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認爲「中國畫不可畫真山真水」是謬論,你怎麼看?

畫家企管專家


在遙遠的中國古代,文士畫家們在遊山玩水之際,鍾愛將秀美的天地山川描畫下來。這一類書畫作品,就成了傳統國畫中的重要類型之一——山水畫。它是中國畫的最大宗。

一般人如我,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繪畫,最大的疑問可能在於:這些畫面上的高山遠水、蒸雲蔚霞,在人世間是否真的存在呢?

(圖:五代.巨然《湖山春曉圖》.絹本墨筆.223CM*87CM,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陳丹青的節目《局部》我記憶中似談過此畫)

像巨然的名畫《湖山春曉圖》,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有山、有樹、有亭閣、還有一主一僕兩個人物跋涉在崎嶇蒼然林柏間。山巒各處,水霧凝重,顯然是一場大雨過後的深山景況。畫中的山峰,驚濤突起,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散落在山叢嶺群中的樹木恰如其分地搭配,渲染出了一派蒼然渾茫的氣氛, 泛泛其景於空青遙碧之間,隱見滅沒。這樣的景色,不像是在人間。

我們看了,也許也會問:這樣的仙境,中國哪處地方會有?或者,可能的話,去追問1200多年生活在五代的畫者本人:你描繪的是什麼地方的風景?這樣問,也許巨然老師自己也是茫然的,他會覺得你我莫名其妙。

我們會這麼疑惑,很大原因是我們的審美觀念與趣味,已經離國畫越來越遠了。我們出生以來,接觸的就是據影複製的相片,就是西方追求逼真的繪畫,國畫特別是山水畫的特性我們已經很隔膜了。


但是,中國山水畫確實有真山真水,也並不一定排斥畫真山真水。

長期以來,一種流行意見認為,中國山水畫特重意境,不寫實,畫家本人也不出外寫生,只是一味地在書齋內向壁虛造,臨摹前人,所以國畫山水沒有真山真水,也不應該畫真山真水。

看畫史,即知這是偏激的言論,也是不符合事實的。國畫山水是更取“氣韻”,其法“以形寫神”,其意著重抒發畫者的情趣,但也並不排斥寫實——它排斥的是拙劣的、沒有創造性的形似。

所有的中國畫,不管如何寫意,它的基本素材、意境等等終究還是從觀察大自然而來,所謂“師法造化”就是。特別是在山水畫的早期,畫者的寫實觀念更為濃厚,對自然景況的描繪更為忠實。著名的像北宋時的山水畫大師範寬,他為了畫好現實中的山水,終年卜居終南山、華山等地,再寒冷的冬季每天都要滿山環繞,仔細觀摩。他的名畫《溪山行旅圖》無疑就是以華山為寫生的作品。我們現在拿它和華山風景比較,就知道他所畫,基本就是“真山真水”:

如下圖,我們先看看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我們再看看當代相機中呈現的華山之"山”:

從這幅畫及後來的照片對比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二者的形態、山嶺、甚至光影都是很一致的,儘管所畫並不見得是同一地點,但常到華山之人,一看即可辨明為華山,只是繪畫到底不同於攝影,范寬所要表現的世界和情感,是攝影鏡頭中看不到的。


再比如,我們往後一點看看明末清初“新安畫派”的開創大師漸江和尚的《黃海松石圖》。這幅畫如題所示,畫的是作者老家安徽黃山的景觀:

這畫繪成於1660年前後。我們看看今人攝影中的黃山臥龍松照片,即可知曉畫家當年完全是按此寫生的:


所以,中國話不畫且不可畫真山真水的說法,是錯誤的。

只能說,國畫山水和西方畫作極端忠實原型的審美意識有點異趣,更講求章法的意蘊、用筆用墨的技巧、境界的凸顯、人格情味的展現,而不是一味地臨摹與復現自然,表現上更仰賴畫家的主觀記憶,人不是現場寫生。

但這樣的山水,並非脫離真實場景,它的構圖意念,是融匯的,是不拘一隅的,往往是將所要描繪的山水對象,洞悉其精粹,然後創造出一個新境界,是為“造境”。

所以,有人說,中國山水畫是“移動性”的山水,就是畫者從來不是隻想著完全搬來某處自然風光,而是會將很多美好的景象配合一起,形成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這種畫中之“境”,你可能在全中國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找不到一模一樣的,但它依然是“真實”的,是“真山真水”,只不過是散點透視化了,景觀綜合化了,主觀情緒化了。

這些問題,我覺得臺灣藝術史學者王耀庭先生的《如何看中國畫》這本書,就講的很通俗易懂,我所寫這些也多受其啟發,各大書店也有賣,沒看過的朋友不妨去買一本的,自看或給小孩看,都合適。還有蔣勳的中國美術史系列音頻,也是娓娓動聽,需要的朋友可以找我我私信要銜接。

2018,9,26,午前偷閒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世界上任何一種繪畫形式以及它的各種流派都宣稱自己是最為“真實”地表現。造型藝術若只有一種所謂真實的標杆那就沒什麼玩頭和搞頭了呢。

東西方繪畫最初的主題內容都是圍繞人自身的寫實,這點算是人類藝術的共通之處吧。沒錯,中國藝術早期也是寫實具象,也努力強調真實客觀,也有人體表現,也有解剖和透視上的理解。這種寫實能力至隋唐達到頂峰,論形神兼備,動態之舒展,敘事場面之恢宏完全碾壓同時期西方繪畫。

中國山水獨立脫離出來成為獨有題材應該是在隋唐時期,展子虔開青綠山水之先河。昏鴉傲嬌地表示要早於西方近千年。就寫實之精神,意趣之盎然,描畫之精細,設色之協調而言足以睥睨天下。歐洲大陸這會剛剛步入中世紀,在平面繪畫方向的創造幾無建樹。


《遊春圖》局部
――展子虔

至宋代青綠上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大開大合,炁吞長虹,筆若游龍,三遠皆備。
《千里江山圖》


局部――王希孟

唯有這種意念中的真實才能還原自然中的真實,昂宵聳壑,威峰兀立,千山一碧,躍然紙上。

寫實更多的是指一種精神內涵,西方從佛羅倫薩畫派到威尼斯畫派、巴洛克藝術、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都宣揚自己是符合時代的真實客觀。甚至於包括後來的印象派也是一種色彩的真實,沒有光譜儀怎麼知道色彩是時刻變幻的呢?就連後印象的情感強烈表現豈不也是藝術上的真實?更誇張的是超現實所表達的夢的真實,抽象主義表現的心理真實……直至當代藝術所主張的生活和正在發生的即為真實!

如果繪畫僅僅侷限於眼見的物像真實那麼何以稱之為世界第一大藝術形式?



《雪景寒林圖》
――范寬

十世紀我們就有了范寬山水雪景,冰封雪蓋之中蕭寺掩映,雲山霧罩中盡顯古拙敦厚之氣象。這不正是一種真實嗎?西方十六世紀才有在人物表現中的雪景(老勃魯蓋爾),專門表現雪景的風景畫還要晚至十九世紀。

明代是中國繪畫也是山水畫的重要拐點,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徹底將中國藝術寫實精神畫上了句號,逸妙能神將藝術追求和方向單一化和概念化。

摒棄形而凸顯神,拋開實而彰顯意。以文代畫,金石入畫;以韻抒情,禪悟入畫。意象之美、氣韻之美、高古之美為代表的寫意文人畫大行其道,一統江湖。誠然,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寫實,但是被教條概念化的趨同無疑是違背了藝術的發展規律。
《歲寒三友圖》



――徐渭

任何一種藝術語言最初的締造都無疑是可貴的真實體現,一味地奉為圭臬去頂禮膜拜的話最終難免會泥古不化至抱殘守缺的境地。

看山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究竟何種境地更為真實?無山無水豈不更真實。

昏鴉飛掠而去,歸巢做夢去嘍。


疾飛昏鴉


應該是這樣的中國畫的特點就是寫意,帶有誇張的畫法就象作詩,所謂詩情畫意就是這個道理。一般來說中國畫以山水風景畫較多這也給寫意造成條件。人物畫較少,人物畫一般以寫實為主。外國的油畫比較普遍是人物畫。因為他們注重寫實。如果中國畫寫實就上失了寫意特點沒了詩情畫意有信念。


杏花映入老木子


說中國畫不可畫真山真水的確是種謬論,是些不懂中國畫和欣賞中國畫的人,更是些不學無術的人。

要知道學中國畫也是從小學學美術課開始的,從認識方圓,三角,線條,打以上這些草圖,在四方或長方內三角內等構畫人臉或身體和其他類似的物體,素描好後再用顏料著色。這就是中國畫畫畫的基礎課。

中國畫學習看似畫技工具簡單,其實不然,因為它除了要學習素描,構線,線描(白描)寫生,水墨色彩等的技藝外,還需大量的臨摹名作和實景圖,比方說人物畫的對真人體寫真。

而在以上的學習枝法中用的工具的確簡單,都是我國特有的各種毛筆宣紙和硯臺,用的是我國傳統的水墨和顏料。憑藉線條長短.粗細.虛實.疏密.曲直.濃淡剛柔緩急.斷續勻澀等的變化來表現畫中物體的形態質量和深遂的內涵。

中國畫不光構線具有骨感,其意境也是極其深遂,讓人欣賞其高超畫技的同時也會發自心靈上的無限暇想。

中國畫無論是山水花鳥蟲獸等,都會用一個極具深意的標題,以此來嶂顯畫中的深遂意境內涵,比如說深山藏古寺,就突出個‘’藏‘’的意境來。

而中國畫不光要掌握過硬的畫技手法和創意靈感,還需有個好書法,要知道中國畫畫題和題跋和意境詩句都是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中國傳統書法來表現的噢。

所以僅從中國畫的臨摹的高超仿真技藝,畫個真山水達到逼真程度那真是比西洋油畫要真實多了。不要說中國的名家大師,就是美院的學生也能用中國畫畫出真山水來的。

所以說認為中國畫不可畫真山水的確是不懂中國畫的是種謬論,這完全正確。








方秉潮


中國假的哲學太多,一知半解的更多,總喜歡評論別人,其實自己狗屁不是,中國畫也是與時俱進的,不可能沒有時代感,總是抱著過去不思進取阻礙國畫的發展,評委是最大的絆腳石。


書畫133668567


中國畫與西洋油畫是有不同,中國畫有寫意畫,也有功筆畫,功筆畫著重寫實,寫意畫簡潔,但是現代寫意畫也汲取了西洋畫法,虛實結合也別具一格。


嘉慶192163642


繪畫不是照片,要真到什麼程度算真?中國畫以水墨畫為主,在特殊的紙張宣紙上作畫靠水墨的浸潤,渲染,線條粗細,濃淡等產生一種韻彩,使人感到似真似假,濃淡有味看上一團墨,越品越象,越有神氣,象齊白石畫的蝦,蟲。悲鴻畫的奔馬,你說與真物真嗎?但越看越真,越有神韻。

中國畫中的山水畫也是這個道理,能臨摹真到什麼程度?要我說,能有其形,點其意,就,應該算真。

所以中國畫是可以畫真山真水的。





志在江湖7



山水,自唐宋以來一直是中國畫的主要題材。畫畫是藝術創作,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其創作目的不是以原原本本,自自然然的再現原態實物實景為滿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題發揮″,"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很多以某山某水命題的山水畫,未必就是實際原生態的照相式的翻版,如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看畫的直接被畫面所吸引,誰還去管真的富春山是什麼樣子。如果畫家創作時斤斤計較於那麼遠距離大規模的實地景色,真的是不懂畫畫為何事了。當然作者對富春山的實地生活也是投入了好多年的時間和精力的,這是一個昇華思想的過程,不單純是形象寫生的目的。另有一例,張大千曾畫過長卷《長江萬里圖》,但是他卻沒有遊歷長江山水的經過。這倒絲毫不影響其作品的藝術真實性。

所以,真山真水只是提供了創作的誘因和素材,倒不一定形成畫家再現實景的創作目的。不是不可以畫真山真水,而是應該從藝術論上著眼看問題,畫家的創作思維跳不出實際生活的束縛,決定出不來高格的藝術作品。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這是一個藝術性和自然性的思維差距問題。是一個藝術創作目的性的問題。


真空妙有無量壽


學劃畫首先就是基礎素描,基礎素描就是面對實體,實物,實景……真實性的實習課程,怎麼能說真實山水不許畫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再說,現行法律法規明示,法無禁止的便可為!


自由自在樂享生話


“中國畫不可畫真山真水”,確實是悖論。山水畫,是國畫的精粹,以寫意為主,也有工筆,畫出真山真水。



藝術是對美的發現,對美的感悟,對美的深化,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就寫意而言,也是丹青妙手在真實的基礎上,書寫自己的意向,將自己的認知,融匯于山水本身存在的性靈之中。

西洋畫固然有立體圖,真實感強,而國畫雖是平面鋪展,但山水畫的構圖,色彩濃淡輕重的把握,使遠山近水活靈活現,畫面更趨逼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