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後來到了哪裡?

草上搭個飛白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一提到國民革命軍第29軍,我們不由得想起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抗日歌曲《大刀進行曲》,它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抗日浪潮中前赴後繼,奮勇殺敵,驅除日寇,恢復山河。

那麼,國民革命軍第29軍是如何組建的?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二十九軍群像)

一、成軍於中原大戰。

1930年,蔣、桂、馮、閻四部在中原地區展開了一場耗時7個月之久的軍閥混戰。在這場“中原大戰”中,雙方共投入兵力100多萬,死傷逾30萬人,戰火波及20多個省。馮玉祥所領導的西北軍在戰爭中潰敗,餘部約6萬人在宋哲元的帶領下退守山西。

第二年6月,宋哲元率部接受張學良的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宋哲元任第一任軍長。

剛剛經歷惡戰的29軍,根本不像一支軍隊,全軍只有兩萬多人,且缺吃少穿,裝備簡陋。大部分士兵所持武器為老式漢陽造或毛瑟槍,全軍只有山炮十多門,重機槍不到百挺。

但正是這場軍閥混戰,讓宋哲元意識到發動內戰是錯誤的,只有“不打內戰,槍口對外”才是中國的出路,才能救中國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種認識,在當時是極具戰略眼光和進步意義的,也成為他後來浴血抗日的強勁動力。

(宋哲元舊照)

二、成名於長城會戰。

“9.18”事變後,日寇大舉南下,進犯河北,於1933年3月入侵到了喜峰口。張學良電令29軍火速趕往喜峰口,支援當地守軍。

因29軍裝備很差,輕重武器奇缺。為提高部隊的戰鬥力,宋哲元便為每個士兵配備了一把大刀,聘請武術教官教授士兵用刀之法。長期訓練下來,士兵們的近身肉搏技藝日趨純熟,每每在關鍵時刻收到奇效。

3月9日,敵我雙方先頭部隊開始交火,幾輪衝鋒下來,29軍受制於日軍的精良裝備,傷亡很大。宋哲元自然而然想到了手中的“大刀隊”。和部下商議之後,決定發揮“大刀隊”近身肉搏的優勢,對敵人發動一次奇襲。

於是,宋哲元下令趙登禹旅長親率“大刀隊”數百精銳,持大刀,攜手榴彈,趁夜摸進日軍駐地。先用手榴彈一陣狂炸,敵人驚魂未定之時,“大刀隊”已如天降神兵般,出現在了日寇面前。一陣風捲殘雲似的砍殺之後,日軍還未來得及看清來者面目,便做了刀下亡魂。

宋哲元還下令另一名旅長佟澤光帶隊接應,在敵營中大肆放火,附近的日軍見火光沖天,紛紛趕來救援,佟澤光率部設下埋伏,對救援日軍迎頭痛擊,乘機佔領了日軍的炮兵陣地,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炸燬敵軍輜重糧草,一舉奪回喜峰口關隘,迫使日軍撤出了關口。

這一戰,狠狠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擊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29軍乃至中國軍人的威風。日本《朝日新聞》氣急敗壞地宣稱:“喜峰口戰役是皇軍60年來未有之侮辱。”29軍由此威名遠播,《大刀進行曲》應運而生,唱遍中華大地。

(淮海戰役)

三、受挫盧溝橋。

29軍在喜峰口阻擊日軍一戰成名後,回到了察哈爾,收編了一部分抗日同盟軍的人員和武器,部隊人數已達6萬餘人,裝備和戰力都有了質的提高。

1937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駐守盧溝橋的29軍奮力抵抗,毫不退讓。在戰爭中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相繼殉國;團長申仲明親臨一線指揮戰事,不幸戰死;正面抵抗的一個連200多人中僅4人生還。

29軍全體官兵,在頑強抵抗了近一個月後,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到了保定。蔣介石罕見的不但沒有責怪宋哲元,還將29軍擴編成了第一集團軍。但此時部隊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都各懷鬼胎,以保存實力。後來,宋哲元被蔣介石調離,病逝於四川綿陽。

此後的原29軍將領張自忠,率部參加了徐州會戰和棗宜會戰,戰功卓著,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以身殉國。

四、棄暗投明,終成人民軍隊。

淮海戰役前夕,原29軍碩果僅存的兩支部隊第五十九和七十七軍部分士兵,在共產黨人張克俠、何基灃的帶領下,棄暗投明,成功起義後加入了人民軍隊,成為正義之師。

(參考資料:《宋哲元在“七七”事變前後》)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說二十九路軍,不得不提“倒戈將軍”馮玉祥。

馮玉祥作為民國著名軍閥之一,被稱為西北王。他手下的西北軍看似實力不俗,但是,由於馮玉祥在軍閥內部口碑很差,沒有軍閥願意和他真的結盟。所以,馮玉祥的西北軍註定要被別的軍閥消滅掉。

馮玉祥先後八九次倒戈,人品真的不怎麼樣。他和蔣介石,閻錫山合影時,只有他穿的很樸素,一副大兵打扮。但是,很多人說他這只是做做樣子罷了。而且,馮玉祥在面對別人收買時曾說:“誰的力量大,我們就和誰合作”。

(左為馮玉祥,中間是蔣介石,右邊是閻錫山)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馮玉祥自己就屬於牆頭草,他手下也不會忠心跟著他混。他的手下將領中有二十多人先後背叛了他。等到1930年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西北軍也是第一個被消滅。從此,馮玉祥失去了軍隊控制權。

三大軍閥反蔣,只有馮玉祥的部隊被真的消滅了。

當時,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起兵反蔣。可惜,馮玉祥人品不行。不僅閻錫山不願全力支持馮玉祥。馮玉祥的手下也被蔣介石收買了:韓復榘、石友三等率領主力叛變;吉鴻昌、梁冠英臨陣倒戈。再加上張學良帶兵入關,馮玉祥二十多萬的西北軍被打的只剩下六七萬人。

馮玉祥只能下野,部隊被蔣介石全部收編。從此以後,馮玉祥失去了軍隊控制權。在此戰中,閻錫山、李宗仁雖然也都損失頗重。但日後都能東山再起。只有馮玉祥成了光桿司令,在軍事上再也沒有作為了。

二十九路軍就是在西北軍被“消滅”時,整編出來的。

1931年,西北軍分崩離析以後,剩下的人被蔣介石收編為四個軍:宋哲元的29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

29路軍的軍長宋哲元,原本是馮玉祥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的部隊被整編為29路軍以後,雖然是東北軍序列。但是,張學良看不上這群“乞丐”兵。於是,在給了五十萬安置費以後,張學良就把他們仍在了晉東南。

山西是閻錫山的地盤,29路軍只是寄人籬下,過得很不舒服。一年以後,張學良推薦宋哲元去了察哈爾當省主席,29路軍才有了自己的地盤。不過,察哈爾緊鄰東三省,屬於和日軍對抗的前線。張學良自己不敢打日本人,一槍不放讓出東北,卻就把29路軍頂到察哈爾前線。

長城抗戰,29路軍大刀隊一戰成名。

長城抗戰時,中國集結了中央軍,東北軍,晉軍,西北軍等30萬人,對抗日軍5萬人。我軍中,裝備最好的是蔣介石的中央軍和東北軍。29路軍裝備最差,槍少彈少,每人標配一把鑌鐵大刀。

在喜峰口抗戰中,29軍血戰日本鈴木和服部旅團,以傷亡一萬餘人的代價殲敵5000人。29路軍成為長城抗戰中,戰功最卓著的部隊。這場大捷,振奮了國人抗日熱情,29路軍也聲名在外。

但是,日軍依然在中央軍第十七軍防守的古北口突破長城防線。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與日本籤的《塘沽協定》:承認日本對東北佔領,並把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

(宋哲元)

宋哲元很傷心,痛心疾首的說: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

中央軍和東北軍撤出河北以後,29路軍開始壯大。

之後,29路軍收編察哈爾的抗日同盟軍,擴編為四個師,六萬多人。從此,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1934年,西北軍在運作之後,填防平津。

日本人開始拉攏宋哲元,而此時,蔣介石卻有意調29路軍南下“剿共”。作為軍閥,宋哲元從自己生存考慮,也不想失去平津這樣的地盤。面對日本人的拉攏,宋哲元就等蔣介石的“調令”。只要蔣介石調他南下,宋哲元就要叛變投日。

幸好形勢變化,29路軍成了北方抗日主力。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何梅協定》,中央軍、東北軍撤出平津和河北地區。此時,留在北方的部隊也就剩下29路軍勢力最大。

“盧溝橋事變”打出全面抗戰第一槍。但是,宋哲元錯判形勢,導致29路軍在盧溝橋事變後應對不利。

日軍和29路軍在北平一直摩擦不斷。但是,日軍迫於兵力不足,(日軍在華北只有一萬人),對宋哲元態度很曖昧。日本華北駐屯軍,主動和冀察當局改善關係,甚至還贈送二十九軍十幾門山炮。同時,宋哲元、張自忠兩人還被日本邀請訪問日本,參觀陸海空聯合演習。

等到1937年,日軍增兵到四萬人,並且頻繁的進行演習。但是,二十九軍此時有十來萬人,並不把日軍的威脅放在心上。於是,等到“七七事變”發生時,宋哲元還在老家養病。

面對日本人的進攻,宋哲元根據南京"應戰而不求戰"的策略,沒有及時反擊。還在妄想和日軍談判,“局部解決問題”。可惜,日軍只是在等待時間增兵,發動全面侵華。在短暫的停戰時間內,29路軍眼睜睜的看著日軍集結兵力,佔據有利位置。

1937年7月下旬,宋哲元還以為蔣介石前來增援的部隊,是來跟他搶地盤的。等到日軍在平津地區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時,宋哲元才知道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宋哲元計劃8月1日,發動反擊。可是,日本人在7月28日凌晨就發動進攻。

為了保存實力,宋哲元命令部隊在29日凌晨撤往保定。29軍只留下四個團維持治安。留下來和日本人談判的張自忠被罵成了漢奸!

撤出北平的29路軍被擴編為第一集團軍。

在之前的西安事變中,宋哲元支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這個決定讓宋哲元在蔣介石哪裡留下了好的印象。也可能是因此,蔣介石沒有處罰撤出北平的宋哲元,反而慰勉宋哲元,並且擴編了他的部隊。

擴編的第一集團軍編制是: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77軍,馮治安為軍長;59軍,張自忠為軍長;68軍,劉汝明為軍長;宋哲元為總司令。

不過,蔣介石曾委任馮玉祥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奪取宋哲元兵權。幸好,馮玉祥已經失去人心,沒人聽他的調令。馮玉祥已經指揮不動老部隊。再加上蕭振瀛阻止馮玉祥重掌軍權,在第一集團軍中挑撥離間,大大削弱了軍隊戰鬥力。在1938年九月,與磯谷師團交戰時,一戰擊潰。蔣介石只能調走馮玉祥,讓宋哲元收拾局面。

不過,第一集團軍已經士氣低落,矛盾重重。之後,南京又把劉汝明的67軍和張自忠的59軍南調。在撤退過程中,宋哲元的第一集團軍開始分崩離析,他也被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之後,劉汝明和張自忠率軍參加了徐州會戰,戰功卓著。不久,以張自忠任司令,馮治安任副司令,以29路軍為基礎組建了第三十三集團軍:下轄曹福林的五十五軍,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

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第三十三集團軍均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馮治安出任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不過,第三十三集團軍已經元氣大傷,淪為二流部隊。

抗戰勝利以後,第三十三集團軍整編改稱第三"綏靖"區,馮治安任司令。下轄仍是五十九軍和七十七軍。

值得一提的事,副司令長官是地下共產黨員。馮治安對於剿共命令,一直不予執行,不打真仗。馮治安知道部下有一些共產黨員,但他從不過問。

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地下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起義,加入解放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由來

1928年北伐取得勝利,張作霖在退往東北的路上被人炸死,張學良認為是日本人所為,因此,堅決改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這樣國民黨完成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對於老蔣來說,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業。

但是北伐軍並不是團結的總體,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之外,還有不服老蔣的李宗仁的桂系,閻錫山的晉系,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一系列的利益衝突之下,中央軍先是打敗李宗仁,後與馮玉祥和閻錫山爆發了中原大戰,最後老蔣在張學良的支持下擊敗馮玉祥、閻錫山。

閻錫山用人講究派系,雖然部隊打仗不厲害,但是都聽他的!馮玉祥的兵最多,但是也最有叛逆之心,在中原大戰過程中叛變的最多,脫離部隊的也最多,先是吉鴻昌、梁冠英、焦文典、葛運隆、孫連仲等部相繼投蔣;龐炳勳、孫殿英、劉春榮等部脫離西北軍。

1930年9月西北軍餘部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等將領的帶領退入山西,1931年初被張學良收編,加入東北軍序列,先是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6月份的時候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張學良還是玩老式軍閥那一套,給二十九軍五十萬的安置費後,就不管了,任由二十九軍自生自滅,打了敗仗的軍隊真的是遭受了各種白眼。

從長城抗戰到成為華北實力派

其實張學良還算一個挺講究的人,總算沒忘了這幾萬人,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退出東北,自己不敢打,因此1932年的時候讓二十九軍開往察哈爾省,準備抗戰,當時憋了一肚子火和氣的宋哲元,趁著這個機會佔據了一塊地方,察哈爾地方很小,以至於現在都被合併到別的省份裡去了,但是對於當時形同乞丐的二十九軍來說,已經十分難得。

據說宋哲元將部隊開往察哈爾的時候,都要夜間行軍,怕讓人看到二十九軍穿的破破爛爛還以為是土匪或者難民。

在宋哲元駐防察哈爾半年,長城抗戰就爆發了,當時參加長城抗戰的軍隊大概有三十多萬,但是二十九軍裝備最差,甚至還人手一把大刀。

然而在接下來的喜峰口抗戰中,二十九軍血戰日本鈴木和服部旅團,用大刀砍殺了五千多日軍,是長城抗戰中戰功最卓著的部隊,也是中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首次大捷,二十九軍名聲在外。

到此時,二十九軍成為華北地方最有勢力的地方派,當時中國和日本為了保持所謂的剋制,讓察哈爾和京津等地建立自治區,脫離南京國民政府的管制。

宋哲元的二十九軍也因此發展壯大,再加上接收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武器和裝備,一直到1937年巔峰時期的二十九軍達到十多萬人,是實力強勁的北方實力派。

盧溝橋事變中的二十九軍

雖然二十九軍實力大增,但是日本人得寸進尺,對華北的覬覦之心從未間斷,宋哲元、張自忠等人一直在中周旋,然而二十九軍卻逐漸想擺脫國民政府的控制,尤其是宋哲元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認為"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

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宋哲元還沒有清醒的意識到局勢的發展,即使是蔣介石已經開到保定準備進行支援,宋哲元還在擔心中央軍搶他的地盤。

到日本完成調兵遣將,在華北總兵力已經達到十幾萬人的時候,宋哲元已經明白為時已晚。由於事先的防禦工事沒有做好,北京已經完全暴露在日軍的火力打擊之下,在宋哲元還在猶豫是戰鬥到底還是撤退的時候,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和師長趙登禹陣亡。

宋哲元最終除了留下張自忠和四個團維持治安外,剩下全部撤走,當時很多學生眼含熱淚看著二十九軍撤離北京。

二十九軍後來去了哪裡?

撤退後的宋哲元害怕蔣介石追究他的責任,但是老蔣此時抗戰之心急切,並不想因此和二十九軍決裂,反而慰勉宋哲元,並且將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

當時老蔣想讓馮玉祥來替代宋哲元,結果老馮由於以前做人太差勁,部下都不聽他的,老蔣只能再讓宋哲元來主持第一集團軍,後來老蔣為了控制第一集團軍,將劉汝明和張自忠的六十八軍和五十九軍調走,宋哲元被調到第一戰區任副司令長官,兩年後在四川綿陽鬱鬱而終。

知恥後勇的劉汝明和張自忠率領部隊參加了徐州會戰,也算打出了西北軍的風格,戰績不錯,後來組建第三十三集團軍也算二十九軍的延續,張自忠也成為日軍比較忌憚的中國將領之一,後來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犧牲,三十三集團軍因此大傷元氣,逐漸淪為二流部隊,抗戰結束後被改編為三十三軍,後來參加淮海戰役,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


史論縱橫


二十九軍的誕生

1930年,因為蛋糕分的不均勻,馮玉祥西北軍和閻錫山晉軍聯手進攻蔣介石中央軍,中原大戰爆發。

蔣介石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馮玉祥的西北軍瞬間土崩瓦解,不是投靠蔣介石就是四處流散。其中有幾股殘部流散到了山西境內,他們的領頭人是宋哲元和張自忠等人。

此時的閻錫山已經宣佈下野,但是山西卻還是掌控在他的手中。在自己的地盤上有一支不屬於自己軍隊,閻錫山心裡很不爽,所以宋哲元等人的日子過的也很不爽。

還好,在蕭振瀛的牽橋搭線下,宋哲元等人和張學良聯繫上了。彼時的張學良在中原大戰中坐收漁利,正是意氣風發之際,他同意收編宋哲元等人率領的西北軍殘部。

1931年1月,宋哲元等人正式被張學良收編,番號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為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1931年6月,“東北邊防軍第三軍”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至此,二十九軍軍正式誕生!


長城抗戰中的二十九軍

張學良收編宋哲元之後,隨便給了點軍費就不管不問了,二十九依舊駐紮在閻錫山的地盤,可想而知日子過的有多苦。軍費沒有著落,士兵們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衣衫襤褸,這那是一支軍隊,分明是丐幫的一個分舵!

如此的困頓,讓二十九軍上下都無比渴望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很快,機會就來了。918事變發生了,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出了東北。但是日本人進沒有停止侵略的步伐,繼續向南推進。張學良自己不想硬碰硬,於是他想到了二十九軍。

就這樣,二十九被調往察哈爾,防範日本人的進攻。1932年8月,二十九的軍長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察哈爾地盤雖小,但二十九軍總算是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不用再寄人籬下!

很快,日軍開始南下,大舉進攻。二十九軍和其他兄弟部隊開始共同阻擊日本的進攻,這其中,二十九軍的裝備是最差的。

但是,在宋哲元和張自忠等人的率領下,裝備最差的二十九軍打出了最為耀眼的戰績。在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的戰士們手持著大刀和日本人血戰,砍到敵人5000來人。

此役,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威名,迅速傳遍了全國,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了一曲《大刀進行曲》來歌頌二十九軍的英雄們!

但終究,二十九軍在厲害,也只能守住喜峰口。日軍在其他地方打開了缺口,長城防線還是奔潰了。

彼時的蔣介石,正奉行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避免與日本擴大戰端。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抗戰的宋哲元被蔣介石免去了省主席的職位。

宋哲元由此心灰意冷,抵抗日本人的決心大幅度下降,宋哲元這麼說: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

此時的宋哲元,只想守住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不管是蔣介石也好,日本人也好,宋哲元都小心的防範著。


盧溝橋事變中的二十軍

隨著蔣介石的妥協政策,何應欽代表南京政府和日本人簽訂《何梅協議》,中央軍從華北地區撤走,偌大的華北平原上,只剩下了宋哲元的二十九軍。


得益於華北平津地區富庶的經濟,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實力大漲,兵強馬壯。但是,此時的二十九軍卻不是長城抗戰時的那支英雄部隊了,而是一支典型的軍閥部隊。

一方面,宋哲元防範蔣介石甚至比返防日本人更嚴重;另一方面二十九軍內部的實力派張自忠對於宋哲元的位置虎視眈眈。

這個情況很快被日本人察覺,並加以利用。日本人一方面拉攏張自忠等人,許諾幫助他取代宋哲元,一方面開始炮轟宛平城。

宋哲元以為日本人並不會全面進攻,只是想要點好處,根本就沒想著去抵抗,而是試圖和日本人去談判;張自忠由於有了日本人承諾,自然不會對日本人動手。

就這樣,日本人充分利用這個時間,集結了大批的軍隊,開始大舉進攻平津地區,二十九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戰死,以身殉國,成就英雄之名。

此時的宋哲元和張自忠才發現自己上了日本的當,想抵抗已經為時已晚。為了保存實力,宋哲元留下了張自忠在北平和日本人周璇,二十九軍的主力部隊全部撤走。

而張自忠則是因為此事,從此揹負了漢奸之名!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在抗日戰場上張自忠總是衝鋒在前,因為他在求死,用鮮血來洗刷漢奸的汙名!


全面抗戰時期的第二十九軍

在北平淪陷後,蔣介石並沒有處置宋哲元等人,反而是將二十九軍改編成了第一集團軍,宋哲元任軍長,繼續指揮部隊抗戰。

但蔣介石似乎並不太相信宋哲元,沒多久就把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調離。宋哲元看到如此情形,內心非常鬱悶,並不想和日本人硬拼,只想保存實力,屢吃敗仗。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一集團士氣低落,內部矛盾重重。最終,不得志的宋哲元在1940年鬱鬱而終!

宋哲元死了,但是二十九的故事還在繼續。

原屬於第一集團軍(二十九軍改編而來)的七十七軍(師長馮治安,原二十九的軍師長)和五十九軍(師長張自忠,原二十九的軍師長)再一次被整編,番號為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為張自忠,副司令為馮治安。第三十三集團軍算是對二十九的延續。

第三十三集團軍在張自忠的率領下,參加了加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犧牲,用鮮血洗刷了自己揹負的漢奸之名。

張自忠將軍死後,馮治安繼任司令,繼續參加抗戰。但由於不是蔣介石嫡系,第三十三集團軍損失慘重後得不到補充,實力大不如從前。

在解放戰爭時期,第三十三集團軍改編為第三十三軍,參加了淮海戰役,不少人後來在原二十九將領何基灃的帶領下投誠!


胡史亂翔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中國從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既然戰爭狀態基本上結束了,蔣介石認為除了中央軍之外,其它地方軍隊都要裁軍,以減輕人民負擔,加快國家建設。

軍隊就是軍閥的命根子,沒有了軍隊,誰來保護自己的地盤。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大戰爆發了。桂系、西北軍和晉軍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本來他們三方軍隊實力加在一起是強於中央軍的,但無奈內部不團結,最終只有失敗了。


西北軍最強大,人數也多,戰將也多,最終投降蔣介石的也最多。那些沒有投降的人比如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和馮治安等,因為後路被楊虎城給切斷了,只好跟著晉軍到了山西。

晉軍是不歡迎外邊的軍隊進入山西的,擔心他們會坐大,因此不給他們補給。那一年的冬天山西很冷,但他們的心更冷。



應該說,馮玉祥這個人人品不怎麼樣,但手下能人還是有的。

蕭振瀛是東北吉林人,年輕時素有文俠之稱。當時在馮玉祥身邊奉命槍殺愛國學習,他一心軟,就全放了。馮玉祥大怒,要殺他,當時眾兄弟幫他求情,才保他不死,就離開了西北軍。

這時西北軍舊部有難,蕭振瀛來了。

蕭振瀛是東北人,知道趙本山的人都知道,東北人擅長忽悠。他一出面,就把在晉的西北軍將領叫到了一起,說:兄弟們呀,我們要團結,要不然就被晉軍給吃掉了。要團結,就要有一個頭領。這個頭領,能打仗,倒是次要的,他要寬厚,能團結大家,能包容大家。

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發現只有宋哲元一個人符合這個條件。那些手上兵最多最能打的人,比如張自忠等人,雖然有點不服,但聽聽確實很有道理。這支軍隊經不起分裂,還是把個人意氣先放一放吧。

蕭振瀛先把內部搞好後,然後到了南京。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見到了蔣介石。蔣介石對這支軍隊本來非常不感興趣,但蕭振瀛的忽悠功夫不是一般的厲害,他說:你看今天華北的局勢,不管是張學良,還是閻錫山,都日益坐大。如果能把這支軍隊收編起來,他就能對這兩支軍隊形成牽制。聽到這裡蔣介石表示答應給他們一個番號。

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中原大戰後,大家分地盤,蔣介石把黃河以北的三省兩市劃給了張學良。也就是說,西北軍舊部想要成軍,還要張學良說了算,必須劃到他的旗下。

但蕭振瀛是東北人,自然容易接近張學良。他對張學良說:閻錫山、石友三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只有讓西北軍的舊部重新組建起來,才能在河北和山西之間建起一個防線,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這個張學良也同意了。



人只有在經歷苦難後,才明白什麼才是最有價值的。

1931年1月,這支軍隊先是被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再次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1932年,再次調到察哈爾,宋哲元擔任省主席。29軍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和根據地,他們經歷了去年的磨難,明白沒有地盤,就是流浪狗,到處被人欺負。他們也發誓要用行動證明自己不是孬種。他們加強訓練,尤其是大刀戰術,這是他們西北軍的拿手好戲。槍支彈藥缺少,大概也只有拿冷兵器來補充了。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張學良的東北軍再次發揮不戰而逃的精神,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之後沒多久,張學良就通電下野,到國外考察。

在長城抗戰中,29軍防守的是冷口、喜峰口一線。在喜峰口陣地上,白天他們要挨日本人的飛機大炮襲擊,只好晚上出去大刀隊去襲擊日本兵。

白天打了一天,日本人又困又累,外邊是什麼也看不清,地形也不熟。就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大刀隊神不知,鬼不覺得溜進了日本人的陣地。近戰冷兵器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再加上大部分日本人在睡覺,就象切西瓜一樣,就能收割不少日本人的腦袋。

在日本有這個一個傳說,人死後,如果沒有腦袋,就成了孤魂野鬼,不能轉世為人。這些日本人就嚇得晚上睡不著,白天沒精神。但又防不住29軍的襲擊,小日子過得那叫慘的不得了。

29軍以最差的兵器堅守陣地,消滅了五千日軍,是長城抗戰最大的勝利。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肯定,《大刀進行曲》全國傳唱,相關的影片成了那一年中華民國的最佳影片,票房成績超過了當時的當紅明星。他們也得到了南京政府的許多賞賜,還有最高獎青天白日勳章。



此後的幾年,日本人就暫時停止了對華北的侵略,但私下卻沒有放鬆地下工作。

29軍的勝利為宋哲元他們贏得了榮譽,蔣介石把華北地區交給了29軍。利用這個機會29軍快速擴充到了十幾萬人,達到了最強盛時期。

但宋哲元有了地盤以後,有了戰場勝利的加持,軍隊實力和地盤擴充,讓他們衝昏了頭腦。他們以為太平來了,就不再注重軍事訓練和加強防務。

宋哲元、張自忠和趙登禹等人,就脫下了軍裝,穿了長袍馬褂,遊走在日本人漢奸和南京政府之間,整天和社會名流迎來送往,忙得不亦樂乎。

日本人和漢奸趁這個機會,對他們進行內部分化,鼓動張自忠和趙登禹對抗宋哲元。宋哲元性格寬厚,又愛面子,寶寶手裡苦但寶寶不說。日本人私下答應,如果日軍可以經由張自忠的天津廊坊防區經過,將來華北的大權就交給張自忠,搞所謂的華北五省自治。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日軍經由張自忠的天津廊坊防區向北京發起進攻,鎮守北京城的29軍猝不及防,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北京落入日本人手中。

張自忠接任華北的夢想也沒有能實現,日本人利用完他後,反而收繳他的部下一個旅的槍。他見勢不妙,引領一部退往河北境內。

張自忠從此被全國人罵為漢奸,回家時,老母和族人都不願意見他。



因為二十九軍在這次戰鬥力損失慘重,不久後這支軍隊先是被改為第一集團軍,後來又分拆成了幾個軍。

1939年,宋哲元在四川綿陽鬱鬱而終,被追授為一級上將。

張自忠知恥而後勇,每戰必當先,以求死報國,屢立戰功。先是參加徐州會戰,張自忠被任命為33集團軍司令。

三十三集團軍後來參加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都拼死一戰。由於張自忠聽到宋哲元死後,就不再存生的念頭,經常衝鋒在前,終於在棗宜會戰中戰死,成為抗戰中國軍陣營中戰死軍官中軍銜最高的一個。

他用自己的戰功洗刷了自己的恥辱,他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日本人把他的屍體用最好的棺材裝了,還給了國民政府,並且不允許飛機轟炸載他屍體的船隻。張自忠的遺體到達重慶後,蔣介石親自來抬棺,為他下葬。


張自忠死後,馮治安接任司令,和劉汝明一起堅持抗戰。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後他們先後參加了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

蕭振瀛退出軍界後,就做起了生意,賺了不少錢。但他把自己全部賺到的錢都捐給了抗戰事業,他自己最後卻在生意失敗後,於孤苦貧困中死去。

多年後,只有馮治安和劉汝明去了臺灣。馮治安於1959年去世,劉汝明於1975年去世。生前他們老兄弟經常在一起喝酒,談起當年的事,不勝唏噓。

一位知名作家後來寫到這些往事時引用了麥克阿瑟的一句話說: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新知傳習閣


1937年7月7日晚,駐北平的日寇在盧溝橋附近演習,他們藉口一名日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受到了駐軍的嚴詞拒絕。本就蓄意挑釁的日寇於是向中國守軍開火,中國守軍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七七事變”也意味著全面抗戰的爆發。面對日寇的挑釁,奮起抵抗的中國駐軍就是第29軍。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馮玉祥的幾十萬西北軍灰飛煙滅,馮玉祥也徹底成為了光桿司令。殘存的西北軍退往山西,被張學良整編後成立了第29軍,這就是第29軍之始。而擔任這支殘存西北軍軍長的,則是馮玉祥的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


第29軍成立後,一直呆在閻錫山的晉東南地區寄人籬下,部隊十分困苦,形同乞丐。一年後,經張學良的推薦,宋哲元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第29軍移駐察哈爾省。29軍也終於有了一個落腳之地。

在察哈爾省沒過半年,由於日寇進攻,爆發了長城抗戰。裝備最差的第29軍在宋哲元的率領下,在喜峰口與日寇浴血奮戰。手握大刀的29軍大刀隊更是聞名全國,第29軍取得了喜峰口抗戰的勝利。不過,雖然獲勝,但其實也是一場慘勝,29軍自身也傷亡慘重。


長城抗戰後,29軍先後吞併了東北軍湯玉麟部分部隊和馮玉祥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實力大增,軍隊人數也超過了10萬之眾,擴編成三個師。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雖然第29軍奮起抵抗,但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日寇,29軍損失慘重。

由於蔣介石、宋哲元等人對日寇全面進攻的局勢沒有清晰的認識,再加上29軍保存實力的軍閥思維,倉促應戰的29軍損失慘重,局勢十分危急。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也戰死沙場。


面對不利的形勢,保存實力思維佔據上風的宋哲元率部撤出平津地區,退往保定。面對丟失平津地區的責任,蔣介石並未追究,反而將第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任77軍軍長,宋自兼(後為張自忠)任59軍軍長,劉汝明任68軍軍長。

但是擴編後的第一集團軍並未加強戰鬥力,反而面對老長官馮玉祥拉攏、南京國民政府的猜疑架空和集團軍內部多方面矛盾,宋哲元稱病告退,第一集團軍諸將互相猜疑,矛盾重重,最終面對日寇的進攻,一觸即潰。

後回到部隊的宋哲元曾試圖率部對日寇進行反擊,但由於各方勢力保存實力,拒不增援,反攻流產,宋哲元也被調往第一戰區,擔任副司令長官,徹底離開了西北軍餘脈。兩年後在四川綿陽病逝。

29軍擴編後的劉汝明第68軍和張自忠59軍先後參與了徐州會戰,並屢立戰功。1938年10月13日,由29軍改編的第一集團軍再次被整編為第33集團軍,張自忠擔任了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領第33集團軍作為主力,先後參與了隨棗戰役和棗宜戰役。在1940年的棗宜會戰中,早心存死志的張自忠被日寇包圍在湖北宜城縣,最終力戰殉國。



張自忠犧牲後,馮治安繼任了第33集團軍的總司令。並先後率部參與了第二次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西會戰等戰役。抗戰結束後,包括第33集團軍在內29軍餘脈參加內戰。最終,除張克俠等人率領的少數部隊起義外,其他均被全殲,第29軍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鳶飛九天2018


國民黨的第二十九軍最開始是屬於馮玉祥的管轄,後來在中原大戰的時候被改編成第二十九軍,在著名的七七事變中,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1937年7月28日,二十九軍副軍長,當年馮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的佟麟閣將軍,與132師師長趙登禹死守南苑,壯烈殉國。


那後來的29軍又何去何從呢?

其軍長為了保存實力,欲與日本人進行談判,以更好的解決問題,但最後效果不佳,在七月底的時候,部隊往南撤到了保定,宋軍長害怕國民政府追究其責任,於是便派了副軍長到南京,稍微活動活動,經過一系列的相關的運作,二十九軍被擴編成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是總司令,第37師和132師合編為第77軍,第38師呢,則編為了第59軍 第143師編為第68軍。



在這之後呢,他們就駐紮到了津浦路沿線,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宋哲元感覺情況不妙,權力恐要旁落,於是以退為進,稱病辭職,各將領也在宋的支持和攛掇下反對馮玉祥,最終結果是第六戰區的計劃失敗。1938年,第一集團軍從河北退到了河南,由李宗仁進行對第五戰區的作戰指揮,後來,第一集團軍又進行了一次整體改制,其又被改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則由張自忠來進行擔任,宋軍長則變為了第一戰區的副司令長官。但其於1940初期在四川去世,而張自忠總司令也在棗宜會戰中戰死了,之後就由馮治安擔任了總司令的工作,在抗戰勝利後,第三十三集團軍被編為第33軍,馮治安擔任軍長。


在後來的淮海戰役中,第三十三軍又擴編為第三綏靖區,司令仍然是馮治安,下面管著第五十九軍和第七十七軍,並且駐紮在了賈汪前線,在這期間,大部隊在張克俠和何基峰的帶領下進行了軍事起義活動,並且加入瞭解放軍的行列,一九八零年代有過的一部電影《佩劍將軍》便是講的這一段的歷史故事。原來的第二十九軍劉汝明部,在抗戰過程中被調離走了原來的系統,這個部隊在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有部分進行了投誠,有部分被殲滅,有部分逃出來去了臺灣。


這就是其歷史過程,其實,無論是什麼軍隊,其又有可能會被改編為哪個軍隊,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順應歷史的潮流,順勢而為,切不可倒行逆施,違背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二十九軍的由來

二十九軍是源自於馮玉祥的陸軍第十六混成旅。那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很有名的事情,西北軍的老大馮玉祥和閻錫山等人聯合起來反對蔣介石,歷史上把這件事情稱為中原大戰。正當雙方難分勝負之時,本來在關外的張學良最終還是倒向了蔣介石這邊。


歷史也是無巧不成書,9月18日的時候,他帶著十二萬的東北軍進入了關內,使得戰爭的形勢急轉直下。閻錫山畢竟是老江湖,趕緊撤軍回山西,這也使得馮玉祥腹背受敵。我們知道民國的有一個特點就是倒戈的軍閥特別多。

在這種形勢下,馮玉祥的三十萬西北軍紛紛脫離了他,或是投蔣、或是獨立。到最後,馮玉祥身邊只剩下一個手槍營和殘存的西北軍官學校。無奈之下,馮玉祥只能宣佈下野,


不過馮玉祥等來了九一八,於是他藉機前往南京,籌劃抗日的國家大事。這個時候馮玉祥指示宋哲元聯繫張自忠,火速收容西北軍殘部

為什麼要特意聯繫張自忠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原大戰失敗以後,西北軍中只有張自忠的部隊人員、裝備完整,大概有一萬多人。

張學良畢竟對中原大戰有大功勞,所以蔣介石讓收編這些殘餘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宋哲元、張自忠的部隊改變成了東北陸軍第三軍。

後來,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對全國軍隊進行了統一的整編,第三軍改編為了第二十九軍。至此,第二十九軍便正是誕生了。


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二十九軍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佔了山海關。二十九軍於2月開往到長城一帶。在這期間,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等地進行了“長城抗戰”,聞名全國,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精神。

比如喜峰口抗戰,3月11日夜,長城抗戰前線總指揮張自忠決定以喜峰口為突破口主動出擊。二十九軍利用特有的大刀隊,在趙登禹的帶領下,在冰天雪地之中襲擊了日軍營地。”僅喜峰口一役,共殲滅日軍3000人。

後來,大刀隊的英勇事蹟被人譜寫成了《大刀進行曲》,最有名的就是“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當然此時的西北軍實力還是有限的,後來日軍進行了大舉進攻,北平、天津淪陷。二十九軍中的,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也在北平抗戰中陣亡。


二十九軍及其去向

1937年9月,二十九軍被擴編為了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成了總司令。那個時候二十九軍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原來的三十七師、一三二師編為了七十七軍,馮治安擔任軍長。

原來的三十八軍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由副軍長暫時代理。

原來的一四三師擴編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

不過蔣介石做事的風格我們是知道,他後來派馮玉祥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相當於變相奪取宋哲元的兵權。雖然宋哲元等人是馮玉祥的老部下,不過經過這些年,他們早已經和他離心離德了。加上宋哲元前往泰山休養,使得第一集團軍內部矛盾重重。

宋哲元后來雖然回到部隊,可是無奈無力迴天,兩年以後便去世了。第一集團軍番號撤銷,好不容易成立的三個軍也被分別調往了第一、三、五戰區。

不過二十九軍後來還是出了很多抗日名將的,最有名的就是後來犧牲的張自忠。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1937年7月7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國民黨第二十九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從此中國軍民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那麼後來二十九軍的命運如何呢?他們又走向了哪裡呢?且聽有書君和您一起來聊聊。


一、七七事變,二十九軍英勇抗戰


1937年7月7日,註定是個不尋常的日子,早有預謀的日本清水節郎部在夜晚還搞軍事演習,然後謊稱有一個士兵在演習時失蹤了,要進入北平的宛平縣城進行搜查,這一無理的要求國民革命軍第29軍守軍理所當然嚴拒。


故意挑釁的日軍持槍掃射守軍,隨後又肆無忌憚地用大炮轟炸宛平縣城。第29軍也不是軟柿子,守城官兵們同仇敵愾,毫不示弱奮起抗戰。第29軍將士表示:“願與盧溝橋共存亡”。


負責盧溝橋守衛的連隊,浴血奮戰,寸土不讓,誓與陣地共存亡,排長申仲明親臨戰場,受傷犧牲,在只剩下十多人的情況下,官兵們仍寧死不屈,死守陣地,最後僅四人生還,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志。


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起點。中華民族也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29軍守城官兵的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極大的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為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做出了表率,曾經的大刀隊成了正面禦敵的英雄之軍!



二、平津戰役,二十九軍血染戰場


日軍見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三次與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等談判停火,宋哲元為保存實力,居然相信了日軍。


二十多天裡,日軍利用“現地談判”為增兵華北贏得了時間,糾集6萬多日軍在平津一帶部署完成,後來又向天皇申請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而第29軍卻被談判矇蔽了雙眼,準備倉促。


28日,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已雲集到北平的一萬多日軍向29軍發動全面進攻,第29軍將士奮勇應戰,窮兇極惡的日軍用100多門大炮,幾十架飛機的轟炸我國領土,國軍無數官兵受傷,倒下,血染平津,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戰鬥中壯烈殉國,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犧牲。宋哲元不得不撤離北平。


七七事變以第二十九軍戰敗,北平天津淪陷而告終,一方面是宋哲元低估了日軍實力,對日軍抱有僥倖心理,認為日軍不會如此猖獗,另一方面宋哲元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盲目相信日軍的停戰談判,以求委曲求全,導致倉促應戰。


再加上實力也確實差距很大,日軍武器裝備精良,陸地、空軍配合,戰火猛烈,國軍被動挨打,這也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七七抗戰期間,全國抗日熱情高漲,燃起了中國軍民抗日的烈火,表現出了團結愛國的精神,第二十九軍將士的英勇頑強可圈可點,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誓死捍衛我國領土,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戰歌。



三、擴編29軍為第一集團軍,戰事節節失利


1937年8月,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整編為59軍、77軍、68軍、騎兵軍四個軍。二十九軍番號取消,以第一集團軍取而代之。


第一集團軍後的第一場作戰是津浦路作戰。以六個師兩個旅對陣日軍的磯谷師團。堅持對抗了一個月,全軍失利後向滄縣撤退。


第一集團軍一個師一旅駐守冀南大名縣,日軍以一個混成旅團配備多輛坦克,向大名進攻。


179師何基灃部和日軍激戰一天後,日軍攻陷外圍工事,並派土匪、漢奸入城縱火,漢奸居然用火把為日軍飛機指明目標。


何基灃師邊剿匪邊激戰日軍。激戰三天,全師潰散,何基灃氣得自殺,幸得曾國佐拉住,倖免一死。


冀南失利後,第一集團軍駐河南新鄉,59軍調歸李宗仁指揮,68軍構築黃河南岸工事。


只剩77軍和55軍萬福麟部向冀豫之間的敵人進攻,一無友軍支援,力量單薄,新鄉也失守了。


平津淪陷後,宋哲元積勞成疾,仍抱病在前線指揮戰鬥,雙腿腫脹,無法站立,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宋哲元病辭第一集團軍司令,不久,因病去世。


第二十九軍改編為第一集團軍後,多次戰役均已失敗告終,這是各部各自為政,又都想保存實力,導致士氣低落,互不支援造成的,加上日軍來勢洶洶,燒殺搶掠,兇殘暴虐,國軍失利已成必然。



四、第二十九軍最後歸屬


宋哲元去世,第一集團軍名存實亡。第59軍和77軍改編為第33集團軍,張自忠任司令官,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給日軍重創,可惜棗宜會戰期間他以身殉國。


張自忠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這位抗日名將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無畏讓後世為之動容。


張自忠犧牲後,馮志安接任33集團軍司令,何基灃任軍長。該軍的何基灃、張克俠兩個師在淮海戰役中起義,棄暗投明。


第68軍歸第二集團軍,先後參加了棗宜會戰、鄂北會戰等多次戰役,表現得十分頑強。


抗日戰爭結束後該軍改編為整編第68師。除一個師起義棄暗投明外,餘部在渡江戰役時被全殲。


第29軍的最後歸屬有三個師走上了正道,迴歸到人民中。大部分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寶貴的生命,少數人在解放戰爭中被殲滅。


第二十九軍的將士在抗擊日本侵略者時的英勇頑強的鬥志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他們的愛國事蹟值得世代傳承,他們是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民族英雄們永垂不朽!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國民革命軍第29軍是20世紀30年代初中原大戰後由西北軍餘部整編而成,軍長宋哲元。參加完長城抗戰後,駐防華北平津地區並進行整編。至全面抗戰爆發前,29軍已經下轄4個師:37師、38師、132師、143師,分別以馮治安、張自忠、趙登禹、劉汝明為師長,擁兵十萬之眾。

由於軍長宋哲元誤判形勢,致使29軍在平津抗戰中全線潰退,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全部壯烈犧牲。

戰後,根據國民政府軍委會的命令,29軍整編為第1集團軍,擔負津浦路抗戰,仍由宋哲元擔任總司令,其餘37、132師合編為第77軍,38師擴編為第59軍,143師擴編為第68軍,仍由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擔任軍長。

經歷過先前幾場大規模戰爭,由於高級指揮員的一再失誤,這支部隊開始出現巨大的離心力,致使在津浦路之戰中再度失利,各軍開始調往各個戰區。

59、68軍先後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特別是59軍,在張自忠率領下先於山東臨沂打垮日軍精銳第5師團,繼而又在河南潢川阻擊日軍西進攻擊武漢的又一支精銳第10師團,殺敵3000餘人。武漢會戰後,59軍和77軍合編為第33集團軍,由張自忠任總司令。在棗宜會戰、隨棗會戰中大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唯一的一支機械化兵團——第11軍,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也不幸壯烈犧牲。

張自忠犧牲後,馮治安接任總司令,繼續在鄂西一帶抗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第33集團軍整編為第33軍和第三綏靖區,在淮海戰役中59軍、77軍在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加入人民解放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