔子逐步走向偉大。像一切偉大的人一樣,他有很通暢的輸入渠道和輸出渠道。輸入渠道就是一路問學,輸出渠道是一路言政。但是,那些政治家發現,他的政治主張聽起來很好,做起來卻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這太難了。因此,誰也不聽他的。

餘秋雨: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做了這麼三件事

電影《孔子》劇照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解剖一下他與各國君主之間的尷尬關係,說明他為何一次次從“被崇拜”走向“被驅逐”。他三十歲這一年,齊景公和晏子來到魯國,齊景公問孔子:“秦國地方小而偏,秦穆公為什麼能稱霸呢?”孔子說:“秦國雖然地處邊緣,但行為中正。國家雖小,但志向很大。秦穆公能用五張黑羊皮把賢人百里奚從牢裡贖出來,與他交談三天,就把政務交給他。秦就是憑著這樣的仁義,成就了王業。一個君主如果想僅靠武力稱霸諸侯,那是生硬的,無法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齊景公和晏子聽了,很是佩服。

幾年之後,孔子到齊國,齊景公再次問政。孔子說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謀其事,國家就能得到治理;如果上下錯位,國家就會混亂。這個觀點也引起了齊景公的共鳴。

餘秋雨: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做了這麼三件事

論穆公霸

齊景公想起用孔子,晏子阻撓說:儒者能言善辯,不受法令的制約;自我感覺良好,不甘居人之下;破費講究禮儀,豈能作為風俗;喜歡遊說乞貸,豈能借以立國;現在禮崩樂壞,若想恢復周禮,幾代難以窮盡,怎可指導民眾?不久,景公對孔子說:“吾老矣,弗能用也。”等於下了逐客令。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晏子所說的理由,也就是當時所有的諸侯邦國拒絕孔子的原因。孔子從三十歲到五十歲的基本狀態就是這樣,他得到了人們的尊重,但得不到重用。

餘秋雨:孔子從30歲到50歲這20年時間裡,基本上做了這麼三件事

餘秋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