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七天游·景丨隱水洞天欣探看 長廊十里幻中行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與通山隱水洞的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

端午節期間,我們一群潛江文友到咸寧採風。那天下午,我們在潛山竹海里徜徉,正感嘆鄂南風物之美,給我們當嚮導的咸寧詩人秦鳳突然說,明天我們去通山吧,泉姐知道你們來咸寧了,請你們無論如何到隱水洞看一看。到咸寧而不看隱水洞,你們會留遺憾的。

隱水洞有沒有秦鳳說得那樣好,我是心存疑問的。這些年看過的溶洞也有一些了,大的小的都有,基本上大同小異。當天早上,我們就看過一個溶洞,感覺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但同行的詩友們一致同意去隱水洞。不為別的,只為見一見泉姐。泉姐名澄泉,在網絡文學論壇上與大家相識多年,雖從未謀面,卻以她的大姐風範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車到通山境內,下起了小雨。山巒起伏,雲煙繚繞,宛如仙山,給這片土地平添了靈秀之氣。也就在那瞬間,我隱約覺得,隱水洞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說不清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我相信人與山水是存在著某種默契的,一個眼神的交流就能傳遞許多的信息,或許在我與那幾座山峰對視時,隱水洞裡的水聲就與我有了意念上的交織。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隱水洞到了,我們停下車,眉眼彎彎的澄泉便迎了上來。她撐一把紅傘,著一件淡粉的民族風長衫,宛如唐詩宋詞裡走出來的江南女子。澄泉話語不多,但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舉手抬足間,傳遞著真誠、樸實、親切的溫度,與在文學論壇上給我們的印象並無二致。

在澄泉的引導下,我們一行十多人,跟隨等候多時的其他遊客,依次進入隱水洞。初見洞口稍窄,入洞卻豁然開朗,仿若《桃花源記》描述的景象再現。目測洞高十幾米,儼然有軒藐高敞之意。耳邊水聲潺潺,腳下小河蜿蜒南流。其間,一點一點的涼意於空氣中渲染開來,又一絲一絲地沁入皮膚,沁入血液,沁入五臟六腑,大腦一片空明。旅途的疲乏,洞外的溽暑,以及種種凡塵雜念,被這絲絲縷縷的清涼不動聲色地消解掉了。這時伸出手,抓住的空氣是清涼的,聽到的水聲是清涼的,連思緒彷彿也是清涼的。也只有在這時,對“洞天福地”四個字才有了真切的理解。這裡無嚴寒酷暑,無蟲蛇猛獸,清幽之中有空曠大氣,清靜之中有河水奔流,修身養性,舍此其誰。我輩凡人,自然不會作道家飛昇之想,但能在這裡過濾一些煩擾,也是極好的。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沿著河流前行,隱水洞的奇偉瑰麗,漸次展現在我們眼前。形態各異的鐘乳石,在燈光的照射下,或清秀,或樸拙,或圓潤,或嶙峋,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至於那些隨物賦形,被命名為“姜子牙點將臺”、“金銀瀑布”、“神猴拜師”、“通山花生王”等諸多景觀,則讓這洞府多了一些人間煙火的味道。天上好,人間好,天上人間在隱水洞以這樣的方式融合,倒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因此,在我看來,這些大大小小的鐘乳石聚在一起,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個經過微縮的山川大地,一個飽含哲學意味的獨特生態。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隱水洞全長5180米,稱得上是大洞。洞大了,難免會厚重有餘,靈秀不足。但隱水洞沒有這樣的缺憾,它是厚重與靈秀的完美統一。在隱水洞,幾乎是一步一景。當我以為才看到的鐘乳石已美侖美奐時,拐個彎又發現有更美的景色出現。隱水洞全程屢屢帶給我們這種出其不意的驚喜。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與別處溶洞不一樣,遊覽隱水洞,三分之一的路程得乘船,三分之一的路程要坐小火車,三分之一的路程需步行。這種遊覽方式,讓我在觀賞美景的同時,產生了一些獨特的新奇感。船行水中,與水親近,想到這水穿山越嶺,潛沉地下,終有一日噴湧而出直奔江海,潤澤萬物,這就是“上善若水”的具體化吧。坐在小火車上,車之快與洞之靜形成對比,對立而又和諧。步行時一路高高低低,在雙腿快要邁不動時,突然看到洞口的光亮,似乎也隱含有某種人生的況味。穿行在這迷宮般的神奇洞府,靈感也撲面而來,欣然賦詩一首:探奇難辨幻與真,是在仙宮是在塵?回望行蹤如一夢,時空內外是何人。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從十里長廊隱水洞步出,已是兩小時以後,澄泉貼心地給我們遞上通山桂花芝麻餅補充能量。更讓我們所料未及的是,通山幾位文人、書畫家已擺好酒宴,等著我們共同品嚐通山特產“包坨”。我們把酒言歡,晤言一室之內,沒有半點生疏和隔閡,雖然之前我們並不相識。潛江與通山數百里的空間距離,濃縮在了一隻小小的酒杯裡。我們相約,有暇時一起去大幕山觀杜鵑,去九宮山賞麗景,去傳燈寺聽梵鍾……

因種種原因,與通山朋友們的約定尚未踐行。然而,隨之我所結識的通山文友卻越來越多,通山成了我外地文友最多的地方,這是我和通山的緣分。就像隱水洞、就像包坨、就像澄泉一樣,通山人在淳樸、真誠之中,展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豐富而純粹的精神世界,讓我一次次地想再去探一探通山的風物,再去會一會通山的朋友。

国庆七天游·景丨隐水洞天欣探看 长廊十里幻中行

王宇,1974年生,湖北省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潛江市詩詞學會副會長、梅苑詩社社長,潛江市作協副秘書長。作品散見於《詩刊》《中華詩詞》《中華文學》《長江叢刊》《遼河》等。

約/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或聯繫微信號13476930293,採用即付稿酬;

商務合作聯繫電話:1347693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