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朝有很多帶路黨,爲什麼?

帥酷47


你說的是清末還是明末?

如果是明末的話,是因為明王朝的統治和壓榨已經讓人民痛苦不堪。所以才會到處爆發農民起義。中國人的民族性大家都知道,不是逼得沒有一點活路是不會起來造反的。而這個統治並不只是明朝皇室一家造成的,而是地主階級,文官集團,外戚,宗室,宦官,武將共同造成的,他們把百姓已經壓迫壓榨到了極致。所以才有人寧願背叛也要當帶路黨,以為女真人怎麼也不會比明王朝差,結果沒想到女真人更兇殘,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髮不留頭,文字獄。是前門趕狼,後門進虎。一樣的民不聊生,但後來雍正改革讓民眾能得以喘息,負擔減輕了一些,所以又延續了兩百多年,所謂康乾盛世其實都是一些無恥文人的吹捧,而還是雍正承上啟下才得以實現的。康熙是驢糞蛋表面光,乾隆不過是坐享其成罷了。


看門道人


您大概說的是鴉片戰爭時期出現的CCC部隊(廣州苦力團)、八國聯軍中的華人部隊以及庚子事變時,華人幫著攻北京城的洋人扶梯的事吧?

首先,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是近代才產生的,當時人理解不了

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是從西方舶來的,因德國30年戰爭,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造成慘重傷亡,德國人口下降了1/6,鑑於無法取勝,列強只好簽署了《威斯特伐里亞公約》,這個公約提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設想。

這種設想其實是不得已的妥協,它不僅違背了歷史,在現實中也帶來了很多悲劇。

在歷史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是多民族構成的,歷史上哪有什麼法蘭西族?哪有什麼英格蘭族?民族自決只是一個想象的烏托邦。

自從現代民族國家意識推行開來,造就了許多人間悲劇:法國原本擁有6種官方語言,為了突出民族性,將法語作為單獨的官方語言,將其他的語言加以禁止,在今天,這些語言基本消失了,其背後的歧視、傷害,都被遮掩了過去。

再比如二戰後的波蘭、亞美尼亞、羅馬尼亞等,以民族國家為藉口,將幾百萬說德語的原住民轟回了德國,中歐原本是多民族的大熔爐,此時反而人為地成了一個個民族國家,每個國家還真是隻有一個主體民族,至於那幾百萬人的苦難,就無人過問了。

現代民族國家的好處是提高了國民的彼此認同感,強化了國家實力,但這種想法在清代人的頭腦中是沒有的,當時清朝意味著天下,而不是國家,統治者不僅承擔統治責任,還要承擔天理的道德責任。

所以,一個人覺得禮崩樂壞、道德下降,他就可以反對這個王朝。這和我們今天說的“帶路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他們的目標不是幫著異族征服,而是當成又一次改朝換代而已。

其次,清朝為何不強調國族認同?

其實清朝後期也開始強調國族認同,將出賣國家利益的人稱為“漢奸”,但事實上,歷史上清朝皇帝所說的漢奸是指張煌言等反抗清軍的漢人,而到清朝末年,“漢奸”的含義發生了重大改變,甚至將一些投靠洋人的滿人也稱為“漢奸”。

康熙、乾隆對京劇非常不認同,認為誨淫誨盜,可到清代末期,慈禧大量招戲班進入宮廷,演出的劇目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戲,這些戲進入宮廷後,民間紛紛效法,所以到辛亥革命時,北方民眾對清政府仍比較認同,將革命視為造反,將擁護清朝視為忠君,這說明,慈禧是一個非常善於拿捏公眾趣味的統治者。

然而,清朝統治者畢竟是其他民族,八旗長期有優越感,初期也比較排斥異族,直到光緒時,才正式廢除滿漢不通婚的錯誤政策,所以清朝強調國族認同時有天然的短板,以致宣傳效果不佳。


老虎他爹


每個王朝未年帶路黨都多,一個龐大的帝國都是從內部崩潰的。

帶路黨最多的不是清朝,而是明朝。

明時末投降的將領之多,在中國古代面對外族入侵的歷史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只帶路,而且忠心的很,屠殺原自己的國人,那叫一個兇殘,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劊子手李成棟,就是明朝的帶路黨!

南京大屠殺,操刀的是日本人自己,有半個中國人嗎!

清朝的帶路黨也就是,幫洋人扶個梯子,送菜送水。可沒去幫著拼命。更沒幫殺自己人。

清未軍隊更沒一支去投降洋人,幫洋人帶路的,屠殺自己國人的。

後來軍隊反對清政府是對腐敗的王朝的失望,這應該叫革命或起義,不應叫帶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