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真的很高嗎?

Dominattions


關於溥儀其實有很多的小故事, 人們對溥儀發生過的一些奇聞趣事也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可是中國的末代皇帝,他和中國歷史上其他皇帝的經歷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在溥儀身上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

王國維民國時期著名的國學大師,此人算得上文物界的專家泰斗,同時他也是溥儀的老師,此人酷愛文物,因為戰亂,有許多珍貴的文物都流入民間,他也很喜歡去淘一些寶貝,用行話來說就是撿漏。久而久之他家中的寶貝越來越多,有一日他便專門邀請溥儀來家裡做客,因為他淘了不少宮中的文物,想讓溥儀看看。

溥儀看到這些文物之後告訴王國維,這些東西全部都是假的。王國維並不相信,因為他也算是一個行家,一般不會走眼,後來他叫來了不少文物界的專家,眾人得出的結論就是這些東西還真全是假的。王國維問溥儀你怎麼一眼就認出是假的?溥儀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只不過一眼看過去,你那些寶貝和我以前在宮中看到的不一樣。

這個回答非常的霸氣,那麼是否能說明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很高呢?這還真不一定,他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文物鑑定,他能認出文物的真假,這是因為他從小就接觸這些東西,突然給他看個不一樣的,他立馬能看出來,如果給他一個以前宮中沒有的文物,他一定是看不出來的。

話說回來,溥儀見過的文物的確是數不勝數,也可以說溥儀用的東西全是文物,在這種耳融目染的情況下,當然是有一定的鑑定能力,但絕不能說是鑑定能力特別高,因為他十九歲便被趕出皇宮,年齡尚小,對很多文物不會有很深的記憶。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文物的鑑定,是一門基於經驗的技術,溥儀沒有專門學習過,所以很難評價其水準。當然,由於其生活經歷特殊,所以肯定是比普通人要高。很多人都認為溥儀賞玩文物很多,所以自然鑑定能力就非常高。

真的是這樣嗎?從民國時期的那樁“故宮盜寶案”中,就可以瞭解一下帝王的文物鑑定力。

清代皇帝的文物鑑定水平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故宮博物院在為自己接受的一些物品發愁,這些物品算不上文物,但是佔用庫房空間。1930年,故宮博物院理事會通過了“處分本院所存無關文化歷史之物品方案”,開始出售這些物品。

民國時期的故宮博物院牌匾


這時候,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的政敵,就準備利用這個理由攻擊他。特別是是國民黨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張繼以及夫人崔振華,控告易培基以假易真,偷換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出來銷售。

易培基

於是國民政府南京法院就請了專家來鑑定當時故宮收藏的真偽,鑑定出所謂62箱贗品;特別是發現乾隆、嘉慶的“石渠寶笈”所列書畫收藏中,也出現了贗品。繼易培基之後成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當時寫了一篇名為《關於鑑別書畫的問題》的文章,文中列舉了不少帝王買入或臣子進獻的書畫、碑帖品質低劣的例子。然而,南京法院仍以“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贗品,有則必為易培基盜換無疑”的觀點,所以當時故宮收藏的贗品,都應是易培基所換。

馬衡


但是隨著學術研究的進展,大家認識到即使是故宮博物院也不可能完全做到所藏皆真,而且解放後從這62箱文物中清點出真品2876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01件。

“石渠寶笈”

這個故事說明,皇帝的鑑賞水平雖然比較高明,但是失準打眼的時候,也並不少。

溥儀鑑定強項推測

既然文物鑑定和經驗是有關係的,那麼可以通過溥儀的生活軌跡來推測他的強項:

1.清宮陳設的物品,由於溥儀有切身的經歷,鑑定起來應該沒有問題。

2.溥儀親屬、大臣、朋友相關的資料和照片,由於溥儀有切身的經歷,鑑定起來也應該沒有問題。

3.清宮舊藏藝術品,溥儀雖然把玩鑑賞甚至偷運出宮,但是受當時社會條件限制,以及自身學習經歷限制,雖然比一般人搞出一些,但是到不了大專家的水準。

4.其他門類的文物由於溥儀沒有經歷,可能不通。


螺旋真理


我覺得溥儀的文物鑑賞水平比一般人肯定會高點,但絕沒有達到被傳說那樣隨便一看隨手一拿就知道真假的地步!這個有點神話了,不大實際和靠譜!

首先,王國維真的收藏那麼多寶貝還能讓皇帝陛下登門來品鑑麼?我覺得王國維並沒有那麼富有,他當時的地位也沒那麼高到能請動萬歲爺親臨鑑寶!

其次,溥儀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確見過無數珍寶,這些珍寶也的確是他們家的…但家國動盪,生死存亡!溥儀哪有心思花時間和精力來鑽研和理睬這些東西呢?再說文物鑑定也是非常專業細緻的事情,僅僅靠感覺是不大可能鑑別!

最後,溥儀的鑑賞水平高的故事似乎主要是這一個,其他地方很少出現,說你這個故事本身就不大可能真實發生!可信度應該會很小!

當然,溥儀是九五之尊,是真正的最頂尖的貴族,他要是系統的學習,我相信絕對是他能成為最頂尖的鑑賞家,但實際上他並不是用心處!


盛唐豪歌李藝泓


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應該是很高的,這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據傳,國學大師王國維邀請已經退位的溥儀去家裡做客,給溥儀展示了幾件自己珍藏的古董文物。沒想到溥儀脫口而出:這裡面有幾件是假的。

王國維不信啊,想自己堂堂一個大師,這些古董自然是精挑細選的,怎麼可能有假。於是帶著那幾件古董去找大師鑑定,結果發現真是假的。王國維就問溥儀是怎麼發現贗品的,溥儀說:和我家裡的不太一樣。


想想也是,溥儀從小在紫禁城長大,皇家珍藏,何其多。天天看到,摸到的東西,溥儀可能覺得習以為常,很普通。但是隨便拿出一件,都可能是稀世珍寶。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溥儀的文物鑑定水平,可想而知。


胡史亂翔


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自小生長在皇室,從小受到眾多名師的教導,固其國學文化素養非常高,但是寫作能力一般。除此之外,其文物鑑別能力亦非常高。

伯父.光緒生父.愛新覺羅·載灃

其鑑定能力強的原因:

一,是由所在生長環境所決定的

這是主要原因。溥儀的皇帝生涯,使他能接觸很多的奇珍異寶,古玩字畫。每天耳濡目染,所見的都是精品,見得多了,摸得多了,自然鑑定能力就高。就像學英語,英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常困難,可是如果一箇中國小孩自幼在英語國家中長大,那麼他的英語水平再差都有七成。

前妻.郭布羅·婉容

二,是由其自身因素決定

溥儀是一個學校能力很強的人,在莊士頓當他老師之前,他是很少接觸英語,數學等方面知識的。通過學習,晚年溥儀能將四書五經直接翻譯成英語。通過這一點,也間接說明了溥儀的記憶力不差,所以可以證明他以前接觸過的古董及古董知識還能記得,以後自然能分清真假。

三,是由從小所受教育而決定

長在皇家,教育自然是重中之重,而身為皇帝,教育則更加重要。能當皇帝老師的人,都是人中龍鳳,出類拔萃之人。要麼是國學大師,要麼就是進士、狀元,要麼就是在某一領域有地位的人,你想這些人教的東西還會差嗎?再加上,溥儀也不是一個愚笨之人,國學學好了,間接的其鑑定文物真假的水平也就增強了。


悟空望月


聽過一個傳聞,就是當年一群專家,認為某一幅畫,絕對是真品,只有個別幾個說不是,然後僵持不下,後來有人去溥儀,溥儀只去看了一眼,就說是假的,眾人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當年在宮裡臨摹的時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而這個畫沒有,肯定是假的,其實就算沒有內地麼應該她也會知道。



第一,耳濡目染。

皇宮是他家,家裡擺設都是極品,字畫古董如果是贗品,也是極少數,基本上睜開眼看見的古董都是真的,就跟咱們家自己的東西一樣,把你家東西放到同樣一堆東西里,就算一眼看不出來,稍微觀察一下就知道是不是你家的了。

第二,藝術修養。

清朝皇子比我們上學慘多了,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得起來學習,一年也沒有暑假,寒假,就正兒八經的假期只有一天,除了有重大活動,你必須要每天學習,所以清朝皇帝,真沒有昏庸的,大多是比較平庸而已,可以做個守成君主,所以溥儀的鑑賞能力比半路出家的專家要強。



就像作贗品的,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是真品,哪個是山寨高仿,從小浸淫在裡頭,想不懂都難,至少比一般的專家高明多了。


上山吧廚神


關於宣統帝的學問,或者是怹老人家鑑定文物的水平有多高這種問題其實問得有點削足適履。因為精英階層,包括皇室的子弟基本都是接受的博雅教育,也就是“君子不器”。而在這些大人物眼中無論你是城鄉結合部的學徒工還是哈佛商學院MBA,也都是一樣的看待。所以無論是什麼學歷,用來套到真正的貴族身上都是無意義而且寒酸的。


清華大學中的王國維紀念碑

網上有個王國維請宣統帝鑑寶的段子,說的是有一日,王國維請宣統帝巡幸私宅,君臣兩人會餐結束後,王國維拿出自己的收藏,請天子鑑賞,結果宣統帝一看便皺了眉,委婉地和王國維說,你這些收藏,感覺不太對勁,和皇宮中的有些不一樣。不一樣,其實就是贗品的意思。 王國維有些驚訝,便帶著這些收藏去找懂行的人鑑定,果真是假的。王國維不理解,便去問請教天子,宣統帝笑著說,他只是覺得和家裡的東西不一樣。

宣統帝宸翰

這個段子流傳甚廣,但卻是漏洞百出。因為自宣統癸亥春,王國維被任命為南書房行走後,君臣之間的往來並不密切。除了次年正月有過幾次唱和之外再無其他的來往。而且清宮規矩,天子向來沒有臨幸臣民私宅的成例,宣統朝也不例外,像之前胡適的名聲傳入宮中之後,也是由宣統帝打電話親自請胡適入宮說話,而不是到胡適家中。

再說宣統帝的學問水平。宣統帝甲子播越時候只有18歲剛剛成年,經史學問在當時只能算是不錯而已。何況宣統帝尤其愛好的是醫學、攝影、網球、西方文化,並沒有學過博古鑑賞。 其實即使真的是宣統帝曾經臨幸王宅,而終其一生都只是寒儒的王國維也會有什麼七珍萬寶拿出來給天子御覽鑑賞。

網球場上的宣統帝。一般來說,愛打球的皇帝,運氣都不會錯。但這話放在宣統帝身上絕不合適。

而以為見的東西多,鑑賞水平就能高的誤解也誤導了不少人。因為文物鑑定的關鍵是在於學識,經眼的再多,學識不足依然會打眼。比如宋徽宗和清乾隆帝盡收天下之寶,但仍舊難免多次看走眼。何況見識學問比這二位差得遠的宣統帝。 最後一點要說的是,即使在宮廷中,除了陳列一些為數不多的文物會供天子日常把玩鑑賞,其餘的也都是深藏於內府之中,除非天子用的到,平日裡也都是安靜的躺在倉庫之中。

宣統帝陵

清憲宗襄帝


陳大舍


溥儀應該沒有專門學習過文物的鑑定技術,但他整日看的都是真文物,猛地給他看一個假文物,他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溥儀曾在1922年將六大箱共計1200餘件精品書畫拿到宮外保存。1924年,他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為了維持他的奢華生活,他便時常從這批書畫中拿出一些賣掉。比如:唐朝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北宋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北宋郭熙的《樹色平遠圖》、北宋米芾的《吳江舟中詩》、南宋江參的《林巒積翠圖》、北宋宋徽宗的《金英秋禽圖》等。


窺一斑而知全豹,可見溥儀賞玩文物之多,一定是超乎常人想象的。現在很多文物鑑定專家根本沒機會看到這麼多高質量的精品文物,只是按照業界總結的經驗去鑑定,出現“打眼”的經歷再正常不過了。

而溥儀一出生就活在文物窩子裡,手裡隨便拿個玩意兒,說不準都價值連城。這是一種經過耳濡目染之後而歷練出的靈性,是任何文物鑑定的理論和經驗都無法替代的。


達摩說


上交了一枚田黃三鏈章看把收藏界愚弄的,他都沒見過他乾隆爺私藏的五鏈、九鏈、十鏈等印章(當然皇帝也是自私的不會子孫大臣們隨便看自己的寶物的),它只是見識過好的寶貝物件的末代皇帝而己。


康橋7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