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飛彈能打飛得快的飛機,卻難打跑得慢的航母?

專注液壓


快速飛行的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那麼基本要被擊落,但是龐大而緩慢的航母卻很難被擊中。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航母和戰機不一樣,作為艦隊乃至國家的重器,航母是被許多武器所重重保衛著的。

雖然說戰機速度快,但是現在的導彈絕對比你更快。受限於人的生理問題還有技術水平,有人駕駛的戰機速度一般在3馬赫以下,最大過載9G左右,例如三代戰機飛行員選拔標準是無抗荷措施承受持續10秒的

4.25G過載,而殲-10戰鬥機飛行員身穿抗荷服可以飛出持續15秒9G的高過載機動,從而在機動性上完勝蘇-27戰機。

而空對空導彈的速度基本在4馬赫以上,地對空的導彈則要更高,由於沒有駕駛員的生理限制,導彈的過載設計可以放寬到30G以上,從而擁有比飛機強的多的機動性。所以說,在對抗導彈的時候,戰機的速度和機動性都沒有什麼用處,尤其是現代化導引頭的導彈,被鎖住了基本也沒太大希望逃脫了。

航母和戰機完全不一樣,航母體積龐大,目標明顯,而且最大

航速只有30節,比戰機的速度慢得多,相對於反艦導彈來說,簡直如同靜止的。但是航母決不會獨自出擊,一定是要有大批的軍艦和潛艇護衛。以美軍為例,至少兩艘宙斯盾驅逐艦或者巡洋艦負責防空掩護任務,對空的導彈有上百枚之多,來襲的導彈很難突破這層防空網。

更重要的是,航母自己攜帶大量艦載機,艦載機會為航空母艦提供很大的防空範圍,艦載機可以提前攔截進入航母防空區的

敵機,在很遠的距離先幹掉攜帶導彈的敵機,或者驅逐敵機,讓敵機沒有機會發射導彈。因此,即使航母再慢,也不是孤零零的反艦導彈能夠打到的目標。


科羅廖夫


首先要了解一點:導彈攻擊戰機容易,但攻擊航母不易,跟航母跑得慢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導彈首先要克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航母戰鬥群一整個防護體系。

攻擊航母?導彈要突破防護網

航母不是單獨在海上行動的,就拿美國航母戰鬥群來說,在航母的最外層是核潛艇,然後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負責警戒天空可能出現的戰機和導彈,然後是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用於監察反艦導彈。攻擊航母的導彈被稱為反艦導彈,反艦導彈需要突破以上航母戰鬥群的層層防護,才有襲擊航母的機會,這還沒算上航母本身的偵察機和艦載機可以保駕護航。

在說回導彈攻擊戰機,現在的很多導彈都是制導導彈,主要通過雷達或者紅外線來引導導彈攻擊相應的目標,導彈襲擊目標的全過程如下:雷達掃描、探測到目標、鎖定目標、導彈發射至導彈自導距離、自導頭雷達開啟並實施追擊。整個過程關係到飛機的影身性能,紅外引導技術,以及導彈的機動性能了。

可以看出,相比航母,還是正面剛戰機比較容易。

逃脫的掉嗎?

再來說導彈在鎖定航母或者戰機之後,目標成功逃脫的可能性。

拿戰機來說,一般來說導彈的推進劑在抵達目標附近期間會被消耗完,剩下的導彈飛行只能靠自身的慣性了。因此很多戰鬥機飛行員就是靠著這個原理,通過翻筋斗,掉頭或者俯衝等動作來消耗導彈的燃料,從而實現躲避導彈的目的。此外還可以使用電磁干擾和釋放誘餌干擾彈,投放很多能在瞬間提高自身溫度的物體,讓導彈找不到追擊的目標。

而航母想要躲避反艦導彈的話,則分兩種。以鷹擊-18為例,它在接近目標是將進行超低空飛行直至突破距目標16到18海里的雷達探測範圍,而DF-21則是先飛出大氣層,再進入大氣層進行自上而下的垂直打擊。

當它們突破航母的防護網之後,火控系統操作手會啟動武器系統,選擇合適的攔截模式。每艘船多有遠中近,主動被動,多種應對策略,來解決威脅。比如,當也門發射反艦導彈襲擊美國海軍時,美國的梅森號驅逐艦發射了標準2導彈和ESSM麻雀導彈,如果反艦導彈突防成功,或者距離太近,艦上的CIWS近防炮就會發動密集攻擊,CIWS近防炮每分鐘能發射4500發炮彈,形成一堵鎢合金的銅牆鐵壁,打落來襲導彈。

總之呢,跟戰機比起來,導彈要攻擊航母,面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防禦體系和多艘軍艦組成的防護網,誰讓航母貴呢。


武器跟蹤狂人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這個問題用一句話回答,就是飛機面對空空導彈沒有防禦能力,而航母面對反艦導彈有強大的防禦能力,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導彈打飛機看起來很容易,想打航母卻非常難。

在空中無論是戰鬥機還是轟炸機,一旦被火控雷達鎖定,敵方的地空導彈或者空空導彈已經發射出去,想擺脫鎖定是非常困難的,除非是機動性極強的戰鬥機有較小的概率能夠擺脫導彈的鎖定,或者發射干擾彈使得導彈被幹擾丟失目標。

航母則不一樣,首先,當面臨一個有強大空中力量的敵人時,航母戰鬥群是不會主動靠近敵人的海岸的,而是遠離其岸基飛機的作戰半徑,這如此遠的距離,敵人想發現航母的精確位置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實時跟蹤就更困難;

其次,航母戰鬥群一般有遠、中、近程三層防禦圈,遠程防禦圈防禦半徑達400公里,由E-2D預警機和艦載戰鬥機組成,這個防禦半徑已經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反艦導彈的射程;

中層防禦圈半徑從45公里-185公里,主力防禦裝備是護航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在遠程警戒雷達、宙斯盾雷達的引導下,用艦空導彈攔截突進的敵機或者反艦導彈,同時還有EA-6B電子戰飛機對來襲飛機、導彈發動電子干擾;

內層防禦圈從0.1公里到45公里,防禦裝備除了用“標準”系列艦空導彈,還有“海麻雀”近程防空導彈和“密集陣”多管速射炮進行攔截。

面對水下的威脅,還有固定翼反潛機和攻擊核潛艇的搜索攔截。

航母戰鬥群有如此眾多的三維立體攔截網,這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反艦導彈都很難突破如此強大的防禦體系,因此,自二戰以來,從來沒有航母被擊沉的記錄。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因為飛機是一個單獨的作戰兵器,但是航母也是一個龐大的作戰體系,而且兩者之間的地位也有很大差距,再加上攻擊方式本身的問題,就造成了導彈打下飛機比打航母更簡單的感覺。

飛機作為航空兵器,雖然飛行速度快,但是本身就比較脆弱。尤其是現代戰機,本身就幾乎沒有防護裝甲,一旦受到攻擊造成結構性損傷,就往往意味著飛機失控墜毀,根本就沒有像戰車、戰艦那樣還能停下來等待修理的機會。而且戰機往往要前出到戰線前方,甚至敵方縱深執行任務,會受到多方面的打擊,包括空空導彈、地空導彈等,而面對這些打擊其極為缺乏應對手段,所以很容易被擊落。

而航母就不同了,雖然跑的比較慢,但是其周圍的艦艇等會為其提供保護,而且航母本身也不會太靠近戰線前方,所以其相對來說就很安全。而能夠攻擊航母的導彈,首先就是岸艦導彈,但是往往這些目標會在艦載機及其他力量的作戰中被率先幹掉。然後就是空艦導彈,但是敵方戰機很難突破由戰機、驅逐艦等組成的防空網,而且即使導彈發射也有各種攔截武器可用。

最後,航母本身噸位巨大,一般要經受多次攻擊,並對要害部位產生打擊,才能擊沉,不然只會讓其暫時喪失戰鬥力,所以總的來說航母很難幹掉。


前沿陣地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導彈天生就是用來攻擊的武器。雖然戰機的飛行速度不慢,但是很少有戰機的飛行速度超過導彈。這也是戰機一旦被導彈鎖定之後便很難脫身的原因。在世界戰爭史上,被導彈擊落的飛機數量太多,比如1962年被擊落的U-2高空偵察機。

雖然航母航行速度很慢,但是目前卻未有航母被擊沉的戰例。航母不是單獨作戰,而是有著完整的作戰體系。首先預警機會提供數百公里的戰鬥預警,一旦發現敵情,將馬上開啟防禦。然後航母編隊內是有專門負責防空的戰艦,比如驅逐艦和護衛艦。來襲的導彈如果想突破這強大的防護網,幾枚導彈可起不了什麼作用。按照數據分析來看,至少需要數百枚導彈才能突破這層防護網,顯然幾乎沒有國家能夠做的到。

最後,萬一有導彈突破了由驅逐和護衛艦構成的防護網,航母自身的防護系統將會開啟,比如近防炮。除此之外,航母作為海上巨無霸,艦艇的自身強度也是不弱。因此就算有一兩枚導彈擊中航母,只要未擊中關鍵部位,還是能夠抗住一次攻擊。


兵說


用根竹竿能捅下來飛機,一個人沒問題。但是用竹竿捅到鄰居家的航母?那得全家出動才勉強辦得到。

先說說導彈打擊目標的流程,基本概括“發現-識別-鎖定-擊毀“。無論是什麼導彈,基本都是按照這個流程來計算的。所以,如果想要打中航母或者戰機,也都是需要這樣流程來進行。

(打飛機其實也不容易 圖示就是薩姆-2地對空導彈攔截SR-71“黑鳥”偵察機 僅僅是想定而從來沒有實現過)

目前全球被擊落的戰機數量已經超過了萬,而被導彈擊沉的航母卻是“0”。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案也不復雜,戰機是“發現難,鎖定易,擊毀容易”,而航母是“發現難,鎖定難,擊毀難”。

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來差距之大,一般的對飛機打擊,無非都是出於準直彈道進行攔截打擊,一般可以看做以防空陣地為依託,頭頂為半球打擊區劃定的殺傷打擊範圍,只要不離開這個半球打擊區,戰機被發現後就可以在比較高的概率下被擊毀。

(網友設想的打航母 看起來容易 實際上難度極大)

而航母則不同,航母是需要利用地對地導彈進行打擊的移動目標,單純的導彈發射系統的雷達、射控是無法完成對其發現和鎖定過程,穩定跟蹤難度也極大。要打擊航母,需要的是整個體系的攔截。無論從天基衛星星座,地基的遠程雷達群,空基的預警偵察機,甚至還需要無人機等等多重搜索和才能鎖定目標。

(打航母容易嗎?這個課題我們研究了快30年 才剛剛開始構建體系 只是初步完成)

當你鎖定目標後,還需要依靠偵查系統持續穩定跟蹤,同時要回傳參數給反艦彈道導彈或者反艦打擊機群,只有在有引導的前提下才可以敵航母進行有效的打擊。而航母本身就是個攻守兼備的平臺,身邊也有各型海基作戰力量可以依託防衛,因此,想要突防命中航母,難度也很大。

正因為如此,打飛機容易,但是打航母卻是太難了。因此,目前全球擁有成體系反航母的國家,也就中、俄,區域反航母能力的,還可以加上一個伊朗,當然假定的對手都是美軍的航母戰鬥群。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因為飛機和航母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作戰平臺。

第一,飛機是近距離作戰平臺,無論是空空導彈還是防空導彈,在打飛機時目標已經在其射程之內了,這是發射導彈的前提,而對於不在其射程內的飛機既打不著也沒必要打。而航母則是遠距離作戰平臺,靠艦載機實施攻擊,平臺本身則停留在相對安全的水域。

第二,一旦被對方的導彈鎖定,飛機的防護主要靠電子干擾,快速逃離等。當然,最好還是有隱身功能,壓根就不會被敵人發現。但是,受到起飛重量的限制,飛機本身是不可能有什麼防禦武器或防護手段的。航母則有各種各樣的防護措施。除了航母本身有很厚的裝甲保護外,航母還有一個龐大的保護它的編隊,驅逐艦,巡洋艦,護衛艦,潛艇,終極目的都是保護航母,它們織起了一張防空(反導),反潛,反艦的強大防護網,再加上艦載機本身也承擔著保護航母的任務,所以,外來的作戰平臺,無論是飛機還是艦艇,也包括彈道導彈,要想成功對航母實施攻擊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飛機小,一枚導彈擊中就足以致命,而航母很大,一般的反艦導彈只有飽和打擊才有望擊沉它。按照當年蘇聯人的計算,90枚反艦導彈才能擊沉1艘“尼米茲”級航母。但是,受制於地球曲率,反艦導彈的射程一般情況下是100多公里,最大也不過4、500公里(這麼遠的射程使用起來就很麻煩了),敵方的作戰平臺只有在距離航母較近的情況下才有飽和打擊的可能。但是如前所述,靠近航母很難。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悖論:沒有制空權制海權,你就不可能靠近目標,飽和打擊就實現不了;如果你有了制空權、制海權,那麼打航母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它壓根就不敢現身。

所以你明白了吧,為什麼要用彈道導彈打航母,這是在航母大國擁有海洋霸權的情況下唯一有可能擊沉航母的辦法,它的優勢在於:一是不依賴制海權,二是威力大,三是突防能力強。

當然,彈道導彈打航母也有它的問題。首先,如何獲取目標信息?因為航母通常都比較遠。其次,原本打固定目標的彈道導彈如何打移動目標?這涉及到導彈的末端尋的能力。第三,威力夠不夠?


進擊的女武神


第一有款飛機打不到,就是美軍的“黑鳥”,這是世界最囂張的軍事飛機,曾經在俄羅斯上課肆無忌憚的搞偵查,那機體摩擦空氣產生高溫在俄羅斯的雷達上清晰的再不能清晰顯示,但是俄羅斯就是拿它沒有辦法。

那就說打航母吧,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用導彈打航母的國家,都沒有去打航母。想打航母的國家,都沒能力打航母。

一旦美國與有能力打航母的國家發生衝突,美國航母只能收縮在美軍基地附近,藉助地面基地反導能力追求掩護。

導彈打飛機要求的是導彈飛的夠快,一般戰機機急速飛行速度在2馬赫左右,而對空導彈的飛行速度都超過這個數,只要在範圍內鎖定目標,導彈能快速接近目標,一轟到底!

而對於航母來說,目前還沒有人用反航母導彈打過航母。由於航母作為海面基地存在,遠離一線戰場,近程導射程都不夠,打航母基本打不到。另一方面,航母戰鬥群上擁有大量的攔截武器,專門為攔截大型導彈而準備。

至於真的很難打跑的慢的航母嗎?未必!只因為誰也沒有打過,中國東風21D,俄羅斯“匕首”等導彈,都是為美航母量身定做的反航母導彈,難道美國就敢讓這些反航母導彈試試?


真兄弟旗艦店


如今主流空空導彈,艦空導彈,地空導彈的速度已經超過了3馬赫,美國的“標準”6攔截彈的最高速度已經達到了4馬赫以上,射程300千米。對付各種飛機的黑科技層出不窮,但面對航母,基本上只能靠一個:依靠大量反艦導彈形成飽和攻擊,以求1-2發能夠穿透航母戰鬥群的層層火力防空網,摧毀/癱瘓其甲板,令航母戰鬥群失去發起空中攻擊的能力。

反艦導彈分為巡航式和彈道式兩種,目前擁有實用化的彈道式反艦導彈的只有中國,分別是東風21丁和東風26。但是目前只能以陸基發射的形式存在,因此在國門之外的實戰中作用不大,更多的只是沿海部署,近海防禦。但灌頂式攻擊,依靠本身速度+重力勢能,往往能夠給敵方航母以毀滅性的打擊,唯一的遺憾就是在進入俯衝攻擊模式後難以進行機動。

航母剛問世,還是屬於輔助類大型軍艦使用的,在船舷兩側加裝大量高炮用於防空。而戰後製造的第一代航母,顯然已經成了主力了,航母戰鬥群這一概念也差不多形成。按照美軍的在2000年時的標準,一個航母戰鬥群一般會有2-4艘驅逐艦,1-2艘護衛艦,1-2艘巡洋艦和一些輔助艦艇組成。如今“佩裡”級和“提康德羅加”級退役,“阿利伯克”級成了絕對主力。一個航母戰鬥群,會由起碼6-8艘阿利伯克負責防空,為航母撐開一把保護傘。

顯然,一發導彈要穿越如此堅固的防空網,首先得突破遠程艦空導彈/攔截彈,這層的防空導彈密度不太大。若是進了中距艦空導彈的射程,那絕對會打得日出江花紅勝火。能突破這層防空網的導彈也所剩無幾。隨後,還有近程防空導彈,數量比較少但絕對管用。最後才是近防炮。近防炮彈幕還得先由外圍驅逐艦打光了彈藥再到中心的航母,這就是為什麼飛機好打航母不好打的原因。(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首先,航母艦隊擁有體系而飛機沒有。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最大警戒防衛距離幾乎高達500公里,最大升空攔截作戰距離幾乎超過1000公里。而同時期,各國的常規反艦導彈普遍射程都不會超過500公里,所以僅從攻擊航母來講,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相反的,飛機的自主防衛距離一般都不會超過20~30米,也就是干擾彈能丟多遠,戰機的自主防衛距離就有多遠,所以導彈才能打到飛的快的飛機,而很難打到跑的非常慢的航空母艦。 並且,即使有賈斯姆-E型、東風-21D型這樣的遠程防空導彈從航母警戒圈外進行攻擊,但是航母的艦對空防空導彈以及近防炮系統也不是吃素的,理論上一個標準航母編隊可以對抗百枚左右反艦導彈的打擊。而相應的,戰機在面臨超視距導彈則會顯得特別無力。其一,超視距導彈制導方式的根本差距使得機載預警雷達很難發現其的行蹤,最新的AIM-120D型導彈甚至可以使用斷續制導使得敵方戰機錯過最佳的干擾彈發射時間,所以導彈打飛機很容易就不奇怪了。

此外,飛機和航母的根本區別就是其戰鬥編制組成。一個飛機小隊頂多是主機和僚機的配置,只要來襲的空空導彈和格鬥彈的數量超過了這兩架飛機最大的干擾彈發射能力,這兩架飛機就會很輕易的被擊落。而一個航母編隊一般由數十艘水面艦艇組成,並且整個航母編隊在組成時就考慮到了抗飽和打擊能力,一般的反艦導彈打擊幾乎很難殺傷航母編隊。通俗來講,飛機雖然快,但是自衛能力不足,航母雖然慢,但是抗飽和打擊能力則更強,雖然導彈打飛機易,打航母難也就並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