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聚力產業!「三生融合」繪就真美漢中新畫卷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聚力產業繪就美麗漢中新畫卷

我市探索“三生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快

追趕超越系列報道之四(產業篇)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產業興”正是燃燒“中國夢”的熊熊烈火。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般木鳳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興盛是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不懈奮鬥的成果,從“車馬慢”到如今的“雲數據”,從“中國製造”到“人工智能”,每一步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聚力。產業強則國強,產業興則國興。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走工業化道路,使經濟飛速發展,經濟保持30年持續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社會獲得全面有效的提高和發展。但是,單向、線性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非循環的過程,呈現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汙染”的特徵。漢中亦是如此,在經濟社會獲得巨大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羈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而漢中聚力探索實踐的產業生態化,正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體現。

“發展生態利用、循環高效、低碳清潔、環境治理‘四型’綠色產業,推動4大循環體系互融共生、18條循環產業鏈縱向延伸,著力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發展示範區和‘一核三級’漢江生態經濟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並舉,創新理念、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全力推進‘三生融合’,創出漢中綠色發展新路。”市委書記王建軍和市長方紅衛在市委五屆六次全會上的講話,為“產業生態化”提出了創新探索之路,引領漢中兒女邁入新時代。

產業生態化並不是狹隘的以保護生態來遏制經濟發展,而是為了經濟走向質量與循環的優先發展道路,其本質是實現以低耗、優化利用生態原料資源的產業經濟系統,實現產業活動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真正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漢中,曾幾經繁華,幾經滄桑。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繪出了一幅幅壯麗山河、如詩如畫的藍圖。在這裡,它展示出了“天府之國”的壯麗和險峻,在秦嶺山下悠然自在;它展示出了“西北小江南”的溫婉和秀美,四季常青、傲然獨放;它也展示出了“最美油菜花海”的原生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產業生態化道路將更加彰顯漢中大山、大水、大綠、大漢魅力,讓漢中成為經濟繁盛、宜居宜業的美麗新城市。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產業之基樹立生態優先理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徑

“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漢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66%的農業資源聚集在中部盆地及相鄰丘陵區域。僅水稻土面積285萬畝,光、熱、水、土等生產要素協調配套,是水稻、油菜和蔬菜、茶葉、柑橘等亞熱帶農作物的適生高產區。

“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漢中坐擁漢江源頭,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水源涵養能力位於丹江口上游5個城市之首。境內漢江干流總長270公里,流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99.8億立方米,約佔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的1/3。漢江漢中段達到I類水質的監測點位約佔總數的1/10,出境水質穩定保持II類標準,全流域水質普遍達到II類或III類,多年來盡職盡責確保了一江清水送京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位於秦嶺南麓的漢中盆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18種,約佔總數的19.1%,有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的“漢中四寶”。同時,漢中素有“生物基因庫”和“天然藥庫”之稱,盛產天麻、豬苓、杜仲、山茱萸等優良藥材。

這片天漢大地上,賦予我們寶貴的財富,也給當地產業提供了發展機會。近年來,漢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農業倍增工程和全省十大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狠抓優質米、雙低油和豬茶果菜等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促進了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2017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209.98億元,增長5.1%,農業經濟增速穩居全省第一。全市糧食麵積401萬畝,總產104萬噸;油料面積125萬畝,產量19萬噸,優質稻、雙低油麵積、產量均居全省之首。生豬出欄404萬頭,居全省第1。目前,油菜種植面積在120萬畝,總產17萬噸,2008年被農業部列入長江上游冬油菜優勢生產區,被譽為“中國最美油菜花海”。

“漢中大米”榮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集體商標,“漢中仙毫”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和“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城固柑橘”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市地理標誌農產品總數達到13個,居全省第1。

莫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構建高效生態農業,要徹底改變傳統的以GDP為主的舊觀念,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產業的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把促進人與自然的融合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在綠色的大道上砥礪前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我市大力推進生態有機循環農業發展。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環境,堅持以生態、有機、循環為方向,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推動現代農業高效發展。

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通過試驗示範,引導農民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了氮、磷、鉀的流失和肥料對大氣、土壤、水體的汙染。2006年以來,年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400萬畝左右,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面積達80%以上,每畝氮肥用量平均下降1.2公斤,年減少純氮使用和損失7068噸,達到了增產增收減汙的良好效果。

循環產業具有封閉性的特徵,也是內部物質循環,在農業發展過程,對於其汙染物要做最大化的處理。

為此,我市加大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力度,積極創建標準化養殖示範場。2010年以來,按照建設規模化、養殖標準化、免疫程序化的要求,全市共創建部省級標準化示範場44家。目前,全市建成戶用沼氣池13.7萬口、養殖小區沼氣項目94個、大型沼氣工程35個、萬噸有機肥生產線8條,較好地解決了養殖業的汙染問題,為農戶提供了清潔能源,規模化養殖場糞便綜合處理率達90%。積極推行循環發展模式,引導種養大戶和專業村推廣“糧—豬—沼—果(菜、茶)”等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實現了多級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同時,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覆蓋還田、堆漚腐解還田和牲畜過腹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依託設施蔬菜推行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明顯降低了病蟲害發生率和農藥使用量,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全市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還田秸稈120萬噸,減少純氮使用4500噸。

當企業的生產與營銷行為與產業生態化不謀而合,那產品的質量勢必要走綠色、無公害的路子。

我市為推行標準化生產,推廣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支持農產品“綠色有機”認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174個生產基地通過無公害產地認定,183個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個企業20個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66個企業178個產品通過有機產品認證,共有250個生產企業(基地)的381個產品通過“三品”認證。

“農,天下之大業也”,而鄉村振興戰略對於實現農業生態化、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我市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發展,明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做大生態農業。而洋縣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我市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和循環農業發展示範基地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洋縣充分利用朱䴉保護核心區的生態優勢,以鞏固提高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縣和創建全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知名品牌示範區為抓手,通過壯大基地、做強園區、打造品牌等多項舉措,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生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圍繞“米、藥、果、薯、菌”等特色農產品,積極打造生態品牌示範鎮5個,培育省級以上著名商標6個,朱䴉生態保護產業基地面積達到了萬畝,夯實了生態農業發25展的產業基礎。

同時,洋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推動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強力抓手,積極在縣城以東至龍亭平壩區範圍內規劃建設總面積1.8萬畝的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通過打造生態農業的示範樣板,全面帶動有機、綠色等標準化技術和“畜—沼—果(菜、糧)”等生態循環模式推廣實施,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和加工業。目前,全縣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3戶,朱䴉生態保護產業年產值達30.85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32.68%,生態產業示範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60元。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

生態農業發展離不開鄉村振興,而生態宜居是關鍵。

我市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農村清潔工程為載體,累計投入資金31.52億元全域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249個,生活汙水人工溼地處理工程86個,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示範項目7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246套,覆蓋11個縣區108個鎮辦956個村,受益人口超過180萬人,佔全市農村人口的60.2%,培育和打造了一批“設施完善、村容整潔、機制健全、管理有序、生態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其中,城固縣柳林鎮小營村垃圾處理模式,受到全國人大執法檢查組的高度肯定。

按照“生態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明弘揚”的基本要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創建統籌協調、同步開展、全力推進,市、縣、鎮、村的四級生態聯創網絡已然形成。

經過多年的努力,留壩、西鄉、佛坪、南鄭、城固5個縣區已通過省級生態縣考核驗收並命名,同時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鎮村95個。漢中市出臺《市級生態文明示範鎮村創建標準和命名辦法》,按照鎮5萬元、村3萬元的補助激勵政策,大力推進生態鎮村創建工作,目前,創建命名市級生態鎮村422個。

路漫漫其修遠兮。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市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農業面源汙染在汙染物排放總量中佔比較高。農業汙染點多、面廣、戰線長,治理難度大。

吾將上下而求索。漢中將久久為功全力開創生態農業發展局面,讓農業發展成為我市產業興旺的強基之石。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產業之柱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環境友好型工業強市

出於對資源有限性與發展需求性、環境承載量與群眾生活質量之間矛盾的現實考量,習近平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載體,也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為才有地位。

發展循環經濟給我市產業生態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在發展循環經濟上下功夫,就需要努力在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上出實招、硬招和高招,從觀念轉變、政策引導、實踐機制、保障體系和操作步驟上推進,形成企業間生產代謝和共生關係的生態產業鏈,在典型示範中引導公眾參與循環型社會。

我市循環理念持續深入,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建設真美漢中的總要求,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新資源觀,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力促發展方式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增長,讓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追趕超越注入持續強勁的動能。

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在全市人民的不懈奮鬥下,我市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43.5億元,同比增長9.8%,增速高出全省1.2個百分點,超省考目標0.6個百分點,列全省第2位,特別是一季度,生產總值增長10%,創“十三五”以來最快增速,列全省第一。據瞭解,2010年以來,我市累計實施循環經濟項目566個,省上安排專項資金14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額524億元,有效的拉動了全市經濟增長。

為築牢循環經濟基礎,我市以“三高三鐵”為重點的立體化交通體系形成,西成高鐵、寶巴高速建成通車,陽安鐵路擴能改造加快推進,西鎮高速等項目開工建設,漢中機場開通8條航線,連通11個重點城市。水利、通訊、電力、能源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竣工,循環發展根基愈加堅實。

此外,我市還組建了市綠色循環暨產業經濟研究院,參與全市循環經濟發展重大課題研究,通過成功舉辦漢中綠色循環發展創新發展專題研討會,有力推動了“12+6”產業鏈完善和提升,激發了循環發展新動能,初步形成了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和城鎮循環發展體系。我市重點打造的12條循環發展產業鏈中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鋼鐵、有色、生物柴油、石材等8條產業鏈已初具規模,硅石、石膏、新能源等4條產業鏈正在培育、6條農業循環產業鏈持續壯大,全市企業內小循環、產業間和園區內中循環、全社會大循環的三級循環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改革,他表示,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自強不息、自我革新,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將改革進行到底。

傳統工業就需要這樣一把“手術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漢中堅持的產業生態化,就是這樣一把“手術刀”,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2016年以來,我市先後否決了佛坪縣石墨選礦廠、留壩縣石英砂採選等一批開發建設項目,取締了19戶皂素企業,從源頭上有效控制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為防治工業汙染,圍繞排汙企業、違法違規建設項目、落後產能等開展全面排查整治,整治涉水突出環境問題500餘起,清理涉水違法違規建設項目400餘個,兩項工作均在全省率先完成。加大沿江重點區域和工業園區、重點行業企業汙染治理,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全市涉水重點汙染源達標率95%以上,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100%,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達97%。

工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改革創新發展勢如破竹。

我市圍繞六大戰略、六大產業,緊扣重點工業產業鏈條,以循環發展為模式,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25》漢中計劃,漢中市2017年《中國製造2025》落實工作順利通過省上專家組考核驗收。組織漢臺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漢中君毅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4戶企業赴浙江大學進行為期一週的企業轉型升級培訓班。同時,在落實《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強化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形成了《支持漢中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及延長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和《關於支持漢中菸酒飲料行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討論稿)》、制定了《支持我市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不斷完善《中國製造2025》的子項政策支撐,形成政策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增強園區聚集效應,出臺了《園區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全面實施“33448”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戰略,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一園一業”的總體思路,打造四大骨幹園區帶動各類園區創新發展,形成“4+N”體系。

目前,全市已有工業集中區21個,規劃總面積115.25平方公里,2017年21個省級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980億元、增長13%,規上企業達242家。漢中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漢中航空智慧新城躋身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鋪鎮工業園區成功獲批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循環經濟園區聚集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省級現代農業園區達37個。

強化園區承載,抓聚集抓提升。上半年,全市工業園區營業收入達到584億元,同比增長24.4%;新增入園企業16戶,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0億元,入駐項目投資32.68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6萬平方米,達到均衡進度,實現雙過半。

習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市以融合創新為突破口,搶抓用好軍民、部省、央地“三大融合”機遇,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四鏈融合”,讓創新成為漢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近來,市委成立了軍民融合委員會,設立了市委軍民融合委員會辦公室,從體制機制上為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提供了保證。著力推進民用貨機項目建設,城固縣和漢中航空智慧新城一期123.6畝廠房已完成招拍掛和土地收儲,運九改民機設計、發動機技術引進和商務談判等各項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今年5月8日,以漢中航空智慧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政府投資平臺,組建了註冊資本2億元的漢中天漢航空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同時,制定出臺軍民融合發展規劃,圍繞做強軍工主業、發展軍轉民、培育民參軍三大領域,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共推共融、人才資源共育共用;依託航空新城,組建軍民融合產業聯盟和“軍工+”平臺,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特色小鎮,著力打造百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建成國家級軍民融合發展示範基地。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市委、市政府在不斷探索循環經濟道路,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社會發展的體現。

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漢中構建環境友好型工業社會的步伐蹄疾而步穩,正加速向前奔騰。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產業之光深度融合現代服務業新業態迸發新動力

漢中,這裡有厚重的兩漢三國曆史文化遺存,劉邦依託漢中成就漢室基業;張騫鑿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赫赫功勳輝耀至今。

漢中,橫亙秦嶺巴山之間,山間地頭,茶園飄香、油菜花海,更有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四大國寶”眷戀著這片家園。

漢中,如今邁入高鐵時代,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關天、成渝經濟圈,得天獨厚的優美環境和歷史文化讓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前來,賦予了漢中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旅遊發展決策部署,按照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要求,主動適應“高鐵旅遊時代”,深入實施全域旅遊工程,加大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全力打造“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品牌。

如今,旅遊已經成為一種人們滿足其精神追求和生態需要的生活方式,生態化是生態文明時代對旅遊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旅遊產業生態化發展可謂是產業生態化一種全新的思路和動力。

為紮實推進全域旅遊工程,主動適應旅遊業發展新形勢,在全國地級市率先提出打造全域旅遊的戰略構想,確立了“文化旅遊強市”戰略定位,制定了《關於實施全域旅遊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編制了《漢中全域旅遊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國際自然旅遊目的地的總體定位和“一核、兩路、六組團”的空間佈局,全力推動旅遊業全域佈局、全景打造、全業融合。

旅遊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驅動,推進多業融合,共同為產業生態化添油加力。

——旅遊+鄉村振興,我市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大“漢家樂”品牌打造,深入推進文化旅遊名鎮和美麗鄉村精品村、風景線建設,建成寧強金灣銀灘、鎮巴青水苗寨、城固荷園、勉縣龍灣等一批新產品。目前,全市建成國家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縣鎮村、美麗田園)19個,省級旅遊特色名鎮15個、鄉村旅遊示範村21個,“農家樂”1100餘家;吸納就業5萬餘人,帶動超過20萬人受益,我市入選“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

——旅遊+項目帶動,深入實施旅遊休閒“八大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勉縣九昱溫泉、洋縣華陽水街、城固絲路花海等項目,舉辦了城固半程馬拉松、“華陽論道·誰與爭鋒”國際圍棋爭霸賽等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川陝革命紀念館等4家單位入選“全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旅遊+歷史文化,加大創新開發文化旅遊,推進“大漢中、古棧道”文化旅遊品牌和國際學生感知漢文化基地建設,實施了龍崗文化生態旅遊園、張騫文化產業園、古路壩研學小鎮等一批文旅綜合體項目,編創《中國早期秦蜀古道考述》《秦蜀古道全程探行紀實》,舉辦漢文化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研討會,建成“天漢古韻——漢中歷代文物展”,彰顯了“兩漢三國”歷史文化價值。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旅遊產業在市場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帶動產業機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

而旅遊業的發展需要更多項目的帶動,我市為增強服務三生融合的功能,做出大量的努力。精準對接中省投資導向,積極謀劃、包裝、爭跑符合國家政策和資金投向的大項目、好項目,多用中省的資金、政策支持來解決漢中生產、生活、生態中存在的問題。

特別是今年,我市旅遊產業項目建設亮點紛呈。上半年爭取省級旅遊專項資金1210萬元;26個市級重點文旅項目完成投資48.5億元,佔年計劃的53.8%;興漢新區核心區於“五一”成功對外展示;天坑群地質遺蹟保護利用穩步推進,召開第22屆全國洞穴學術會議暨陝西漢中天坑群現場研討會,開展天坑綜合科考,鎮巴天坑榮獲“陝西十大地質名片”;留壩棧道水世界二期盛大開園,黎坪景區成功晉升國家地質公園,華陽旅遊專線加快建設,大漢山音樂燈光秀二期工程建成開放;紫柏山、青木川景區5A提升總體規劃通過省上評審,華陽創建5A環境質量評估通過省上評審並報送國家評定,黎坪創建5A資源評估報告上報省旅發委,棧道漂流、漢江源、天台山、駱家壩等景區創4A正按創建計劃加快建設。

近年來,我市堅持“四向融入”,大手筆謀劃向東融入海上絲綢之路、向西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融入長江經濟帶、向北融入京津冀經濟圈“東西南北”四向融入的開放大格局。深化陝粵港澳、京津漢務實合作、蘇陝經濟對口協作,推動我市對外開發和招商引資工作實現新突破。

——主動對接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組建成立了“張騫故里文化經貿使團大篷車隊”,先後在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寶雞舉辦了4場絲路行招商專題活動,吸引了大批客商參與投資洽談,成功簽約了漢臺區絲路源點五星級國際度假村建設、米克隆檢測工量具供銷合作、漢山希爾頓文旅莊園建設等一大批投資貿易合作項目。

——不斷擴展陝粵港澳經濟合作領域,在第七屆陝粵港澳經濟合作周活動期間,我市在深圳舉行了漢中—深圳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特色農產品產銷對接暨重點合作項目推介活動,簽約合同項目54個,總投資380.29億元;其中,特色農產品供銷合作項目17個,貿易額26.29億元;重點合作項目37個,總投資354億元,涵蓋裝備製造、文化旅遊、綠色食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

——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在今年8月舉辦的第六屆陝南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合作交流暨漢中—長三角經貿旅遊合作交流活動中,我市與浙江海龜科技、傳化集團、頤高集團等企業、共簽約投資類合作項目56個,總投資190.7億元;簽約特色農產品供銷類合作項目10個,貿易額3.12億元;簽約旅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個。

——深入推進京漢、津漢合作交流。在京成功舉辦了第五屆陝南綠色循環經濟項目對接活動,多次赴京、津開展小分隊叩門招商,邀請接待了啟迪控股、北菜集團等一大批京、津方面客商來漢投資考察,引進一批合作項目。目前,京津地區投資在建項目95個,總投資1173.6億元,到位資金145.1億元。

“兩漢三國、真美漢中”,“秦巴天府、水韻漢中”,漢中利用有利條件加大對外宣傳,讓漢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我市有著鮮明的城市品牌,連續9年舉辦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旅遊文化節,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媒體加大“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品牌宣傳,先後在成都、蘭州、銀川、南通等舉辦旅遊推介會,連續兩年開展了國際學生感知漢文化基地項目宣傳交流。

同時,利用西成高鐵“漢中張騫”、“漢中朱䴉”等車體冠名和“最美漢中”主題航班廣告宣傳。參加了國家、省上舉辦的會展促銷,製作高清旅遊宣傳片,徵集旅遊形象LOGO,出版了《漢中旅遊叢書》《漢中棧道》文本。進一步擴大了城市品牌影響力。

為進一步推升漢中生態環境美譽度,我市充分利用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紮實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鎮、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創建,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四級生態網絡。開展綠盾行動,強化以“秦嶺四寶”為重點的自然保護區專項行動,促進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繼續提升“留壩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扮靚漢中在全國有名、西北唯一的“三生融合金字招牌”,為漢中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增光添彩、加油鼓勁。

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我市紮實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開展了“營商環境提升年”和“項目建設主題年”活動,全面落實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最多跑一次”等成功經驗,正在打造國內、省內一流的營商環境。

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關於支持我市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全方位打造政策窪地和開放高地。強化項目跟蹤服務。市政府出臺了重點線索項目轉辦督辦制度和簽約項目管理辦法,實現項目全程跟蹤管理。堅持完善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對全市需要重點協調推進的12個簽約項目和近期在談的20個重點合作項目,逐一通報了進展情況、存在問題,明確了協調領導、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強力推進項目落地。

當前,漢中正處於歷史的最好階段,也是時代發展的最好階段。產業是生態的基礎,生態是產業的保障。希望多年之後再望天漢大地,依舊山明水秀、綠水青山。讓漢中經濟如萬馬奔騰、一日千里,又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實現產業生態化的永續發展。

大家都在看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監製:付海旗

審核:高 睿

記者:柴雯雯

[email protected]

「聚焦」聚力产业!“三生融合”绘就真美汉中新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