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怎麼治療?

回首憶萬年


跟腱炎與足跟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的疾病。跟腱炎是由連接小腿後方肌群與跟骨的帶狀肌腱纖維組成,張力面過肌肉收縮傳遞到跟腱,由於跟腱橫斷面較肌肉組織小得多,約1:60左右,故而跟腱組織負擔的單位張力遠高於肌肉,跟腱炎一般指跟腱急慢性勞損後,形成跟腱無菌性炎症。而足跟痛是指足跟的一側或兩側及足跟底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骨質疏鬆引起的骨質增生的疾病。也是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丶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它包括足跟骨刺、蹠筋膜炎丶足墊痛、跟骨後滑囊炎等病症。

跟腱炎在運動過程中,小腿腓腸肌和跟腱承受了反覆過度牽張力導致的。若運動突然增加了強度或頻率也會引發。扁平足的人其足弓亦會增加發生跟腱炎的風險,因此在行走時,扁平之導致跟腱承受額外的壓力,還有跟腱附近受了外傷感染。這都是跟腱炎發病主要原因。跟腱炎的典型症狀:足跟部上方的丶內部疼痛,痠痛,壓痛丶僵硬,活動後疼痛加劇,它可能發生跟腱的任何一區域,痛感通常在清晨或劇烈運動後的休息期間發作,肌腱兩段受到擠壓時會有強烈疼痛或壓痛。當病情惡化,肌腱會腫大,在病變區域出現結節。

跟腱炎的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跟腱炎多屬於肝腎陰虛,痰溼,血熱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又感寒溼之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致病。應遵循治病必求於本的觀念,從根本調理,益肝腎以生髓充骨,榮養足跟,驅除風寒溼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治標治本。辨證施治:若肝腎兩虛證,治宜:滋陰養肝益腎。方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若痰溼困脾:脾主肌肉丶筋腱,脾虛失運。宜健脾胃、化痰溼。方用胃苓湯加減佐以化痰之品如半夏丶貝母丶橘絡等。若血熱蘊結:跟腱部位肌肉腫脹、熱痛。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涼血地黃湯加減。中醫治療跟腱炎,針灸、按摩丶理療亦有很好療效,外治膏藥如足跟安康貼,苗藥足跟貼,中藥泡腳燻洗等治療方法。平時應注意休息,不做突然的劇烈運動,運動前要熱身,注意保暖,飲食方面多吃些蛋白質較多的食物。


黒芝麻


跟腱炎:是指跟腱周圍急慢性勞損後形成的無菌性炎症。

症狀:

1 足跟部上方、內部發生疼痛、痠痛、壓痛、僵硬,疼痛感覺常發生在清晨或者劇烈運動後休息期間發作。


2 走路或爬山及上樓梯時會感覺跟腱疼痛。

3 病症發生惡化時,跟腱處的皮膚髮紅髮燙,肌腱紅腫,同時病區出現結節等症狀。

1 推拿法:取患者坐位或臥位,屈膝90℃,一手握住患足做背屈固定,使跟腱處於緊張狀態,另一隻手按摩患者小腿至皮膚髮紅,然後以來回手法按摩手法按摩小腿前側、足跟部及痛點3~5分鐘,取足三里、太溪、崑崙、陽陵泉、等穴位,分別用拇指按壓,施強刺激2~3分鐘。重點按壓刺激患部壓痛點,再用叩擊錘叩跟部3~5次,清推、按揉小腿及跟部,並牽拉伸小腿,每2~3日1次,5次為一個療程。


2 應用活血止痛藥,筋骨片每次2粒、骨刺平片每次5粒,每天三次;布洛芬緩釋膠囊每次一粒,每天2次。7天為一個療程。

3 用中藥外治法: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牛膝、地龍、杜仲各2克。

用法:將所有的重要於適量的冰片一起混合研成粉末,裝入準備好的沙布袋內,墊於患部足跟部,以活血消炎達到治療目的。

4 適當調整運動,防止疲勞損傷加重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