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校園田徑運動會

從白天到夜晚,人潮聚了又散。“鳥巢”,這座世界頂級的田徑場,正在奉獻一場世界頂級的田徑盛宴。

第一次來到中國的田徑世錦賽,自然希望將田徑運動的魅力充分展現給中國觀眾。博爾特這樣的巨星,依然是田徑運動最好的形象大使。而追風的蘇炳添、集體突破的“跳遠三傑”、“高顏值”的撐杆跳高女將李玲……這些為夢想默默奮鬥的中國田徑運動員,也在“鳥巢”開始為人們所熟悉。當然,“鳥巢”留下的精彩故事遠不止於此。4年前還是一名警察的尤里烏斯·葉果,在男子標槍項目上為肯尼亞拿下第一枚世錦賽田賽金牌;來自南非的範尼凱克,跑出了男子400米歷史第三好成績,也成為第一個在此項目上奪冠的非洲選手……

沒有人會覺得田徑是一項“高門檻”的運動。田徑用跑、跳、投、走這樣最基本的形式、最直觀的對抗,詮釋著運動之美和精神的力量,也由此被稱為“運動之母”。某種程度上,對田徑運動的瞭解和參與程度,代表著體育文化的厚度與廣度。

在國人的生活中,田徑看似並不遙遠。中小學時代的田徑運動會,大概是很多人的共同記憶。只不過,最基層的運動會,並沒有為中國田徑涵養出足夠多的人群和認同。換言之,田徑文化並未隨著校園裡的運動會滲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相反,很多人談起當年跑步“達標”時的痛苦,倒是心有餘悸。在普及和推廣的過程中,對田徑的認識,遠非繞著操場跑幾圈那樣簡單。

近年來,大眾參與馬拉松的熱情日漸高漲。北京田徑世錦賽首次設立的十公里大眾跑,參與者眾多。如果說,民間自發形成的馬拉松熱代表著人們運動意識的覺醒,那麼,將田徑運動和田徑文化帶入生活,還需要更多的引領和培育。校園,是不能被忽視的根基。

認識田徑、參與田徑、熱愛田徑,田徑世錦賽上,頂級選手的較量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多彩之窗。但“運動之母”如何孕育出更多田徑乃至體育的因子,更重要的賽場,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的校園田徑運動會之中。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28日 23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