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人吃的「牛肉罐頭」,爲何被日軍稱自己伙食爲豬食?

coco賈鴻超


我覺得首先得糾正一下題主的問題描述,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二戰時期日軍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陸軍馬鹿才有題主所謂的“牛肉罐頭”配給,而海軍馬鹿由於深受英國海軍錦衣玉食傳統的影響,且大多數軍艦上都有大小不一的冷庫與補給船。

無論是在錨地靠泊還是出海作戰,採取的伙食供應方式都是現地製作,而且吃的東西也遠比苦哈哈的陸軍馬鹿要來的高大上——比如現在各大超市都能買到的好侍咖喱,其前身就是著名的日本軍艦咖喱,在製作時往往配上土豆、洋蔥、胡蘿蔔、牛肉、雞肉一起燉煮,在入伍前很少能夠吃到肉的海軍馬鹿們看來,簡直是非同一般的美味佳餚。

其實就連陸軍馬鹿配備的牛肉罐頭,在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質量也是非常不錯的。這種牛肉罐頭並非我們日常見到的“牛肉午餐肉”,而是英國式的牛肉燉雜菜,在當時的正式名稱是“牛肉畑煮”或“勇者大和煮”,主要的製作方式是把大塊的精牛肉配上土豆、洋蔥、捲心菜等蔬菜加上砂糖、味增、醬油等調味料一起燉煮而後收汁,湯濃味美,據說味道同日本料理的壽喜鍋有相似之處。

但是隨著日本侵略軍逐步陷入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泥潭,國內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差,可用的戰爭資源越來越少,這種開始味道不錯的大和煮也開始粗製濫造了,到戰爭後期裝在裡邊的食材也從牛肉與蔬菜變成了牛血、牛下水、麩皮甚至米糠,成了糊糊塗塗的一團爛泥,這在大多數鬼子兵看來,可不就是豬食了?


軍武次位面


造假不是中國人的專利,逼格甚高,自律甚嚴的日本人也造假冒偽劣產品,也是坑自己國人,並且坑的是自己在前線拼死作戰的“子弟兵”。

二戰時期,日軍的伙食供應還是不錯的,比起三餐難繼的國軍和八路軍,日軍要正規地多。尤其是抗戰前期,日軍的伙食就如同他們的戰場攻勢,紅紅火火,高級軍官還能吃香喝辣。

軍隊等級森嚴,官兵平等是不存在的,伙食標準也是如此,比如高級軍官吃肉,普通士兵只能喝湯。對他們而言,一個“牛肉罐頭”就是改善伙食的最佳美食。

所謂“牛肉罐頭”,不是純牛肉,而是“牛肉畑煮”,通俗講是“牛肉燉菜”,而且牛肉量少菜量多。這種罐頭的好處鐵盒子可以直接加熱,連肉帶菜加湯都有了,口味甜鹹很下飯,配上飯糰就能大吃一頓,因此很受日軍士兵歡迎。

抗戰初期,日軍的牛肉罐頭貨真價實,日本士兵也吃的很happy;但到了後期,日軍物資緊缺,伙食供應乏力,這種牛肉罐頭就只能特供給高級軍官,低級軍官都吃不到,普通士兵更是連湯都喝不著,只能就著各種濃縮醬油、調味品和醃鹹菜、風乾菜,勉強下嚥。

再後來,日本人實在沒有牛肉做罐頭,就直接用牛血和各種雜糧混合起來冒充牛肉罐頭,情節比無良燒烤攤用不知名爛肉冒充假羊肉還嚴重,味道吃起來“像甘蔗渣”,一點滋味都沒有,日本軍官也不願意吃這東西,稱之為“豬食”。

但八路軍和新四軍並不知道,還以為日本的牛肉罐頭像美國人支援給國軍的牛肉罐頭一樣美味。電視劇《我的兄弟叫順溜》裡的新四軍將領曾繳獲過一批日軍牛肉罐頭,用來款待戰友,結果吃到嘴裡才發現,完全是亂七八糟一團爛粥,還不如臭豆腐好吃。

正因為伙食供應每況愈下,所以日軍普通士兵喜歡就地取材,每次“掃蕩”除了打擊八路軍游擊隊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打秋風”,搶劫老百姓的雞鴨豬羊來改善伙食,卻不管中國百姓的死活,著實令人憤慨。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在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國內陷入了一片煉獄之中,而在海那邊的日本本土卻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過的多姿多彩,因為日本國家的極度貧瘠,他們是支撐不起太大戰爭的,但是在他們拿下東北之後,他們卻擁有了擴大侵華戰爭的資源,然後通過和美國之間的物資交易,日本一開始的國民生活是還算不錯的。

不過在戰爭爆發、日本全國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籌備狀態後,日本平民百姓的生活也開始變得苦逼起來,當時日本為了貫徹他們的軍國主義,他們給予了參軍的士兵很好的食物待遇,想通過用尋常百姓吃不起的食物,吸引年輕人們參軍。


日軍早期的牛肉罐頭

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陸軍的士兵們可以享用到白花花的大米、各種各樣的菜式,其中最受士兵們喜愛的是用美國進口牛肉製造的牛肉罐頭。

日本的礦產資源很稀少,牛羊豬之類的牲畜也因為狹小的國土並沒有蓄養太多,因此,如果他們不參軍的話,他們是吃不到牛肉這樣好東西的,在最開始的時候,日本士兵非常喜歡這種用進口牛肉製造的牛肉罐頭,他們把這當成了一種美味。

不過隨著日本在中國戰場陷入了膠著期,在戰線越打越大、日本人被拖入了戰爭的泥潭之後,日本國內的資源也開始極度貧瘠起來。

首先東北的資源大部分是要供應在中國的侵華戰爭的士兵們的,而日本國內也要調動大部分的資源支援中國戰場,最後再加上日本攻打東南亞後,被美國人切斷了石油線、資源交易線,所以日本國內的平民百姓們就開始餓起了肚子,在當時,就連白米飯都成為了日本國內的一種奢侈。

隨著美國人切斷了和日本的交易,日本開始失去了他們的牛肉來源,因此牛肉就變得越發彌足珍貴起來,雖然日本還會製造牛肉罐頭,但是真正有大塊牛肉的罐頭一般都是配給軍隊的將領們和待遇非常良好的海軍、空軍們的,至於在中國境內的一百多萬日本陸軍們,他們就享受不到那麼好的待遇了。


日軍後期的豬食罐頭

雖然發到他們手中的罐頭也被稱之為牛肉罐頭,但是這些牛肉罐頭裡面是沒有牛肉的,在這些牛肉罐頭裡唯一跟牛扯上關係的就是牛血熬製的渣塊,而罐頭裡面的配菜在後來也被更換為了非常難以下口的雜糧。

正是因為侵華戰爭後期牛肉罐頭口感極差、食物材料非常劣質的原因,所以這種牛肉罐頭在後來被稱為豬食,在日本士兵們的眼裡,這牛肉罐頭其實跟給豬吃的也是差不多的。

不過當時他們的其他食物比這種牛肉罐頭口感還要差得多,所以他們為了嘗一嘗葷味,很多時候都是不得不捏著鼻子吃下這種牛肉罐頭的,在後來,這種牛肉罐頭更是直接從普通士兵們食物配給中消失了,成為了軍官們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

日本在打侵華戰爭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打著打著就開始對歐美勢力範圍的東南亞下手,就是因為他們在中國境內侵略的時候資源開發跟不上他們戰爭的步伐,所以他們才退而求其次向東南亞下手,想通過吸收東南亞的資源積蓄好自己的戰爭實力,最後從東南亞和中國的北方兩面夾擊最終佔領全中國。

不過他們在攻打東南亞之後,因為觸及到了美國人利益的原因,日本人被美國人封鎖了石油資源、終止了資源交易,在被美國死死地扼住命運的咽喉後,日本人才最終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成功激起了美國全體國民的仇恨,把美國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潭中,為他們自身的失敗埋好了伏筆。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人把牛肉罐頭稱為豬食的原因,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他們以次充好、用掛羊頭賣狗肉的方法把牛血、雜糧製造的罐頭替換了原先的牛肉罐頭,正因為口感和材質都極其不好的原因,連他們自己本身都看不下去了,才起了這樣的稱號來調侃。


孤客生


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認真看過,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結果發現罐頭聞起來很香,吃到嘴裡想吐,原來裡面是雜糧拌的牛血。

連艱苦卓絕的新四軍官兵都難以下嚥的食物,一向供給良好的日本兵當然罵為“豬食”,這也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二戰後期的窘境,也難怪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電影電視裡日本鬼子進村就抓雞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個腦袋,餓吶。



牛肉罐頭變難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後已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日本國土狹小畜牧業並不發達,早期的軍用牛肉罐頭是從美國進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來源被切斷,日本人要麼替換成魚肉罐頭,要麼只能摻假製成名義上的“牛肉”罐頭。即便如此,這些罐頭也是日軍的緊急作戰口糧,也就是說平時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糧是“糙米糰子”。

《亮劍》裡獨立團分兵後,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張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著,日本牛肉罐頭伺候著”,哎,不知道怎麼下嚥的。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飲食供給標準,比國軍不知強了很多倍,如果說他們吃的是“豬食”,那眾多的抗日將士吃的又算是什麼?

早在日本內戰時期的西南戰爭時,日本陸軍開始大量配備罐頭肉製品,當時有兩種採購渠道——國產和美國進口,雖然美國進口的牛肉罐頭成色比較足,一直進口到日俄戰爭時期,但總的說來,日本陸軍士兵並不喜歡美國口味,後期改為以國產為主。

日本國產牛肉罐頭的烹飪方式是“大和煮”,調料味道很重,主要調料是食糖、醬油和姜,除了牛肉之外,有時還混有土豆、胡蘿蔔等蔬菜,每個牛肉罐頭的重量是150克,恰好是一名單兵一天的肉製品攝入量。

抗戰時期一名普通日本陸軍士兵每天的飲食標準是:主食870克(主要是精米、配少量麵粉),肉製品210克,蔬菜600克。戰鬥時期的特殊標準為:主食810克,肉製品150克,幹蔬菜120克。

為了保障這種飲食標準,日軍在鮮肉和蔬菜的供應方面,主要是靠在交戰地區搶劫,在日據地區變相搶劫(用不值錢的軍票“購買”,實與搶劫無異),搶劫不到的情況下,自然只好動用自己的罐頭食品儲備。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農家子弟,平時的飯食無非是糙米飯就蘿蔔乾,參軍後面對如此豐盛的伙食,當然是喜出望外,同時也心甘情願地為虎作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國策”,充當了禍害中國百姓的馬前卒。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對日本本土實行封鎖,包括軍糧在內的各種戰略物資供應不足,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軍糧供給,無奈之下實行“以戰養戰”,但由於已經佔領了中國廣大地區,從東北的“偽滿洲國”到汪氏的“偽政府”,還是能夠滿足侵華日軍的基本口糧供應的。單說被美軍封鎖在小島上的孤立軍隊,很明顯,“豬食”對他們也是奢侈品。


歷來現實


因為在當時肉罐頭還是新穎的東西,真的不太好吃。

金屬罐體儲藏“高熱量肉食”的思路最早是美國人提出來的,1932年美國的傑伊.荷美爾發明了最早的午餐肉罐頭,由火腿,碎肉以及澱粉和香料製成。設計之初就是用來作為軍用食品使用的,所以實際上真的不太好吃。二戰中美國大兵管這玩意叫“神秘肉”或者“殭屍肉”。

午餐肉早在1932年就搞出來了,所以並沒有什麼保密可言,大洋彼岸的歐洲各國軍隊也有做這種東西。意大利軍隊就配發過午餐肉罐頭,但是並不好吃,味如嚼蠟。於是意大利士兵給他們的肉罐頭起了個不太優雅的名字:“墨索里尼的屁股”

有錢著稱的美軍和注重飲食的意大利搞出來的肉罐頭都不好吃,那麼給士兵宣揚精神原子彈思想的日軍的肉罐頭還能好吃不成?“豬食”只是日軍牛肉罐頭眾多稱呼中的一個而已。還有管叫“猿肉”的,大概就是說吃起來跟死人肉一樣。


貞觀防務


你好我是迷彩派,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我的兄弟叫順溜》這部抗戰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有有一場就是吃日本罐頭的戲。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飾)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但是當這位老戰友打開這個罐頭吃的時候才發現,這罐頭雖然聞著香但吃起來確想吐。結果一看牛肉罐頭裡面根本就沒有牛肉,而是五穀雜糧裡摻的牛血。

這個並非是電視劇的杜撰,而是處於抗戰後期日軍供應的真實寫照。其實在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軍的視頻供應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日本自身的國力在不斷地被消耗。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對日本的物資進口進行大規模的封鎖,使得日本的資源不短枯竭。並且由於日本三線作戰,其物資供應根本滿足不了如此龐大規模的軍隊。所以在軍用罐頭裡面摻假,降低標準這件事情是非常正常的。

電影中電視中那些日軍一進村掃蕩就抓雞吃的事情也並非是杜撰的,這也是當時物資供應不足給日本鬼子活活餓的。


迷彩派軍事


就地取材

二戰剛開始的日本軍隊伙食還是不錯的,根據1938年4月5日日本陸軍制定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裡的日軍伙食標準,當時定下的基本伙食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醃蘿蔔)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菸20支,這是駐屯時在軍營內的伙食,要是進行作戰那麼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罐頭了。牛肉罐頭是當時常見的日軍隨軍食物,一般產自本土或進口於美國,戰爭初期這些罐頭還算是滿足了日軍需求。

物資堆

但是自從日本開始進攻中南半島的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始,美國便開始進行了物資禁運,再加上國內由於戰爭生產能力跟不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牛肉罐頭內的牛肉就越來越少了,到最後只剩下牛油裹著的雜糧了,這相比於剛開始的飲食標準下降太厲害,被日本軍人吐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做飯日軍

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牛肉罐頭,還體現在日軍補給方式的改變。日本深知由於國家太小所造成的物資短缺不可避免,所以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在當地掠奪食物也是常見現象,當然也在當地開設食品加工廠,甚至是士兵自己動手參與生產,並且派遣所謂的開墾團到當時的滿洲等地,不過在侵略軍的佔領地,大多是以強賣強賣的方式,用軍票買物資或就直接搶,另外利用傀儡政權進行徵糧也是其常用手段。不過這些仍然不能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需求,在一些被包圍的戰場,日軍食人肉的記載到處都有,不僅是屍體連傷兵都會殺了吃肉,不得不說是慘絕人寰。

澤庵


軍情解析


在大多數人的想像裡,窮兇極惡的日軍伙食應該不錯,那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嗎?侵華初期日軍的伙食不錯,中期和後期就逐漸差勁兒了。


從日軍的食品供應牛肉罐頭上面,就可以看到日軍的興衰歷程。抗日戰爭前期的平型關戰鬥中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那可是美國生產的純牛肉罐頭;之後的百團大戰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卻不是純牛肉的了,而是摻雜了土豆的成分;你等到了戰爭的後期,這個牛肉罐頭真所謂是“掛羊頭賣狗肉”了,美其名曰為牛肉,其實就是牛油牛血牛雜碎摻拌了糧食在內的混合物!因為叫“牛罐頭”,那就必須得有牛的味道兒,於是牛的邊角料代替牛肉成為主食,味道兒肯定好不了,又腥又臭的,難怪日軍自己都稱其為豬食。

日軍由於後期開闢了兩條戰線作戰,人力財力消耗巨大,國內物資逐漸匱乏,經濟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又為了稱霸東南亞,策劃了偷襲美軍珍珠港的作死行動,可想而知,美軍毅然切斷了供給日軍的牛肉罐頭等物資,使日軍的伙食供應更加雪上加霜。後期日軍就是連這個“豬食”罐頭都不得吃了,吃幾個米飯糰子就算一頓伙食了。

我們從抗日戰爭的影片或者書籍裡經常看到日軍掃蕩清鄉的時候,主要奔吃的用勁兒,見到牛牽牛,見到狗打狗,見到雞抓雞這個是真實存在的原始材料。

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後期的日軍也不是十分強壯,那是為什麼呢?這個現實情況顛覆了往日的思維啊!這得說是日本的野心太大,他的終極目標是稱霸亞洲,可是國家小兵力不足啊,怎麼辦?日本侵華開始的時候的部隊都是甲極師團,士兵孔武有力戰鬥力強悍;可是到了後期,隨著戰線的拉長和諸多戰場的開闢,兵力入不敷出,全國總動員,把服役年齡條件一再改之又改,於是出現了無數的老年兵,童子軍,其戰鬥力如何可想而知。

日軍以戰養戰,在當地搶奪糧食和物資,以維持殘喘的統治。1945年的日本帝國主義已經敗相大露,各個戰場從進攻轉為防禦,已成強弓之末,已然註定了失敗的結局。


敏哥174807357


在原來的時候,我們這留傳這一個口頭禪:日本人吃高粱米,沒法子,原來小日本剛進中國的時候,叫民工修炮樓都給民工饅頭吃,比國軍吃的都好,當時搶了國民黨的東西玩命的造,怨誰呀,誰把日本人放進來的,到後來把小日本給打窮了,如果一開始就硬氣,小日本是不會進來的,看看宋朝,經濟有多好,就是不硬氣,天天不思進取,叫人家給滅了。這和經濟有關係嗎?一個不思進取的國家,怕字當頭,一說打仗就尿褲子了,在看看我們的志願軍,經濟上能比的過人家嗎?不也吧多國部隊給打趴下嗎,我們是不怕的,美帝就是一個紙老虎,你怕了,他就不知道屬啥的,你硬了,他就尿褲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