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貨櫃可以裝下1個家,實拍農民工建築工地上的特殊「住宅」!


前段時間各大城市飛漲的房租讓人心有餘悸,不少打工人群從買不起房子到租不起房子,住的距離市中心越來越遠!其實,很多打工者來說,住宿確實是一大開支,在貴州一片建築工地附近,不少人農民工直接住在集中箱中,在這裡每天只需要六塊錢房租。

他的“家”很特別,不是租賃的民房,也不是臨時搭蓋的活動板房,而是一個敞著大門、開著窗戶的白色集裝箱。近幾年,這種住人式的集裝箱在貴陽悄悄流行起來。圖為集裝箱裡的一對夫妻。

白色的“大櫃子”長6米、寬3米、高2.2米,有門有窗,通上電即可照明,租金每天只要6元錢,每月只需180元。就在這個“家”裡,住著9名建築工人。為了讓家更體面,黃佳玉在這個屋子下了很多功夫。

他們總在流動,活兒一干完,吊車轟隆一響,“房子”就挪移到了下一個工地。漂移的“家”裡,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在一間18平米的集裝箱內,塞進了五張上下鋪的鐵床,下鋪雜七雜八地擺著扳手、電焊機、切割機等工具,幾雙長筒膠鞋歪倒在床底。

地面鋪上了水泥,集裝箱裡加裝了插座和燈泡。因為沒有陽臺,他們把衣服晾在一條公用的繩索上。

“房子”是老闆免費提供的,他們自己不用花錢。“住在這兒挺好,沒有什麼不適應的。”27歲的盧福軍是銅仁市石阡縣人,自從初中畢業後,他就離開了村子,輾轉於北京、廣東等地打工,已經過慣了這樣的生活。

同樣,即便是包工頭,謝玉軍也每天住在集裝箱裡。在漁安新城與未來方舟交界處的建築工地上,一排白色集裝箱就在路邊。在一間集裝箱改成的小賣部內,謝玉軍正與幾名老鄉喝酒。

謝玉軍很忙,這個從畢節市大方縣鄉村走出來的中年男人,18歲就跟著包工頭在各地打工,一直在建築工地上打拼,拌過灰漿、搬過磚瓦、砌過牆。30歲那年,他開始承包一些小工程,之後帶著老鄉到全省各地的建築工地上幹活,蓋了數不清的高樓大廈。

“這樣的集裝箱,只要你有地方擺,隨時都可以租,工地上租的比較多。”謝玉軍告訴記者,這種住人集裝箱在貴陽出現了五六年了,屬於活動板房的“升級換代產品”。圖為集裝箱外是他們的生活水源大桶。

集裝箱是一個整體的結構,用吊車、大貨車就可以直接運到目的地。每個箱子大約有18平米大小,有門有窗,通上電即可照明,租金每天只要6元錢,每月只需180元,不過要交5000元的押金。如果要買,集裝箱的單價是10000元。

謝玉軍沒有考慮過在貴陽買房,他在老家的房子寬敞大氣,有600多平方米。“我們跟著工地跑的,沒法啊,我家幾間房都空著呢”。

“我們以前在工地上住的還是帳篷,也就是幾根長木棍撐起兩片席子,現在這樣的帳篷很少見了。”十多年前,謝玉軍在工地上打工,為了吃住方便,老闆就在工地上為他們搭建了幾個帳篷,夏天,帳篷裡不僅悶熱,氣味還難聞,經常捱到後半夜才能睡著覺。

後來發展到用防水布作牆、石棉瓦為頂的工棚,床是用工地上的鋼管支起來的,鋪上木板,放上被褥,就成了一個“大通鋪”,十幾個人擠在裡面,只留得出供一個人行走的過道。謝玉軍說,這樣的房子比工棚強不了多少,冷風很容易灌進來,常常半夜被凍醒。

“這箱子好歹還是有個屋子的樣子,比從前住的帳篷舒服多了。”謝玉軍現在與妻子住的是一個夫妻房,這樣一家居住在一個集裝箱裡,通常是帶班或者工頭。再過四五個月,他們又要轉移到下一個工地,到時,集裝箱也會跟著一起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