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從“康乾盛世”後,清朝漸漸落入了“興起—鼎盛—衰落”宿命。 在鴉片戰爭爆發後,列強紛紛以武力逼中國開放市場,並簽訂了割地賠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更有內有太平天國叛亂嚴重打擊了清朝國力,外有八國聯軍入侵,庚子賠款後清朝已無力再振。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就在這樣一個風雲激盪的時刻,大清皇家卻發生了一次悲劇的繼位事件,一個無才無能的人靠演戲當上了皇帝,而一個真正有才有能的人卻失去了皇帝的位子。這個遺憾失去皇帝位子的人,就是晚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恭親王奕欣,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在晚清皇室中,恭親王奕的學識和才幹是數一數二的。他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朝代的風雲變幻,而每次他都盲目或不盲目地成為歷史漩渦的焦點人物。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咸豐朝期間,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擔任與英、法、俄會談,並且簽署了《北京條約》。不過那時分的王爺還略顯稚嫩,以至在面對洋人的照相機時,眼光還充溢了畏懼,擔憂魂魄被這個攝魂機吸走。

說起咸豐無才無能可能還是輕的,慈禧的曾孫在回憶錄裡是這樣評價咸豐的:““除是一個病秧子外,懦弱無能是他一生的寫照。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一個窩囊的皇帝。”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辛酉政變後的恭親王再處置起外交事務也慢慢顯得得心應手起來,奕訢在奉命議和辦理外交時,即深感要辦理好外交,必需先理解外國狀況,而要理解外國狀況,必需先熟習其言語文字,1862年奏請在北京創建京師同文館,招收15歲以下的八旗子弟學習西方言語文字。這雖是一所新式學校,由於只學習外國言語文字,學生限於八旗子弟,並未遇到阻力。

奕訢還主張自強,學習西方,鼎力支持李鴻章等人辦理洋務,趕上或超越洋人,最後到達雪恥的目的。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就是這樣一心為了清朝統治的恭親王,還是被其他不學無術愚蠢的王公貴族排斥,一些人仍在背後攻擊奕訢“以夷變夏”,罵他是“鬼子”、“鬼子六”、“六洋鬼子”(奕訢在兄弟中排行第六),罵他主管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鬼使”。還有一些人撰寫了這樣的對聯:“陰謀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予以冷言冷語。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恭親王是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之一,而且他與其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其別人只是興辦個新式工廠,或是買進些新式武器,而恭親王卻是從制度上著手,有改動清朝統管理唸的想法,比方總理衙門的設立,就與他大有關係。當時正是19世紀中期,正是美、俄、德、日等國興起之時,若由恭親王當皇帝,則清朝變革的壓力要小得多,變革勝利則大有希望。

若是此人當上清朝皇帝,八國聯軍未必敢踏進北京城!

很多研究歷史的人都說,如果當初當上皇帝的人是他,不會有甲午之禍,就是八國聯軍也不可能如此猖狂,或許不會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不會火燒圓明園,不會有慈禧專權,不會有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但是道光皇帝沒有選擇恭親王奕訢,真是一大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