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活1972年,美國訪華學者沿途所見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新中國終於重返聯合國。標誌著新中國走上國際舞臺,真正以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面貌出現。

從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三年開始,隨著國門漸開,外事活動接踵而至;外事接待從沉寂中逐步活躍起來。本組圖片就是應邀來華訪問的美國學者雷金納德·墨菲,在中國各地參觀訪問時拍攝。

70年代人們的衣著非常的單一化,舉國上下是個沒有色彩的世界;也就是“藍、綠、灰”三種基本顏色。那時有藍色海洋一說;還有就是祖國山河軍裝綠,是當時最為流行的時尚,也是當時年輕人最為熱捧的服裝。

70年代城裡和農村的百姓主要住平房,自己家要打煤坯燒爐子,每當這時都是全家老少齊上陣,幹得是熱火朝天。你走在路上時,會看到一排排煤坯。那時誰家要是住上樓房,用上暖氣和自來水,那他們家可真是相當自豪了。

中國最早的幼兒園思想出現在維新運動領導人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後來清政府頒佈了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中國第一個系統學制。學制規定了對2~6歲兒童進行教育的蒙養院,最早出現的是武昌模範小學蒙養院。

幼兒園以遊戲為主要活動,逐步進行有組織的作業,如語言、手工、音樂等,注重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各國對幼兒園定義中非常明確遊戲是幼兒園裡幼兒教育與生活的最主要內容。

那時購買包子、油條等副食品須用糧票,只有“公家人”才有糧票,糧票本是他們的口糧。農村人的糧票是從非正常渠道轉來的,只有拿到糧票才能進城裡的飯店吃飯。否則,你即使進了城,也只能餓肚子,除非捎著乾糧。

那時候的衣服都是手工做出來的,不管棉衣、單衣,還是被褥,都是家庭主婦們一針針地做出來的,辛苦可想而知了。當時的縫紉機被列為“四大件”之一,是非常缺少的,誰家裡有臺縫紉機,那是非常幸福的。

許多人家都是大孩子的衣服穿小了,再由小的接著穿。真是應了那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就是當時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中國生活,1972年。攝影:雷金納德·墨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