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在「硒」望的田野上

本報記者 魏昊星周詩泉 呂行

9月26日,第五次將自家茶葉搬進硒博會的蔣子祥忙活了一上午。在70餘平方米的茶葉展臺上,他先是現場演示講解恩施玉露的傳統蒸青工藝,又與來自合肥的參展客戶洽談合作事宜。如今憑藉著1000畝富硒茶園的穩定產出,蔣子祥的“藍焙”牌恩施玉露銷路大開。

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恩施州是全球唯一獲評“世界硒都”稱號的城市。2017年,恩施實現了445億元的硒產業總值,佔據全州經濟的一半以上。

以“硒”為貴耕耘特色富硒產業

在2012年之前,恩施全州幾乎沒有一家涉足硒產業的公司,硒產品沒有國家標準,沒有權威檢測機構,沒有產業模式。對於硒產業的發展前景,恩施缺乏底氣。

五年的時間裡,恩施州不斷引導與培育滿足硒產業發展條件的企業和富硒產品。從初級農產品發展到100多個類別、800多個品種,從傳統的富硒土豆、富硒油菜,到特殊膳食食品、富硒藥品、富硒蛋白粉等高端產品,硒資源開發利用已成為恩施州最具發展潛力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在恩施州宣恩縣生態產業園內,湖北一正藥業的新廠房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即將投產。湖北一正藥業董事長李進介紹說:“這是武陵山區最大的富硒中藥深加工項目,我們投入5.8億元將總部從深圳搬到這裡,青睞的正是恩施的資源稟賦。”

鶴峰縣下坪鄉,由中美合資的恩施神源飲業有限公司每小時可生產1.4萬瓶高端瓶裝水,這些富硒山泉水將運往全國各地的高端飲用水市場。截至目前,恩施全州從事硒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企業已從160家發展到1000多家,形成了以硒種養業為核心,涵蓋硒食品加工、保健品加工、生物醫藥製造等產業模式的特色硒產業企業集群。

搶佔品牌制高點推進標準化建設

在實現硒產品種類多樣化發展後,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成為恩施推進硒產業提檔升級的重要戰略舉措。2018年以來,恩施州政府出臺了《恩施州區域公用品牌認定管理辦法》等硒品牌發展政策,聯合多部門開展產業集群品牌創建工作。

全國唯一的富硒產品檢測機構——國家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於2015年1月在恩施揭牌運行,該檢驗中心具備了承擔富硒產品國家監督抽查任務的能力,標誌著我國富硒產品的質量檢驗從此有了權威、專業機構。

恩施硒資源國際交易中心則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省級硒資源交易平臺,該平臺囊括了硒博會展出的近200家企業和700多款產品,這些企業和產品均經過了嚴格的資格審核和檢測。有關硒產品的檢測報告、第三方認證等信息都統一編入組委會二維碼系統,實現了全部參展產品有據可查。

憑藉國有平臺的公信力優勢,硒交中心廣泛整合線上、線下渠道,統一推廣、統一授權銷售經認證的硒產品,與當前市場上良莠不齊的硒概念進行鮮明的區分,有效維護了“恩施硒”的品牌權威。

如今,恩施州地理標誌商標已達26件,預計到2020年,恩施將基本完成全州主導產業的州域公用品牌創建,建成完善的品牌標識系統和品牌使用規範。

搭建國際化大舞臺打造跨區域增長極

作為推動恩施硒品牌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中國恩施·世界硒都硒產品博覽交易會通過連續五屆的舉辦,一舉奠定其在傳播硒文化、銷售硒產品、展示硒產業、推進硒研究方面的平臺作用。

今年的硒博會和前四屆相比,國際化元素尤為突出。參加本屆硒博會的國家和地區超過了20個,活動期間還成立了國際硒研究學會秘書處恩施辦事處。國際硒研究學會主席、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科學家蓋瑞·巴紐埃洛斯介紹,國際硒研究學會與恩施州政府簽署了關於“天然硒生物營養強化項目”的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收集和分析有關動植物硒積累、硒吸收數據,為人類每日的硒攝入量提供更準確的依據。

相比以往,本屆硒博會上區域間的互動也更為緊密。來自全國的30多個硒產業發展地區的黨政代表、行業協會代表及專家學者齊聚今年的硒博會,並參加了中國硒產業發展地區領導人圓桌會議。12個硒產業發展地區代表在會上交流發言,共同簽署了《推進硒產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倡議》。此外,恩施州還藉助硒博會平臺,與杭州市在特色產業、文化旅遊、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了多項合作。

恩施州委副書記、州長劉芳震說:“近年來,恩施州立足生態優勢和硒資源優勢,以硒博會為開放合作平臺,著力建設‘世界硒都·中國硒谷’。2017年,全州硒產業總產值達到445億元,硒產業已成為恩施精準脫貧、競進小康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