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個包子泉

濟南有個包子泉

濟南有個包子泉

小的時候生活在濟南東郊的農村,那時候交通不便,若有人進城裡辦點什麼事,周圍大夥肯定會都知道。某某去了一趟濟南,回到莊上也會炫耀一下見聞。“三叔,幹麼去了?”“俺進城來!,到濟南府逛了包子泉,吃了碗‘爛鍋面’。”後來才知道,這“包子泉”是叫訛了,真名應唸作趵突泉。

濟南有個包子泉

2014年與舜網文學論壇的一幫文友瘋聊起來,俺不太好意思地說:“小時候沒見識,俺跟著鄉下的叔叔大爺們都叫包子泉。”沒想到得到炸了鍋似的回覆:“不光你們鄉下的老人叫包子泉,濟南府的很多老人也都叫包子泉!”

濟南有個包子泉

看來,這包子泉的叫法由來已久,而且深入人心。閒來無事,我就在琢磨:為什麼叫包子泉?何不叫個黏粥泉、饃饃泉?這還真得從“包子”說起。

濟南有個包子泉

過去老濟南人說的包子,並不是現在人們觀念中的包子,而是水餃。把水餃稱作“包子”或“小包子”、“煮包子”,把“蒸包”叫做大包子。老濟南關於包子的俗語很多:“好吃不如包子”、“大年五更下包子”、詛咒別人“年三十張到包子鍋裡”、“起腳的包子落腳的面”、“軟麵包子硬麵湯”、“包子就酒、越吃越有”,來了客人沒有下酒菜,端上一碗包子,叫“包子餚”,“誰家過年還不吃碗包子?”,取來新媳婦,先要吃一碗半生不熟的下轎包子,而且還要討個好彩頭——“生不生?”新媳婦必須回答:“生!”

總之,包子是好東西,過節、婚慶、喜事都離不開它。

濟南府是天下有名的泉城,全城最有名的是“趵突泉”。這“趵突泉”怎麼寫?怎麼講?在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舊社會,沒有多少人能說清;而這“包子泉”就不同了——具體、形象,那泉水不住翻滾的

就像開了鍋的沸水,正好用來下包子!再說這“包子泉”聽起來和趵突泉差不離兒。久而久之,“包子泉”的叫法也就約定俗成了。

“來濟南,逛濟南,濟南有個包子泉。”

濟南有個包子泉

據說“趵突泉”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宋代,宋代曾鞏任齊州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並寫了一篇《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

而“包子泉”最早見諸於文字記載的名子卻是濼。不錯!濼源大街的“濼”。史料中,春秋後期,齊國的最西邊就有一個城邦稱作“濼邑”《春秋》載: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會齊襄公於濼上。原來人們都認為這可能是“濼”和“濼邑”最早見諸於歷史的確切紀年了。但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髮現,濼的歷史比原來的記載更加久遠,安陽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濼”字了。

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