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統一搬遷和住房,還能領幾萬補助,爲什麼還有村民不願搬呢?

你是今生最美的牽掛


鄉村統一搬遷和住房,還能領幾萬補助,為什麼還有村民不願搬呢?



按道理來說,這麼好的好事村民應該是很情願的搬遷,並很高興的支持搬遷工作,畢竟從破舊的瓦房搬到了,漂亮的高樓大廈裡面去居住,似乎還有幾萬元的補助,但有的村民為什麼不願搬遷呢?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對於鄉村統一搬遷補助金額特別低,只是對地上部分進行了少量的補助,幾萬塊錢還不夠一個房子的裝修錢,不像城裡人給一套房子再給幾十萬塊錢。所以那一點補寥寥無幾的補助,還不夠買一套房子錢,全部給了經銷商,還要自己再貼一部分錢,好多家庭經濟不富裕的村民是拿不起這一部分錢的。

二、生活起居不方便,農村村民習慣了都,一戶一宅一小院的散居生活,一旦搬遷到樓房裡,一些生產工具沒有地方可放,有些多餘的糧食也沒有地方可儲存,就連幾隻小雞都下蛋吃也沒地方養,總之一切都是很不方便的。

三、生活在村裡多少年,有戀根情結,不願向外搬出,一些村莊都被合併以後,搬到另一個地方,離村的耕地比較遠,種地更顯得不方便。

四、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些村民的性格比較孤僻,不願支持村集體的搬遷工作,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怎麼做工作他們也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造成了搬遷工作的被動性。



總之,儘管整村搬遷是一個好事,為了美化家園,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和提高幸福指數。但被人百姓百脾氣,各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這也就使得搬遷工作增加了難度。


宗元


作為親身經歷過的人,我來說一下,主要有幾點:

1.搬遷費用和補助,抵不過安置房的總費用

雖然國家會安排安置房,但是如果你本身被搬遷的房子不足以對換安置房的平方數,是要補回差價的;比如你原來的房子是150平方,然後你安置的戶型是80方和100方,那問題就來了,你怎麼選的兩套都是大於150方的,那多出的部分就要按差補補回。

2.搬遷入住的房子,空間沒有以前大,樓與樓之間噪音多

身在農村的人都是自建房,以前的房子想建多大就多大,一個主人房都可以頂得上安置房整戶面積;感覺就好像一家幾口被趕進去了籠子一樣,活動空間少了非常多,以前鄰里都是隨便進出,經常串門;現在進了安置房,門口都是長時間關的,生怕陌生人;而且樓層比較低,上下樓隔音比較差,經常聽到樓上的小孩磕磕碰碰的聲音,很吵。

3.農村的居住條件好,空氣好。

農村的天然優勢就是地多人少空氣好,這點是搬進安置房,商品房後沒法享受得到。老的一輩更加看重的就是這些買不到的條件,因為他們生活在鄉村幾十年了,一時半刻真的非常不習慣。


南沙十一阿哥


搬遷這種事情現在越來越多,隨著城鎮化發展,搬遷一次兩次都很正常。但是農村搬遷非常困難,即使給了很好的補償,農村人也不願意搬進樓房。原因如下:

一是,中國是傳統農耕社會,農村人鄉土觀念很重,故土難離,加上幾千年的習俗。一下子搬進樓房,農村生產很不利。農具怎麼放,牲口往哪牽,糧食咋辦?這是農村人不願住樓房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住樓房需要費用,用水用電,物業費等等,本來農村最適合一家一院的生活,花銷不大,住樓房買房花錢,住房也需要花錢,這是農村人不願住樓房的又一因素。

三是一旦搬遷了,農村人那種幾百年相互依存的鄰里關係就斷了,農村一直是比鄰而居,過著互相關照的田園生活,家與家是一牆之隔,有啥事都能幫助,住進樓房後交流少了,城市人不知道對門姓什麼,不認識樓上樓下的人多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樓房讓農村人不待見。

四是一旦搬走了,祖輩的墳地也是割捨不斷的,活人可以走,故去的先輩怎麼辦?農村人看重祖墳,是生活的一部分。逢年過節都要祭祀。活人走了,死人誰來照管。


兵天兵地


其實不是農民不願意,專家教授們在辦公室發明的東西行不行。在當今農村農民養老問題沒解決,你搞這些有啥用。叫農民住樓房60歲後拿100多元養老金。再交水、電、氣費夠不夠。叫農民吃西北風或等死,地也種不了,請問專家們你想過嗎?


手機用戶80730052246


如果上輩是農村人,你在農村生活過,或者你真的瞭解農村人,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農村搬進高樓,就憑那幾萬塊錢,能堅持多久?必定對自已那一畝三分地還有感情,必定經後還得依靠,獨家獨院種田人收糧搶播是需要一定寬的場地,一家人幾十或上百個平米根本不適合農民居住,而且離自家的耕也遠,不方便,自家幾百平方米的房,去換取一個百來平方米的房也不發算,也不可能養,雞,養鴨,種小菜,什麼還得花錢買,關健自已也沒那個經濟實力,同時給自巳留個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