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袁紹一場大敗後,都一病不起,曹操赤壁大敗後,爲什麼還活蹦亂跳?

自然8040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袁紹、曹操、劉備各輸了一場。袁紹和劉備輸掉後,都一病不起而去世。曹操輸掉後,雖由此再也沒機會統一全國,但是他開始穩紮穩打,創建他的曹魏帝國。

(曹操劇照)

同樣都是輸了一場仗,三人的結局差別為何這麼大呢?

第一,受損失的程度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的11萬人馬喪失殆盡,所佔據的地盤也差不多都落入曹操的手裡。而且袁紹看不見覆蘇的希望,他唯一的辦法是退到少數民族烏桓所在的地方。但後來他兒子的實踐證明,即便退守到烏桓,依然只有死路一條。

夷陵之戰,劉備的軍隊損失雖然只有四五萬人,但是蜀國失去了荊州之地,防線退到盆地以內。蜀國再也沒有通過荊州北上攻曹的戰略線路,戰略線路只剩下從漢中北上的一條路,這也宣告蜀國進攻曹魏失去了戰略主動權。也就是說,基本上不可能有統一全國的希望了。

(劉備劇照)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損失了10多萬人,也算一個大損失。但是,曹軍基本上沒有損失什麼土地,也沒有失去戰略的主動性。損失的那些軍隊,還可以重新補充起來。對於曹操來說,只不過是暫緩了統一的步伐而已。

第二,三人的承受能力不同。

袁紹是三人中最沒本事的一個。他之所以能夠壯大,一是靠他祖上是“四世三公”,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靠他經常禮賢下士。但是袁紹這個人有個大毛病,他能夠禮賢下士吸引人才,但是並不能用這些人才。他缺乏判斷能力,因此這些人才經常是來了以後,很快就走了。袁紹自身是沒有堅強意志力的。因此官渡之戰後,他受到的打擊非常大,一蹶不振。

劉備和袁紹剛相反。劉備是白手起家壯大起來的。而且劉備的心很大,時時刻刻都在想著要統一天下。而且自從赤壁大戰後,他一直很順,統一天下的希望也越來越大。但是夷陵一戰,基本上宣告在他有生之年,是無法看到統一的那一天的。這讓他實在無法承受希望的破滅。

曹操當然也想統一天下,但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慾望並沒有劉備強烈(從他一生沒有稱帝這事,也可以證明曹操這一點)。同時,曹操的意志力又比袁紹強,再加上曹操還能夠看到勝利的希望。因此,曹操的心理落差不大,受到的打擊也不大。

(袁紹劇照)

第三,三人的兒子不一樣。

袁紹的兒子們是沒有出息的,而且還互相勾心鬥角(袁紹去世後大打出手就是證明)。劉備的兒子也是沒有出息的,當劉備去世的時候,他甚至不得不對諸葛亮說,你要能輔佐就輔佐,要是覺得不能,就取而代之這樣的話。因為兩個人的兒子都沒有出息,這讓袁紹劉備兩人看不到未來,他們失敗以後,心情會更悲哀。

相反,曹操的兒子們都很有本事,曹操即便敗了,他在兒子們身上看到了希望。覺得就算他這一代不能實現統一,將來可以通過兒子完成這個願望。因此他一點兒也不著急。

第四,心裡疏解的方法不同。

我們必須注意到,曹操是一個文學家。當曹操在遭遇了艱難困苦的時候,他可用寫詩的辦法來疏解心中的失落悲哀。但劉備和袁紹不是,他們找不到疏解的辦法。失落悲哀鬱結在心裡,摧毀了他們的健康,因此兩人很快就去世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不妨分開來回答。

先說說袁紹

袁紹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了敗仗,建安七年(202年)5月就在抑鬱中發病而死,時年58歲,這一年與官渡之戰僅相隔2年。

袁紹死於何病史書均未作記載,但他死得跟弟弟袁術很相像,都是在心情極差的情況下染病的,死前都有吐血的症狀。

從醫學上講,吐血分咯血和嘔血兩種,咯血一般是咽喉以下呼吸系統出了問題,而嘔血通常是消化系統的問題。

袁術和袁紹都屬於嘔血,袁術更是嘔吐了一斗多的血,說明他們得的都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比如消化性潰瘍,或者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以及急性胃黏膜病變等,從他們兄弟二人相似的症狀看,他們得的這種病可能有家族遺傳史。

當然更重要的是與心情有關,袁紹打了敗仗,心情很抑鬱,他出道之前便名滿天下,出道之後又一帆風順,幾乎沒打過敗仗,自視很高,這造成他心理承受能力不夠,想不通,又窩火,看著曹操打了大勝仗,神氣活現,袁紹又氣又急還沒辦法,結果就病倒了。

再說說曹操

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打了敗仗,這一仗的打擊也不亞於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所承受的,曹操那時也50多歲了,但卻沒有因此倒下。

在此之前曹操其實打過不少敗仗:汴水之戰差點送命,手下全部人馬一萬多人,幾乎全部損失了;濮陽之戰被呂布騙進城,差點兒來個甕中捉鱉,曹操本人雖逃過一劫,但左手受傷;南陽之戰被張繡打得狼狽不堪,兒子、侄子及愛將典韋戰死。

曹操是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與袁紹不同,曹操是邊失敗邊進步的,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話說得很對,只有經過失敗的磨礪才能培養出強大的抗打擊力,一帆風順並不是什麼好事。

曹操每次打了敗仗都反而更樂觀,有時候還故意跟手下開開玩笑,以此鼓勵下屬,這種強大的內心才是曹操最終勝出的保證。赤壁之戰不僅沒有打垮曹操,反而讓曹操更成熟,隨後發生的潼關之戰,曹操親自指揮,打得行雲流水,堪稱經典戰例。

最後說說劉備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結果遭受慘敗,劉備雖然打了一輩子仗,但也深受刺激,在白帝城一病不起。

劉備之前也常打敗仗,他的心理素質相當不錯,為什麼也這麼不經打擊呢?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年齡比較大了,此時已經60多歲,身體也不太好,大概因為平時愛喝酒,所以消化系統有病;另一方面,夷陵之戰幾乎打光了劉備的的老本,劉備有翻不過身來的感覺。

曹操在赤壁之戰後迅速恢復了狀態,也有一個很大原因是,赤壁之戰對曹操造成的損失其實很有限,曹操在赤壁被消滅的人馬是他從江陵帶去的幾萬人,而更多的人馬還在路上,並沒有損失。

上面說的這還只是荊州前線的人馬情況,南下荊州之前曹操擁有的地盤在此戰也都沒有損失,所以曹操並不是很在意。


南門太守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且看官渡之戰、夷陵之戰和赤壁之戰造成的影響,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分別使得袁紹和劉備丟失了戰略要地,袁紹丟失了大片的土地,根基已經被撼動。而夷陵之戰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大業已經難成。


赤壁之戰造成的影響只是遲緩了曹操南下的步伐,對曹魏政權沒有產生太致命的影響,沒有撼動曹魏的國本。當時孫劉聯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還遠沒有實力北定中原,更何況當時三方都只是圍繞著一個荊州進行爭鬥。


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將袁紹七十萬大軍打垮,更是趁機攻取了袁紹大片的土地,如此情況下,袁紹根基已經被撼動。加上當時曹操已經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北方了,袁紹就算不被氣病死,也必為曹操所擒。

而夷陵之戰則更慘,劉備把蜀漢最後的家底給敗光了,使得不得不放棄荊州。失去荊州後的蜀漢,基本就只能偏安一方了,這個從諸葛亮歷次北伐皆失敗而歸便可以看出。劉備大敗之後又氣又羞,尤其是當時剛剛稱帝不久,於是在白帝城一命嗚呼了。


小司馬遷論史


儘管三人都是大敗,但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有二個原因:

1、戰爭損失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大將顏良、文丑、淳于瓊戰場上被殺,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謀士許攸投降,田豐下獄後被袁紹殺害,沮授被俘後不肯降曹被殺,十萬大軍僅剩八百人逃回北方,文臣武將損失殆盡,袁紹從戰前的實力強大到戰後的僅能自保,落差極大,並且內部叛亂不斷,樹倒獼猴散,大勢己去,喪失北方控制權,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再說劉備夷陵之戰,劉備帶去參戰的部隊基本全軍覆沒,那可是蜀漢全部精英家底,謀臣武將損失殆盡,而且劉備身經百戰,居然敗於默默無聞的陸遜,讓劉備倍感羞愧,身心憔悴。

而曹操赤壁雖然大敗,損失的大部分是水軍,而且是荊州降軍,曹操本部的陸軍只是損失五千左右的老弱病殘兵,將領及精銳騎兵基本無損失,所以曹操能夠全身而退,並且曹仁還在江陵抵抗孫劉聯一年才撤走,可見曹操損失並不大。



2、年紀及心態原因。

袁紹官渡之敗,年紀是47歲,也就是說47歲的時侯把家業敗光,袁紹又是很要面子的人,一時接受不了,以至憂鬱病死。

劉備夷陵之敗,年紀是61歲,古人到這年紀基本上一隻腳進棺材,劉備又是敗給一個在當時看來的無名之輩陸遜,羞愧難當,經此一敗,再無重來機會,以至鬱鬱寡歡而死。



曹操赤壁之敗,年紀是53歲,曹操生性豁達,況且赤壁之敗並未傷及筋骨,曹操可以重頭再來,而且曹操最後活到了66歲,算是長壽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官渡之戰時,曹操45歲,袁紹年齡不詳,但曹操和袁紹是兒時舊友,小時候又是跟在他屁股後面一起玩耍的。

所以袁紹應該比曹操大幾歲,在47歲左右。

袁紹,四世三公之後,門生故吏遍天下,坐擁四州之地,東漢王朝的掘墓人,當年董卓入京就是他的策略,目的不言而喻。可惜此人志大才疏,外強中乾。

其實官渡之戰,袁紹並未傷其筋骨,他依舊坐擁四州富饒之地,可惜此戰袁紹不僅損兵折將,更是折了曾經那顆想要吞併天下的雄心。

輸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認輸了。

官渡之戰之前,他袁紹,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手握精兵良將,坐擁人望。可是此戰以後的袁紹無論是人心還是勢力,都跌落了谷底,前後反差令這位名門貴族之後難以接受,所以人生太過一帆風順,不好。

說要袁紹,再說劉備。



拿泥腿子老兵油子劉備,和四世三公之後的名門望族相比,實在是高看了劉備。

可是拿屢敗屢戰,27歲入軍伍,47歲天下還未一塊安身立命之地,整整20年面對曹操未勝一場,卻依舊不改其志的大漢昭烈皇帝劉備,和一個輸了一場便折了心志的外強中乾的袁紹相比。

真的是低估了劉備。

夷陵之戰,一把火燒光了劉備的精銳,更是燒沒了這位63歲皇帝最後的雄心壯志。


27歲,劉備入軍伍。

47歲半,劉關張三兄弟依舊寄人籬下。

20年,輸了無數次,被曹操打敗了無數次。

強大如袁紹,一場官渡便折了心志。

厲害如曹操,一場大火便失了吞併天下的野心。

可是,他劉備,整整二十年的堅持,整整二十年的屢敗屢戰,其中孤苦,真的是事不經歷不知艱,旁人難以體會,可是想想都覺得這個人,有多厲害,有多可怕。

為什麼夷陵之戰,輸了劉備就託孤白帝了呢?

其一,關張兄弟的死,四戰之地荊州的丟失,對劉備而言,打擊太大。

其二,一個六十三歲的老兵,如喪家之犬,驚慌逃離,力有不逮太正常了。

其三,荊州失,夷陵慘敗,可謂是大勢已去,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成空。


因此,劉備託孤白帝。

最後,我們來說說活蹦亂跳的曹操。


赤壁之戰,曹操54歲,一場大火,燒沒了曹操的雄心壯志。


雖然說曹操比袁紹強上不少,依舊活蹦亂跳的,此戰之後深知平生再也不能一統天下,因此休養生息,權利平穩過渡。

可是,終究還是變了,曾經那個以天下為己任,上能孤身刺董卓,下能遊說18路諸侯聯合反董的那個英雄,已經不見了。

此戰前後,豪氣干雲的曹操已經不在,只有一個老謀深算,暮氣沉沉的曹孟德。

甚至漢中之戰還輸給了劉備。

不知道那時可曾想到,那一年的青梅煮酒,那一句天下英雄唯君與操耳!


劉備,曹操,惺惺相惜,卻又當世大敵,因為此二人都有吞併天下的雄心壯志。

而孫仲謀?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擁有幽州、幷州、冀州、兗州、徐州、豫州,地廣人眾,本錢極多,打輸後,曹仁還在南郡硬抗了一年才失敗,也就是說,208年-210年這兩年,看著孫劉聯軍風風火火,實際上一直在長江邊上打仗,根本沒有深入江北,直搗許都。為何?

曹操在北方樹大根深,赤壁一戰雖有損失,但是根基尚在。曹操擊敗袁紹後,就在中原一帶屯田,有軍屯和民屯,招徠流民,恢復和發展生產,使得曹操積累了很強的經濟實力。

曹操在赤壁失敗後,依然穩固地控制著漢朝中央,軍政實力一直都在,孫劉兩家此時即使北伐,也沒有勝算,只能依靠長江對曹操掌握的荊州地方做有限地爭奪。

劉備與孫權忙活了2年多,也不過是與曹操各得荊州的1/3。從實際的戰果來看,曹操只是損失了一些士兵,在地盤上還是有擴張的。

曹操只是經過了2年的休整和穩定內部,隨後就又進軍幷州和關中。在南線,孫權則經歷了逍遙津之敗,不敢北望。劉備則在休整2年後,揮軍入川,與劉璋鏖戰3年,才入據成都。

曹操輸了赤壁之戰,更多的是惋惜,一次一統全國的好機會就此錯過了,但他仍不失為北方雄主,所以,他能看的開——曹操是天生的樂天派。

另外,曹操跟董卓、呂布、張繡等多次交戰,身先士卒,多次被幾乎被殺。所以,曹操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一兩次失敗,對他來說都是“今日差點兒為小兒所擒”一句話輕描淡寫就過去了。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袁紹和劉備,就大不同了。

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對決,事關北方的歸屬,為此袁紹盡遣精銳,集結了10萬之眾,謀臣猛將都跟過來了,後來糧草缺乏,又派人把留守後方的幾個兒子都叫到了前線,可以說,官渡之戰的戰場上,袁紹把家底都拿出來了,要跟曹操拼命。

曹操也不敢怠慢,本來他的人就不多,一開始前線只派了1萬多人,後來問計於謀士,許昌都不留兵了,都派到了前線,大約有5萬人。曹操的處境當時很艱難,糧食都供應不上了。如果這次曹操失敗了,估計也會直接領盒飯,也會一蹶不振。

袁紹在官渡之戰前,打韓馥,打公孫瓚,打山賊,都是順風順水。靠著四世三公的家族名望和財富,袁紹迅速成為了北方第一大勢力。短短10年不到的時間,他佔據了北方的四州之地。官渡一戰失敗,在曹操的持續打擊下,已無翻盤的可能。前線告急,幾個兒子又各自為政,袁紹憂心如焚,積鬱成疾,官渡之戰後2年,就病死了。說到底,袁紹是一下子輸的太狠,把本錢都摺進去了,心灰意冷,英雄末路。

劉備與袁紹也有不同。

劉備東征時已經62歲了,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屬於老年了,所以劉備也說“人過五十不稱夭”,活夠本了。他的同輩人,曹操、孫堅、袁紹、袁術、呂布這些當年他為了糊弄曹操報出來的英雄都死了。他的兄弟,關羽和張飛也都身遭橫禍。

與他對戰的,是一個叫陸遜的年輕後生。這次慘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更多是人的精神上。老當益壯,寶刀未老的情況只能是個例。劉備細數前生,悲從中來,所謂建功立業,殺伐決斷,至此為休——所以,他對諸葛亮說:“太子賢,卿可輔之;太子不賢,卿可自取。”

劉備的損失堪與袁紹相比。劉備失敗後,北方曹魏政權一連6、7年正眼都不帶瞧蜀漢的,因為蜀漢的精華已經三去其二,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了。所以,曹丕時代,始終都沒有把蜀漢當成一個對手,把所有的兵力都財富都用在對付東吳身上,這才有了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的出其不意。

劉備年老了,即使他也跟曹操一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是他沒有了曹操的本錢。想他一輩子征戰,足跡踏遍了中國,臨到老了,輸的一乾二淨。

劉備是傷心死的。

所以,要說曹操為什麼大敗之後還能活蹦亂跳的,那是因為他“家有餘糧,心中不慌”。


而知而行


劉備、袁紹和曹操三人的大敗其實是不同的。


首先,來看袁紹的大敗。


袁紹出道早,發跡也早,手下良將謀臣眾多,兵力也充是,他雄霸中原多時,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一方霸主。但袁紹因為為人猶柔寡斷,猜忌多疑,又不能用好手下的謀臣,致使眾叛親離,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楞頭青"曹操。以當時的實力和勢力,曹操無法相比,但驕傲自大的袁紹卻不可思議的敗北。兵敗後,好大喜功,又死愛面子的袁紹哪裡能承受這樣的打擊,一病不起,最終葬送了他打下的江山。



其次,來看劉備的敗北。


劉備為了報結拜兄弟之仇而舉蜀國之兵力伐吳,因為報仇心切,又缺乏諸葛亮等超級謀士輔佐,再加上對手是二十多歲毛頭小子陸遜,劉備大意輕敵,最終在夷陵之戰中敗北,蜀國折損數十萬人,蜀軍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劉備逃至白帝城時,羞愧難當,特別是敗給小生後輩之手,更令他無地自容,悲憤交加之下,他一病不起,最終託孤於諸葛亮之後,撒手人寰。

最後,來看曹操的敗北。


赤壁之戰前,曹操挾官渡之戰大勝淫威,號稱百萬雄獅,南下攻打劉備和孫權。孫劉聯軍後。周瑜採用火攻計打敗了曹操。曹操的大敗,除了輕敵,還有三個原因:一是他的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善水戰。二是他到赤壁所率的實際兵力不到二十萬,孫劉聯軍,兵力並不在其下,毫無人數優勢。二是他的超級謀士郭嘉一年前痛逝,讓他失去了主心骨。而曹操兵敗後,雖然損兵折將難免,但是沒有傷到根基,地盤也基本上沒丟什麼,各地軍營也在。內部穩定,多年來積累的優勢依然在,捲土重來不在話下。

也正因為這樣,曹操赤壁兵敗儘管也感到羞愧,但因為沒動搖到他的根基而釋然,沒並擊倒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袁紹、曹操、劉備三人都是那個年代的大腕兒,都夢想者一統天下,也都擁有角逐天下的實力,但都未能如願,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次大戰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同時改變了東漢末年天下的割據,對歷史的走向影響深遠,其中袁紹和劉備二人都是因戰爭的慘敗而鬱鬱而終的,唯有曹操戰到了最後。

一、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

袁紹在收拾了公孫瓚之後,實力大增,此時的袁紹已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兵精糧足,手下戰將如雲。曹操在袁紹收拾公孫瓚的時候,也把呂布這個三姓家奴給收拾了,並且收了呂布的絕色佳人貂蟬。此時在中國的北方,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終於正面交鋒了,誰贏了,誰就能拿到首先統一北方的入場券,官渡之戰由此爆發,雙方各自都投入了全部家當。曹操因許攸的幫助夜襲了袁紹的糧草大營,導致袁紹大敗,此戰之後袁紹元氣大傷,對曹操的戰爭,由進攻變成了防守,袁紹悲憤交加,因為他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資格了,再加上歲數大了,不久便一命嗚呼。


二、赤壁之戰☞曹操與劉備和孫權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開始著手南下,實施一統天下的步伐,盤踞荊州的劉琮不戰而降,這讓曹操一下子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一統天下的艱難,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中慘敗收場,被孫劉聯軍打的一敗塗地,此戰之後曹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天下由此開啟了三足鼎立之勢。雖然赤壁之戰曹操敗了,但對曹操的整體實力而言,並沒有多大的損傷,曹操依然是當時最大的割據諸侯,並且手中依然握有漢室的皇帝劉協,所以曹操並未因此戰而像袁紹一樣,鬱鬱寡歡,導致氣血不暢而亡。


三、夷陵之戰☞劉備與孫權

劉備堅持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用劉備自己的話說,是為了給慘死的關羽和張飛報仇,因為劉備的這兩位結義兄弟,都是因東吳而死的,所以劉備在當了皇帝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幹掉東吳。夷陵之戰劉備可謂是傾舉國之力,誓必要一戰滅掉東吳,但是東吳的氣數未盡,青年才俊陸遜的及時出現,徹底扭轉了戰爭的局面,把征戰一生的劉備,打的一敗塗地,蜀漢的家底幾乎敗光,這讓已貴為皇帝的劉備氣的發抖,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被一個無名之輩給打敗,而且還敗的那麼慘,對於已經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打擊太大了,因為此後他再也無力發動滅國之戰了,劉備無法越過這個坎,所以夷陵之戰不久也撒手人寰了。


總而言之,天意如此,人力是無法改變的。


文史坊


首先從戰爭結果上來看:

袁紹在官渡之戰戰敗,11萬嫡系兵馬幾乎全軍覆沒,袁紹雖然實力還在,但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可以說官渡之戰的失敗改變了袁紹與曹操的攻防走勢。

劉備夷陵之戰同樣損失慘重,蜀漢兵團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下屬的領導層在戰鬥中大部陣亡,在戰爭爆發前劉備本來只剩下半個益州(南中地區沒有平定),夷陵之戰又賠掉了自己的主力軍隊,北伐復興漢室幾乎只能成為了口號。



赤壁之戰曹操同樣慘敗,但原有的地盤沒有受到損失,甚至仍然佔據荊州一部分,北方仍然在曹操的掌控之下,而在軍事消耗方面,曹操20多萬大軍損失多半,但大部分是原來荊州投降的降軍,曹操本身的實力並未受太大損失,甚至其麾下的將官文官團隊幾乎全部突圍而出,而對曹操威脅最大的劉備和孫權,由於周邊的還有其他勢力尚未平定,即便在赤壁之戰結束的多年後,也不敢輕易大規模對曹操用兵。

所以三人雖然都經歷過慘敗,但相比之下曹操的損失範圍最小,並且在失敗後也仍然佔據著主動權。



還要說明的一點,袁紹和劉備雖然都經歷了慘敗,並非都是因失敗而氣惱去世,袁紹退回北方後,還積極的參加了平定內部叛亂的戰鬥,並且仍然佔據著四州,迫使曹操不敢輕舉妄動,兩年後才因病去世,並非因為戰敗去世。

而劉備則賠的最慘,雖然還有益州這個地盤,但由於在一系列的失敗中損耗了太多的力量,劉備已經徹底喪失了復興漢室的可能,他是這三個人中唯一一個因為戰敗而氣惱去世的領導。


遼寧資深球迷


事實上這就是曹操令人值得敬佩的地方,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被捧到了一定高度,然後突然從高空掉下來,這種感覺是特別難受的。很多人都可能因為這個東西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你比如說袁紹一開始就是天之驕子,袁家四世三公,可以說,把持著整個大漢王朝的官吏制度,袁紹自然也是天之驕子,從剛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就成為了大將軍何進的重要幫手,然後割據一方,最後雄踞北方拿冀並青幽四州,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一路走的順風順水,結果在官渡之戰自己輸得一塌糊塗,本來穩贏的一場局被自己搞成了這樣子,袁紹一下子從巔峰掉到了谷底。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人一種什麼的感受,那種就是比死了還要一般的難受,你們能夠感受得到嗎?

至於說劉備,劉備前半身就好像一個受氣皮球一樣,無論多少次跌倒就趕緊爬起來,反正加點兒也就那麼一點兒,打完了再重新聚攏一下,再接著打,再聚攏,再打,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打了半天啊,最後好不容易拿了荊州拿了益州,拿了漢中一塊兒家大業大的地盤兒弄出來了,關羽死了,當時劉備是氣火攻心啊,我最好的兄弟,我最相信的一個將領被東吳方面幹掉了,你們什麼話都不說,直接還在那叫我寬恕!寬恕她那是老天爺的事情,我的任務是送他們見老天爺!

這個時候,劉備經過多年努力,終於在漢中跟曹操打了個平手,當然劉備不覺得這是個平手,劉備覺得是自己勝利了,所以目空一切,當初葛亮和趙雲出來勸他不要進軍東吳的時候,劉備聽也沒聽,就是認為自己能夠打勝仗,所以派兵直接出去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給燒的,幾十年的努力呀,全部付之一炬,從漢中王一路跌到了敗軍之將,這樣一個地位,最後在病床上面看到諸葛亮心裡是一種什麼的感受,他的體驗就如同當初並敗於官渡的那個袁紹。從巔峰掉到了谷底!不可避免地哀默心大於死,最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是曹操不同,曹操這個人是一個典型的樂天派,張繡把他的兒子把他的愛將全給殺了,他還樂呵呵的接受別人過來投降,曹操的心理接受能力明顯要比劉備還有袁紹要強,當初曹操跟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肯定也是考慮到劉被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創業時期的劉備那種精神確實值得讓人敬佩無論倒下去多少次都能爬的起來曹操感覺這個不錯但是後來劉備明顯丟了這個東西但曹操的赤壁之戰並沒有丟這東西。

輸了就輸了嘛,反正我家底還在,大不了再奮鬥個十年打回來不就行了嗎?

事實上,曹操這一生都沒有放棄,對於南方統一的一種願望,他不斷的率軍南下去打孫權,打劉備就是為了統一天下,這顆心從來就沒有死過。曹操也就從來都沒有死!說什麼生病會影響他做佔頭風病一直在困擾曹操,但是曹操從來都沒有像頭風屈服過,借用一句歌詞來說就是,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