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33歲就成爲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爲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編者按:光影流轉,凱歌奮進。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是四校合併組建新浙江大學二十週年。並校發展二十年來,浙江大學響應國家改革開放號召,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勇立潮頭,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深刻總結二十年來不平凡的歷程,牢記使命,勇攀高峰,我們開闢《勇立潮頭 廿載跨越——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報道》專欄,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浙江農業大學校長朱祖祥的故事。

從求是書院到今日的百廿頂尖學府,求是創新的信念與夢想在浙大人心中代代相傳。其中便有這樣一個人,他以“為國為民為社崇社會、求真求善求美弘文化”為座右銘,把求是精神銘刻於心,將自己的一生與浙大的改革發展緊密相連。

他是浙大西遷的親歷者,在顛沛流離中憑藉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

他是四校合併的有力推動者,曾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主動向中央提出四校合併的建議;

他是中國土壤化學的奠基人,為創建、發展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環境保護系和中國水稻研究所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浙江農業大學校長朱祖祥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人物名片

朱祖祥(1916-1996)

1934-1938年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生

1938-1945年畢業留校農化系任教

1945-1948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研究生,獲碩士、博士兩個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主任、浙江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系主任、浙江農業大學校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現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3—1996年曆任中國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副理事長、名譽所長

曾當選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

曾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6年11月18日因公逝世於浙江省紹興市,享年80歲

求學浙大,親歷西遷 留學歸國破例成農學院最年輕教授

1934年,朱祖祥考取浙江大學農學院。入學僅兩年,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大學被迫西遷。朱祖祥同師生們一同背井離鄉,開始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文軍長征”。西遷途中,大量圖書、儀器、藥品和必要的教具設備也需同時運遷,朱祖祥擔負了押運整個農學院儀器、藥品等設備的重任。整整99個大木箱,其間水陸週轉,他或高臥於箱頂激流行舟,或曲蹲於箱背以避逆風,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安全遷至貴州。而這些搶救出來的設備、儀器和藥品為農學院開展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保證。

1938年朱祖祥以優異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並得到了寶貴的留校任助教的機會。作為農化系裡僅有的兩個青年助教之一,他全身心地投入建設實驗室,開闢試驗地,收集文獻資料,配合教授備課等工作。在實驗用房、儀器不敷週轉時,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為同學安排實驗,熱心執教,恪盡職守。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協助系裡的教授們,讓一個充滿活力的浙大農業化學系活躍在貴州湄潭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1945年朱祖祥赴美國留學前於湄潭

1945年,朱祖祥通過中華農學會的選拔和教育部組織的考試,取得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獎學金赴美深造。留學期間,他日夜苦讀,主動放棄寒暑假,利用一切機會在試驗場的農業化學室做分析工作。1948年8月,朱祖祥超額修完博士學位額定學分,僅用3年時間就順利拿到碩士和博士兩個學位。

1947年,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幀曾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訪問講學,特意看望了朱祖祥等在該校的中國留學生,希望他們學成後回國工作。朱祖祥畢業前夕,竺可楨還專門給他寫信再一次邀請他回到母校任教。而其實當時國內早已有幾家高等學府和科研單位用更為優厚的條件向他拋去橄欖枝,出於對母校的深厚情誼,他毅然選擇回到母校。密執安州立大學土壤繫系主任和導師還特意致函浙江大學對他給予讚譽。由於優異的學業與科研成就,年僅33歲的朱祖祥破例成為當時浙江大學農學院最年輕的教授。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1947年竺校長到美國訪問時與熊全治夫婦和朱祖祥夫婦

求真求善求美 潛心科研教學,紮根中國土壤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朱祖祥,卯足了勁,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和院系的建設中。在此後的從教生涯中,他積極參與創辦浙江大學農化系和浙江農大土化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浙大農化系被撤銷後,1955年朱祖祥作為系主任又重新籌建土壤農化系。高瞻遠矚的他,早在1978年便意識到環境汙染問題,在我國農業院校首先籌建了環境保護專業。

在肩負行政、教學雙重重任的同時,朱祖祥不忘科研,撰寫學術論文、著作、譯著約90 篇(種),開創了我國土壤學科的新領域,成為我國土壤化學的奠基人。

朱祖祥早期主要研究影響土壤中交換態陽離子有效性和各種因子,他提出的飽和度效應、陪補離子效應兩種概念,深刻闡明瞭土壤有效養分的動態及其差異根源,為美國一些土壤學教科書和國外不少專業論文所引用。20世紀40年代,在貴州湄潭,他與彭謙教授合作,成功研製了土壤反應速測粉劑配方。50年代,他研製了包括土壤水分,有機質、速效氮、磷、鉀等項目的土壤速測箱。並對土壤反應混合指示劑的配方改正完善,該配方被廣泛應用,並被美國農業部確定列入《土壤調查手冊》中。

中國稻米總產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種植歷史久,分佈廣,品種資源豐富,雜交稻、矮稈育種等為世界矚目,但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專業研究機構。在朱祖祥的積極建議下,1981年農業部決定在杭州建立中國水稻研究所,由朱祖祥擔任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在爭取世界銀行專項長期無息鉅額貸款,簽訂與國際水稻研究所(菲律賓)的長期科技合作協議等方面,他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農業部原部長何康曾說:“今天水稻所的發展與成就,第一任所長朱祖祥先生功不可沒。”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學術嚴謹,精益求精的朱祖祥,自20世紀50年代起,先後編寫出全國最早的《土壤學》《土壤化學》和《土壤物理學》教材,其中《土壤學》被廣泛採用,並於1988 年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

而20世紀80年代初朱祖祥主持編纂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土壤卷》則是他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本土壤科學大型工具書。從1988年開始,他花了8年心血,組織全國數十位專家編寫,“朱先生要求每個條目內容都要‘求真、求實’,而文字和彩圖要‘盡善、盡美’,即使在出差期間也會及時給予指導,”參與該書編攥的胡景賡在曾在書中寫道。全書共19個分支,675個條目,惶惶130萬字,堪稱土壤學界的一部經典鉅著。

大力推動四校合作辦學 多年為之奔走呼號

“父親常常感嘆自己之所以能在專業研究上有所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賴於浙江大學紮實、全面的基礎教育,”朱祖祥的女兒朱蔭湄說,“1952年院系調整後,父親堅持增辦綜合性大學的信念,倡導同根同源的四校合併辦學,主張重新建成綜合性的新浙江大學

。”正如朱蔭湄所說,朱祖祥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四校合作辦學,併為之奔走呼號。

1986年,朱祖祥在全國政協會上作了“加強學生基礎教育,促進學科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我國高校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大學”的發言,指出辦綜合大學迫在眉睫。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高等教育提出了“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結構佈局進行調整,目的是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在這種情況下,朱祖祥1996年又在全國人大會上提出了“我國高校改革和發展對建設綜合性大學的呼喚,建議同根同源的浙大、杭大、浙農大、浙醫大四校合併,恢復重建新浙大的設想”,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讚譽。


父親33歲就成為老農大最年輕教授,女兒如今也為農學發展鞠躬盡瘁!

然而,合併的工作並沒有因此得到迅速改變。就當時而言,浙江四校要實現合併,使經歷幾十年獨立發展的四校重新整合起來,牽涉面廣,涉及多方考量,困難重重。“近日整理偶得此十年前的簡報,十年前的建議再一次重提並得到了教委支持,但難度仍很大,若無堅強領導、統一認識、團結為公,其步履之多險義。”深諳四校合併不易的朱祖祥,1996年全國人大會議結束後,在其收藏的1986年全國政協會議簡報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儘管如此,朱祖祥在全國人大會上的發言依舊有力地推動了四校合併的進程。

約半年後,浙大著名校友:蘇步青、貝時璋、談家楨、王淦昌四位老先生聯名給江澤民寫了一封信,再次提議浙江大學四校合併。1998年經國務院批准,四校強強聯合,宣佈新浙大成立。

然而遺憾的是,朱祖祥卻於1996年11月18日在中科院組織的院士考察活動中因公殉職,享年80歲。“先生最大的遣憾是未能目睹成立新浙江大學”,浙大原校長潘雲鶴在朱祖祥院士90週年誕辰紀念會上說,就在先生去世的那一年,還專門去過他的辦公室,不遺餘力地推動四校合併。中國工業心理學系創始人陳立教授為此特意來到朱祖祥靈前,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與自己相隔一個世界的老朋友,“如果他地下有知,我相信,他會比我更開心,更激動!。”

“求是”精神薪火相傳 兩代人共同書寫浙大情緣

朱祖祥的女兒朱蔭湄1944年出生於貴州湄潭,連名字中都帶著個“湄”字,也算是對那段經歷最好的紀念。而作為“西遷二代”的她,其命運已與浙江大學這所百廿學府緊密相牽

在朱蔭湄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父親在顛沛流離中依然保持求是精神,還是在和平年代潛心科研時嚴謹與創新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著她。“父親總是對知識保持熱情,一有空閒時間就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曾主動學習並掌握了俄語、日語等多門外語。”朱蔭湄在原浙江農業大學土壤化學專業畢業後,以父親為榜樣,將求是精神銘記於心,成為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1983年,為更好地照顧年邁的父母,朱蔭湄選擇回到浙江農業大學工作,繼續書寫兩代人的浙大情緣。退休前朱蔭湄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浙大四校合併後的首任人事處處長

從科研崗轉向完全陌生的行政崗,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勝任,一開始朱蔭湄是拒絕的。但想到四校合併是父親的遺願,她迎難而上,盡己所能幫助父親完成遺願。“新浙大的組建涉及原來四校所有機構包括院系、後勤、產業等的調整和組合,人員的分流、人事政策的統一和改革,工作難度很大。”在學校強有力的統一領導下,同仁們團結協作,人事部門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最終推動浙大平穩地度過四校合併的過渡期。“浙大的教職員工真是好樣的,為了合併付出了很多”,朱蔭湄感慨。

“早在四校合併之初,學校就提出了要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型、綜合型和創新型的一流大學’。浙大充分發揮學科齊全的優勢,交叉、融合發展的20年是值得肯定的20年,新浙江大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如今74歲的朱蔭湄雖已退休,卻依舊心繫浙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相信浙大必將取得更為顯著的辦學成果。父輩們期盼求是鷹展翅騰飛的願望終將實現。”

今年是四校合併組建新浙江大學的20週年,20年來浙大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波瀾壯闊的發展圖景中,正如朱祖祥和朱蔭湄一樣的一代代浙大人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忠誠,踐行了擔當。在中國日益崛起為世界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全體浙大人也一定能夠續寫無愧於浙大的輝煌篇章!


文字記者:李靈

圖片由朱蔭湄教授提供

部分內容整合自:

1.《浙江大學史話》,2014年10月13日(修訂);

2.《求真·求善·求美——紀念朱祖祥院士誕辰90週年》,科學出版社,2006;

3.《一場遲到10年的追念 紀念朱祖祥院士誕辰90週年》 浙江在線 2006.9.26;

4.《為農業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祖祥》,中國農業科學院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