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水稻都聽說過,草原上種稻穀,感覺還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作為一個在烏蒙山區土生土長的小編來說,這輩子都靠玉米土豆養育著,深處卡斯特地貌的山區,土地都是不保水的沙壤土,在家鄉看不到一塊稻田。小時候,吃米這件事,可是咱農村娃小時候記憶最深刻的,哪家媳婦坐月子,那可是吃大米飯的好去處,一群孩子沒事上她們家去蹲守,吃到大米飯才肯回家,長大後,這些兒時的記憶漸漸地消失在腦海,卻深深的刻進了記憶。

旱稻水稻都聽說過,草原上種稻谷,感覺還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大米產區的稻穀也日趨增長,“中國漁米之鄉”的標識性產品隨著交通便利,從外面大車大車地運進來,“粘米”、“晚米”堆滿了大街小巷,不知道是自己的口味變得挑剔了,還是什麼原因,這些大米口感卻越來越差,“粘米”也吃不到沾的口感,“晚米”也吃不到兒時的味道。

旱稻水稻都聽說過,草原上種稻谷,感覺還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在小編的意識裡,除了小編的家鄉位於卡斯特地貌山區不產大米外,還有內蒙古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內蒙古就是一個和沙漠臨近的地方,水資源匱乏、滲水的沙壤,是刻在小編大腦裡印象。

辛勤的蒙古牧民用智慧和汗水締造了這個傳奇,在哈日道卜嘎查(村)黨支部書記白金泉的帶領下,村裡的103戶465口人,利用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地下水,在沙地裡種起了“沙稻”,讓過去單純“防治治沙”,到如今“治沙致富”的歷史性變革。

旱稻水稻都聽說過,草原上種稻谷,感覺還是一件挺新鮮的事

在沙子下面25~80釐米的深處攤放防滲層,防止水洩漏,在往沙子上方鋪放泥土和基肥,由此防滲層和泥土之間就形成了蓄水沙田,人工插秧、人工除草,這樣特殊而又原始的種植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種費時費力的做法,但如果這種“沙稻”同時獲得了“有機產品質量認證證書”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雙重認證,你一定會理解牧民的做法。

點擊右上角的紅字,關注【逸苑香】,瞭解更多熱點三農資訊和農業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