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點擊“關注”,每天管理乾貨免費分享!

史玉柱自2007年公司上市之後就逐漸放下管理事務。後來,他高調回歸,出了三個大招兒:

第一,免掉一百多名幹部,把公司六層官僚管理層級削為三層,權力下放,把公司從子公司制變成更適應手遊市場的工作室制;第二,給全體研發一線人員加薪,平均幅度超過50%,並承諾確保做出精品大作的製作人身家過億;

第三,向“兔子窩”文化開炮,提出將全面施行狼文化,把巨人變成一個“狼窩”。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1、被馬雲說服:與壞人對比,兔子對公司危害更大!

我跟馬雲探討過幾次兔子與壞人的問題,爭論焦點是:究竟兔子對公司危害大,還是惡劣的壞人對公司危害大?最終,我被馬雲說服了,兔子對公司危害更大。因為壞人有壞人行為表現,周圍的人能察覺,會警惕、提防他。大家有了提防,他造不成太大危害,或者造成的危害是一時、短暫、一次性的,危害不持久。

為什麼兔子對公司危害更大?兔子人緣好,討大家喜歡,但它不出業績;兔子最愛繁殖,比誰都愛繁殖,不停地繁殖,找同類,生出大量小白兔,形成兔子窩,霸佔著崗位、資源和機會。如果一個公司大量核心崗位被兔子霸佔,形成了“兔子窩”文化,就失去戰鬥力,失去市場機會。

2、不是狼文化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條!

狼文化,在中國企業中最早是華為提出來的。1989年我在珠海創業階段,就關注華為。我覺得華為走到今天這麼牛,它有兩個核心:一是華為創始人的決策牛,這點我跟任正非有很大的個人差距;二是華為的狼文化,這麼多年一直堅持下來。

成功的企業,嘴裡不一定說,但骨子裡多數都是狼文化,比如三星、阿里、騰訊,都是狼文化。他們把對客戶的研究、瞭解,結合自身長處,發揮到極致。如果是一幫兔子做產品,才不會去想這些呢。百度近年也開始呼籲狼文化。所以只要偉大的公司,沒有不是狼文化的。兔子窩文化肯定要失敗的,尤其搞互聯網,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不是狼文化,肯定是死路一條。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3、任正非:華為30年就是群狼進攻、餓狼搶食的過程

華為為什麼這麼牛,核心就是華為沒有兔子,就算你來的時候是兔子,要麼走,要麼成為華為狼。

任正非這位老闆到底有多狠,從下面幾句話便知:

“進了華為就是進了墳墓。”——任正非對剛進華為的新員工說

“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為院士,就不要來華為。小改進,大獎勱:大建議,只鼓勵。”——任正菲批評部分研發人不顧市場,只顧埋頭鑽研時

“你最近進步很大,從很差進步到了比較差。”——任正菲評價某財務總監的“進步”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任正菲批評一位剛進華為就給自己寫“萬言書的”北大學生

五年之內不允許你們進行幼稚創新,顧問們說什麼,用什麼方法,即使認為不合理,也不允許你們動。5年以後,把系統用好了,我可以授權你們進行局部的改動。至於結構性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持續的危機感、打死仗的勁頭、對制度的始終如一。正是這樣的企業文化,鍛煉出了一隻讓業內羨慕的”狼性“隊伍。

4、寧可無人,也要辭退負面的員工

每天都有公司歇業、倒閉或破產,但每天也還有新的企業掛牌成立。失敗的理由有千千萬萬,但

成功的理由只有一個:他是強者。因為市場最有力的法則就是強者生存。

對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來說,負面員工是讓人頭疼的一群人。他們經常散播負面情緒,拉低整個團隊的士氣,做事永遠不積極主動,懶惰成性,團隊合作時總是逃避責任,不懂得榮辱與共……

管理者不要害怕員工離開,負面的員工不換掉,弊大於利!狀態不好的員工不空出來,狀態好的員工就無法進來。員工越換越優秀。一個員工輕易離開團隊,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

哪個團隊都有問題,哪個團隊都有優點,如果稍有不順或誘惑,就輕易動搖,無論怎樣,這種人是不能託付重任的。尤其急功近利無視公司品質更不能留。

抱怨和埋怨團隊就是打自己耳光,說自己無能,更是在放棄機會!過河拆橋的員工不可能心懷感恩之心,不要留。

創造利潤是你存在的核心價值,創業不是做慈善。遇到外界的壓力就想逃,這樣的員工留了是風險。遇到問題請先思考,只反映問題是初級水平,思考並解決問題才是高級水平。

傅盛對史玉柱所言深有同感,在朋友圈表示:“最可怕的兔子就是整天都在忙,就是不出活兒。趕走兔子,我有一法:寧可錯趕,不可漏趕。結果是唯一的尺度。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迷戀“狼性”的老闆們,其實你們不懂狼

史玉柱的“狼兔說”在朋友圈引發了一波熱烈討論,不少企業家紛紛轉發以示強烈認同,但當我們討論狼性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什麼?兇猛、無情、殘忍……就是這些嗎?

美國一組動物學家對阿拉斯加的捷克狼進行了長達28年的研究,前後跟蹤了28群狼。陸續公佈的研究結果讓人類理解了狼群的許多習性,包括狼群的組織形式、狼與狼之間的權力分配以及狩獵行動等等,或許跟很多人理解的狼性有很大不同。

1、“寒冬”中的反應

狼群由若干個體的狼組成,為了生存而共同生活;企業由若干個體的人組成,為了共同的目標一起活動。狼群的主要目標是為了生存而捕捉獵物;企業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利潤而“捕捉”客戶。

阿拉斯加非常寒冷,尤其是每年11月到來年的3月,這時,幾乎所有體型比狼要小或是差不多的動物都進入了冬眠。狼是不冬眠的,在寒冬裡,它不得不捕捉體型大於自己的獵物。科學家發現,冬天來臨後,狼群開始明顯變化,不到10只狼的狼群逐漸解散,紛紛加入數量較多的狼群。合理的解釋是,這樣在捕捉駝鹿、野牛、羚羊時可以進行大範圍的圍捕,有足夠數量的狼合作,共同對付單個體型大於自己的獵物。

然而,當全球經濟陷入蕭條期時,企業的行為卻與狼群的自然生物反應相逆。在“寒冬”中,諸多企業開始裁員。企業越大,裁員的動作愈早出現,也愈發兇猛。

事實上,無論是狼群還是企業中的“人群”,群體的首領都要面臨兩大挑戰:一大挑戰是維護群體的生存,努力保證成員能夠得到生存所需的“食物”;另一大挑戰是在獲得獵物後,確保每一個成員都能分享其中的一部分。

在狼群中,獲得獵物後通常先由頭狼享用。這時,狼群中地位較低的狼只能遠離獵物,眼巴巴地看著頭狼享用。由於幼狼通常是頭狼的子女,可以與頭狼共同優先享用獵物;在狼群中排位第二的狼通常是頭狼的配偶,也有優先享用獵物的權力。幸好,捷克狼一次最多可以吃掉20公斤的肉,已經相當於它們胃部平常容積的6~8倍了。吃飽之後,就算仍然有肉,也無法吃掉了。這時,狼群會按照級別次序,讓排位第三、第四、第五的“第二梯隊”享用食物,並依次排列下去。如果狼群太大,級別最低的狼沒有享用到食物,首領通常會在同一天之內組織發起第二次對大型獵物的圍捕行動。總之,首領要確保群體內每一級別的狼都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得到食物。

人群構成的企業則不同。人在有權力的時候,常常會任其私慾無限擴大(人的慾望可沒有6~8倍的上限),因此,通常在有權力的時候會不顧群體內較弱成員的處境,甚至犧牲那些地位較弱的成員。這就是為什麼在“冬天”來臨的時候,人群構成的企業要裁員,而捷克狼群反而要擴充的道理。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2、狼性中的“組織要領”

人類對狼性的理解,更多是關注狼群狩獵時的表現而不是其組織形式。然而,如果真要追求狼性,人類需要更全面地認識狼性的特徵。

從組織的角度看,狼性的特徵表現為:

◆ 群體等級明確、清晰。

◆ 權力與責任、收益對等。

◆ 定期按照實力規則,通過競爭重新安排群體內級別。

◆ 定期根據自然生存法則調整群體大小。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3、權利與責任

頭狼的日子真的好過嗎?

頭狼在捕獵中承擔著籌劃、佈局的任務,要安排每一隻狼的位置,組織它們發起行動。在捕獵中,狼群中地位靠前的三隻狼是奔跑最快、衝在最前面的,它們與獵物的距離最近。等級低一些的狼不過是起到堵截、驅趕的作用。在對體型較大的獵物做最後的撲咬動作的,十有八九是頭狼。要知道,撲咬動作是最危險的,羚羊、野牛都有鋒利的犄角,體力較大,皮厚,很容易傷害到頭狼。

可以得到啟發的是,企業在運行的時候,企業領袖的付出應該與他們分享利益時的位置對等。然而,不用一一列舉就能發現,在很多企業並非如此。在一些國有企業中,內部權力級別與其在競爭中的表現難以一一對應。某電信企業的“全員營銷”,意思其實就是狼群首領號召級別最低的狼衝到最前面去,一旦捕捉到獵物則靠邊站,等首領享用後再說。

4、定期權力更迭

科學家發現,每個狼群都有嚴格的等級界定。頭狼、副頭狼要“競爭上崗”。每年春天是狼群內部權力重新洗牌的時候。狼群中會有一些等級靠後的“年輕”的狼在春天嶄露頭角,它們用身體的力量、牙齒的鋒利和四肢的靈活度挑戰首領,通常這樣的挑戰會維持1個月左右,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向頭狼挑戰。如果挑戰成功,年輕的狼就成為新的頭狼;如果失敗,便安心在低級別的位置上繼續1年,或是離開群體。這時,通常會有其他狼跟隨它離開,從而形成新的狼群,在這個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狼群規模的縮減。

它給人類一個啟發:狼群的大小是根據季節變化的,也一定會在權力重新安排後發生。企業也是如此。在經過了早期發展之後,任正非曾經強烈要求華為的中高層管理者要有創業精神。當年李一男出走創立港灣,成為華為的“對手”,事實上也給華為帶來了新的動力。

按照自然界的規律,不經常進行權力更新的群體必然從鼎盛走向沒落,這也正是西方企業定期通過董事會來進行高層權力更迭的道理。美國500強企業CEO平均執掌大權的時間為3.8年。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掌權20年的案例是罕見的。這並不意味著韋爾奇的20年是輕鬆、享受地度過的,也不意味著其間沒有挑戰和競爭。原因可能在於他的實力超強,在連續20年中,面對每4年一次的董事會質詢都能順利過關。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狼群定期進行權力更迭的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不定期進行權力更迭,群狼很可能連1年都無法維持就不得不解體。因為,如果頭狼沒有實力,捕獵的時候就無法帶領狼群有效發起進攻。請觀察企業“一把手”長時間不更換的結果通常是什麼呢?

科學家還發現,狼群的首領會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驅趕大約2歲的狼。這些被驅趕的狼是頭狼與排位第二的母狼所生的子女。人類天真地解釋說,這是為了鍛鍊孩子的生存能力,其實這是誤解。

食物不足的時候,頭狼不驅趕級別較低的非血緣子女,而驅趕有血緣關係的子女。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一定要用基因的自私性來解釋,頭狼比人聰明多了。它們寧肯讓子女冒相當大的風險去獨立謀生,也要讓自己的基因得以傳遞而不是將其保留在群體內。讓自己的子女保留在群體內,結果往往是連交配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非頭狼是沒有交配權的。如果讓自己的子女留在群體中,這些跟隨父母長大的小狼是不會挑戰頭狼的交配權的。因此,頭狼會在2歲的小狼可以獨立謀食、有能力奔跑的時候將其驅趕,讓它們到外面去闖蕩以謀活路,讓基因得以傳遞。

不是狼文化的公司,最終只有死路一條!你真的懂狼嗎?

這讓我們想起了聯想公司。柳傳志是能力超強的首領,然而他挑選的接班人即使在他的權威下進行權力過渡,仍導致聯想在走下坡路。不得已,柳傳志重新執掌權力。在自然界,動物群體的首領離開後,沒有一例是可以有能力重新執掌權力的。因為自然界首領的產生是競爭的結果,而不是通過歷史成就來決定權力分配的。要讓組織得以長期發展,創始人有勇氣、有魄力將自己的子女“趕”走,讓他們真正獨立地覓食嗎?蘇浙的一些私營老闆還真做到了從自己的集團中“趕”走子女,逼迫他們自謀生路,結果如同狼群一樣,這些子女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