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蘊空山

漫話蘊空山

作者 :吉林林

蘊空山位於華州區大明鎮和高塘鎮交界處的裡峪口。從高塘鎮街道往東南方向行進約5公里,就可以到達山底。蘊空山上有“蘊空禪院”。 相傳,蘊空禪院,是東漢時所建。拾級而上,一條蜿蜒的小路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有名的“十八盤”。站在高處看山下游客如織,你彷彿被這鬱鬱蔥蔥的綠色所包裹,又似在綠色的海洋裡信步徜徉。

漫話蘊空山

蘊空禪院久負盛名,其重要的看點有緣於“懸棺”,它既使禪院的宗教活動可上溯久遠,又使禪院具備了獨特而又濃厚的神秘色彩,沿途美麗的景色更是令人流連往返。

蘊空禪院因普乾法師而名揚遐邇。每年三月十七日,為蘊空禪院的廟會,周邊的善男信女齊聚於此,漫山遍野的遊人摩肩接踵(zhong),廟堂門庭若市,熱鬧非凡。

漫話蘊空山

一、蘊空山軼事

有史料顯示,明朝末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在推翻明王朝的征戰途中,將自己指揮千軍萬馬的寶刀,寄放在華州露澤院的關帝廟內。後來,經過艱苦卓絕的征戰,終於在1644年3月19日,打進北京城,使35歲的崇禎皇帝萬念俱滅,他忙命人將皇子朱慈烺(lang)、朱慈炯(jiong)、朱慈炤(zhao)連夜送出宮門。然後,手持寶劍逼皇后自盡,還刺殺了自己的大兒子,砍斷了大女兒長平公主的左臂,再殺了小女兒昭仁公主。之後,最終於無顏見祖宗於地下的絕望中,逃出故宮後門,最後,在北京煤山一棵歪脖槐樹上自縊身亡。

漫話蘊空山

但誰都沒有想到,崇禎皇帝的三個皇子卻成了“大順國”的漏網之魚。其中,16歲的皇子朱慈烺輾轉來到華州,從此,開始了反清復明的漫漫征程。朱慈烺也沒想到40多天之後,大順王朝就被大清王朝取而代之。此刻,朱慈烺的國仇家恨又多了一道使命——反清復明。

朱慈烺在華州反清復明的大業,經過30多年的努力,儘管殫精竭慮,但無力迴天。於是,他看破紅塵,削髮為僧。但是,鬱悶、超脫、悲憤、無奈的情愫時時都在他的腦海縈(ying)繞,壯志未酬的朱慈烺於木魚聲和夜晚的青燈中無法解脫。他圓寂前叮囑弟子,將自己的靈柩懸空葬之。

從此,黃河流域空前絕後地出現了一具“懸棺”。 懸棺,於2600多年前,就出現在我國長江三峽等地的山崖和洞穴之中,朱慈烺把自己的靈柩有別於這種懸棺形式,而用鐵鏈懸離地面,體現了一個非常時期的皇太子的無奈、骨氣、信念和智慧。

二、四皇子來華州的四種傳說

四皇子在華州57年當中,是因哪件事才決定讓他放棄和清廷對抗,遁入空門的呢?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做出 “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的決定呢?甚至說,這個四皇子是崇禎皇帝的真皇子嗎?

有史料記載,四皇子叫朱慈烺,1644年,從北京紫禁城逃出後,輾轉來到陝西華州。而民間稱四皇子為朱恆。還有人說叫朱振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所謂名字,不過是人的代號而已。至於四皇子真正的名字,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並不重要。因為在改朝換代的風雨飄搖之中,災難使得四皇子隱姓埋名那是必然的。不管他叫什麼,重要的是四皇子真正來到華州,並在此組織反清復明。

漫話蘊空山

大明江山消亡後,李自成君臨天下。努爾哈赤又在關外摩拳擦掌,在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多事之秋裡,泱泱的九州大地,哪裡藏不下幾千人馬呢?四皇子在這種情況下逃亡,為什麼要選擇距京城遙遠的陝西華州,而不到其它地方去安身呢?

說法一:因為李自成進了京城,陝西兵力空虛,從戰略意義上考慮,有利於隱蔽下來。

說法二:據說,四皇子的先姑——朱元璋的姐姐早年在華州削髮為尼,四皇子在萬般迷茫之中,抱著一線希望,來到華州,欲投奔著他的先姑落腳的。

說法三:陝西地理位置重要,秦國雄踞關中,橫掃六國,統一天下;漢劉邦佔關中而得天下;李自成陝西起兵,推翻了大明王朝。

說法四:清兵入關,阻止了四皇子北逃的去路。

以上四種說法,都是民間代代流傳下來的。試想,一位逃亡的皇子,能如此的眾說紛紜,可見四皇子在當時老百姓心目中的影響和威望。這些說法,於紛亂中卻肯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四皇子經過千辛萬苦後,在陝西華州安居,這是不爭的事實。

對此,明史也有記載,公元1674年,清廷屢戰屢敗,不得不與明太子朱慈烺議和。朱慈烺於當年農曆三月十七日,上“雲寂寺”削髮為僧,法號普乾法師。1701年農曆二月十七日,普乾法師圓寂後,弟子終遵師囑,用鐵索懸掛靈柩於空中。

三、“大明寺”與“崇寧鎮”的來歷

相傳,四皇子朱慈烺,是崇禎皇帝立的太子。在皇子排行中為二。京城陷落後,他與三皇子朱慈炯、四皇子朱慈炤在父皇安排下已經逃出宮外。之後,他又在四個大臣等人的幫助下,輾轉潛至華州。又不知什麼原因何故?華州百姓一直稱他為四皇子。四皇子最早居住在今聖山,因為距華州城和官府要道太近,後又遷至山口附近的大明寺住了下來。至於他的先姑是否早年在大明寺削髮為尼?現在已無法考證。

漫話蘊空山

大明寺在四皇子入住以前,由於天下太平,人們叫太平寺,四皇子又從此離開後,人們為了表示對明朝和太子的忠心,才改名叫大明寺。

據說,四皇子在大明寺穩定下來之後,就開始實施反清復明的計劃,為了便於喚起百姓對大明江山的懷戀和擁戴。朱慈烺相繼在周遭建起興國寺、護國寺、蘭若寺等廟宇。隨著事業的進一步壯大,他又將住地與周圍的村莊隨即命名為大明、崇寧、崇安。再從此派生出了朱張、南王、忠王等村名。

當地許多老人說,原來聖山、興國、護國、若蘭等廟宇牆壁上的壁畫,都是暗示反清復明的畫圖。這些說法,以及太平寺周圍村莊的命名,既表明了四皇子的隨從大臣、部下對他的忠誠,也暗喻了對崇禎皇帝亡靈的安撫,並抒發了他們反清復明的壯志。

從哪以後,廟宇文化對周圍百姓的教化在逐步加強,百姓對四皇子的擁戴也在急劇升溫。隨著時間的推移,四皇子必須按計劃實施反清復明的第二個實質性步驟。興建寺廟不論怎麼說,都是喚起百姓的初期行為,要恢復大明社稷,只有招兵買馬才能在軍隊的吶喊廝殺聲中取得成功。四皇子更熟知大明王朝的興衰史,一定要將雄心昇華為嚴格的軍事操練。一個真理:沒有兵權,一切都將是空談。

隨後,四皇子在清明山下,建了一個截至目前,人們還在叫的十里馬場,開始訓練軍隊。當地的老人說,這個馬場地域遼闊,屬於高原上的窪地,是一個天然的練兵場。

漫話蘊空山

當四皇子豎起反清復明的招兵大旗之後,周圍百姓由於對當時清廷統治漢人的傳統偏見,對四皇子的招兵買馬一呼百應,軍隊幾乎到了全民皆兵的陣勢。不久,四皇子反清復明的奏摺傳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上,康熙即派大將率兵前往征剿。可是,萬萬沒有料到,卻被四皇子全民皆兵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一連幾次,清兵均是落荒而逃。從此,當地便有了形容四皇子軍隊打敗清兵的順口溜:陝西冷娃,鍘刃上安鍁把。鐵叉耙子用處大,打開了摸住啥就是啥,看你清兵怕不怕?

四、四皇子理智放棄反清復明的信念

清兵幾次大規模的征剿雖然失敗了,但是,對一個正在日益強大的王朝來說,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是繼續征剿?還是用別的方式解決?康熙皇帝開始了深層次的思考。

經過理智的思考,為了不再擴大雙方的傷亡,以及擴大漢人與朝廷的矛盾,決定用議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遂派官員前往協商,只要四皇子不稱帝,就把大明這塊地方賜給他。

隨著大清王朝的逐漸興盛,反清復明的夢想,在四皇子的心裡越來越淡。但是,他又非常的不甘心。30年前,他被父皇送出京城,就是為了恢復大明江山。如果放棄,他何以面對列祖列宗?如果不放棄,臣民肯定要做無謂的犧牲!最後,四皇子痛苦而又理智地做出了無奈的決定:“接受議和,但我是明朝的太子,便有了 “生不做清官,死不沾清土。”的誓言和傳說。

明史記載,1674年農曆三月十七日,朱慈烺上大明寺西南約3公里處鳳凰山雲寂寺削髮為僧。法號為普乾法師。鳳凰山又被他改為蘊空山,雲寂寺被改為蘊空禪院。從此,朱慈烺住過的大明寺盛況空前。並在大明、高塘、金惠、崇寧塬上,流傳這樣一首歌謠:天也奇,地也奇,大清地盤豎起大明旗。說也怪,唱也怪,得了大明宮,屍棺懸空中。

我們不難想象,這個歌謠就是康熙皇帝和朱慈烺談判之後,最明智的選擇。這首歌謠也足以表明康熙皇帝恩准大明宮存在的事實。可是,“大清地盤豎起大明旗”的景象,在一個征戰統治的封建皇權時代,誰能允許一個想推翻自己王朝的人存在呢?更何況對手是前朝的太子?以此我們可以一斑窺豹,康熙皇帝的胸懷與四皇子特殊情況下的理智選擇。這難道不是我國早期的一國兩制嗎?

五、蘊空山“蘊空”二字出自何處?

蘊空禪院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蘊空山也曾叫鳳凰山。相傳,雲禪大師駕雲仙遊,選擇寶地於鳳凰山,遂建造了雲寂寺,開始在此設堂授經。1674年,四皇子和清廷議和後,到此出家。

1701年,康熙四十年正月十五日過後,四皇子自覺力不從心,喚來眾弟子,盤膝圍坐曰:“吾乃天數已滿,力不從心。寢宮建成,棺材懸空。復明大業未能如願。‘蘊空’二字含蓄,顯而不露,秘而不宣,從今往後‘蘊空’二字取代‘鳳凰’二字,以了心願。

漫話蘊空山

華州志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北宋時,名雲寂寺,以後因此處有蘊空和尚墓葬,改名蘊空寺。雲寂寺,從雲禪大師建寺開始就是一個佛教道場。從現在禪院內現存的寶塔碑文顯示,該院創建最晚也是1008年以前。有了寺院後,隨之便有了廟會。所以,廟會至今也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自從四皇子到該寺出家修行,又將“鳳凰山”改為“蘊空山”、“雲寂寺”改成“蘊空禪院”。

漫話蘊空山

照片網絡

普乾法師圓寂後,蘊空禪院農曆三月十七日這天的廟會更具特色和神秘。廟會那天,周邊的莊稼人不失時機搭起帳篷吆喝叫賣,五顏六色的商品琳琅滿目,遊客從四面八方湧來,熱鬧非凡。給平靜的裡峪注入了活力。數以千計的信徒、遊客遠道而來,祭拜求籤。院內擊磬(qìng)誦經,香菸繚繞,盛況空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