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本庶佑教授是在自己的研究室裡與助手們一起討論論文時,接到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電話。接完電話後,他“哇啊”了一聲,助手們知道,老先生遇到好事,總會這麼大叫一聲。

今年79歲的本庶教授是京都大學的特別教授,研究免疫學。他得知獲獎消息的場景,要比他的後輩同僚山中伸彌教授來得光彩,2012年,山中教授接到通知電話時,正在家裡修洗衣機。

本庶教授是日本18年來第18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曾提出過一個“諾貝爾獎培養目標”,當時的目標是“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海外輿論曾指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現在才過去17年,已拿了18個。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本庶教授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也許因為家教,他高中畢業之後,考上了京都大學醫學部。京都大學號稱“第二國立大學”,關西地區的年輕人大多喜歡上“京大”,而不喜歡跑到東京去上“東大”(東京大學),並非因為離家遙遠,而是因為京都大學的學風很特別,一向以“自由散漫”著稱。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本庶教授在京都大學一直讀完博士,最終沒有選擇去做臨床醫生,而是選擇了搞研究。因為他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做少數人才願意做的事才能出成果”。

無論是後來去美國的醫學研究所進修,還是在東京大學當助手,他在獲得一系列細胞新發現之後,依然回到了青春時代度過的校園,當起了京都大學教授,退休後繼續當名譽教授、特別教授,79歲了,還呆在學校的研究室裡搞研究。按照本庶教授的說法:“要幹到幹不動為止”——京大的“自由散漫”正在演變成“自由浪漫”,因為這個陳舊的校園,已經成為世界尖端醫學研究的核心高地,號稱“萬能細胞”的iPS細胞,就誕生於此。

本庶教授的“PD-1”基因是在1992年發現的。基本原理是:人體中最多的免疫細胞(T細胞),在與癌細胞的結合中,免疫功能無法發揮作用,這是因為兩種細胞之間存在著一種阻斷物質,那就是本庶教授發現的“PD-1”基因。只要抑制“PD-1”基因,就可以打通免疫細胞與癌細胞之間的阻斷,使得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能夠逐步吞噬癌細胞,最終消滅癌細胞。

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1973)的橫濱藥科大學校長江山崎玲於奈教授對於本庶教授的這一重大發現的評價是:“為全人類最終戰勝癌症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2013年,本庶教授(左一)曾獲得天皇頒發的“文化勳章”,與他喜愛的影星高倉健(右一)同時獲獎。“文化勳章”是日本授予傑出貢獻人物的最高國家勳章。

2002年,本庶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小白鼠身上得到了驗證。但是,要基於這一成果開發出相應的治癌藥物,難度相當的大,首先是經費。本庶教授說,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企業,一項科研項目所能給予的時間,一般只有5年。但是,這一項研究成果從發現到變成藥物,並實現臨床使用,花了整整22年的時間。

本庶教授深知自己研究成果的意義,因此在完成小白鼠實驗後,他下決心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物藥品,以此來拯救癌症患者。

結果,他拿著這一研究成果找了海內外多家的製藥公司,得到的都是一臉的困惑和搖頭,沒人能夠對這一成果持完全信任的態度,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療法,持懷疑態度。

最後舉手的是一家名叫“小野藥品工業”(ONO)的公司,這家公司是大阪市的一家制藥廠,這家藥廠向本庶教授伸出了合作之手。2014年9月,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生產的第一款抗癌藥ニボルマブ(Nivolumab)獲准投放市場。這款藥能夠激活體內原有的細胞殺傷腫瘤細胞,副作用小,目前的臨床數據顯示,肺癌,黑色素瘤,腎癌等7種惡性腫瘤中部分患者可以到達完全緩解,效果非常明顯。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本庶教授的這一發現,催生了癌症治療的免疫療法,這是繼外科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之後的第四大癌症治療法,隨著諾貝爾醫學獎的獲獎,將為全世界所公認。

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稱,4年來,共有2萬5000名癌症患者使用了這款Nivolumab抗癌新藥,其中在2017年的一年中,使用了這一抗癌新藥的患者:黑色素瘤患者540人、肺癌患者7300人、腎癌患者2200人、淋巴癌患者190人、頭頸癌患者2400人、胃癌患者4200人,合計共1萬6830人,其中也包括日本前首相、現任2020年東京奧運會組委會主席森喜朗。按照安倍首相的賀電說法:“您拯救了他的生命”。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100多年前就開始癌症治療與研究的有明醫院呼吸器內科部長西尾誠人在使用這一新藥對眾多患者進行治療後表示:“這是一款讓癌症患者能夠獲得長久生存的令人驚訝的藥”。

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肺癌擴散中的患者,一般都被認為是難以長久生存,不過,使用了這一款抗癌新藥後,5年的生存率提高了16%。

但是,Nivolumab不是治療癌症的萬能藥。臨床使用結果顯示,只有20-30%的患者感到有明顯療效,而且治療費用奇高。最初,一小瓶(100毫克)的價格高達73萬日元(約4.4萬元人民幣),每月注射4瓶的話,一年的治療費用需要3500萬日元(約212萬元人民幣)。在納入醫保範圍之後,政府醫療費負擔加劇。在政府的要求之下,這款抗癌新藥一年中四次降價,目前一小瓶的價格為17萬日元(約1.1萬元人民幣),一年的治療費用只需要1090萬日元(約66萬元人民幣)。

如何讓這一款新藥惠及更多的癌症患者?這就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本庶教授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就作出一個決定,捐出自己全部的獲獎獎金約5750萬日元設立一個基金,同時將自己的專利以及今後與小野藥品工業公司合作所獲得的利益,全部捐給基金,最終基金金額將會達到1000億日元(約606億元人民幣)。

本庶教授計劃,今後每年拿出40億日元,資助40名年輕的醫學研究者,以1人一億日元(約65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額,鼓勵年輕的學者們投身於基礎醫學研究,以發現更多的研究成果,最終攻克癌症這一令人類痛苦與恐怖的疾病。

諾貝爾獎治癌新藥到底有何療效?


在母校舉行的記者會上,本庶教授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我相信,到本世紀中葉,一定能夠完全攻克癌症。”第二句話是“一切功勞首先歸於我的夫人,她是總指揮。”

陪同丈夫出現記者會的本庶教授夫人笑著答曰:“過去幾十年,我們搬了幾十次家,丈夫研究到哪裡,我們家就租到哪裡。我相信,今後我們不需要再搬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