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田逕迎來爆發

昨晚,第十三屆全運會收官夜,在女子4×100米接力的比賽中,蘇閩湘隊以微弱的優勢戰勝了黑滬鄂桂聯隊二隊獲得冠軍,成績分別是42秒59、42秒70。黑龍江省田徑隊也以4枚銀牌的成績結束了本屆全運會的全部比賽。

無金牌入賬的成績雖然創下了近三屆全運會成績最差的紀錄,但在沉寂之中,我們也看到了未來龍江田徑發展的廣闊前景。

雖然從獎牌數上看,他們在龍江代表團的各支隊伍中算不上領先,但不可否認的是,從4年前的老將主打到如今的小鬼當家,從以前的個別項目到現在的全面爆發,龍江田徑迎來了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羅娜、王娜、馬海峰、孔令微、高興龍等一批“90後”選手的迅速崛起,加上奧運冠軍王鎮的領銜,讓田徑成為龍江夏季項目崛起的排頭兵,未來在國際賽場,他們也極有可能用良好的表現給我們帶來驚喜。

龙江田径迎来爆发

黑龍江隊孔令微(前)在比賽中進行交接棒。

龍江夏季體育排頭兵

在國際上仍有競爭力

8年前的第十一屆全運會上,龍江田徑健兒最終以4枚金牌的佳績,書寫了龍江夏季體育項目的歷史。也正是從那時起,黑龍江開始堅定信心,冬季和夏季項目一起抓。當時的龍江田徑掌門人、現任省體育局副局長的楊曉明坦言,雖然本屆全運會與當時獲得的金牌數無法相提並論,卻也讓我們看到黑龍江田徑在未來幾年裡的無限潛力。

從目前的陣容看,龍江田徑仍然是全國範圍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雖然上屆全運會後,女子鐵餅世界冠軍李豔鳳退役,但王鎮在里約奧運會上奪得的冠軍,讓不少龍江田徑人堅定了信心。如今,王鎮、高興龍、王娜等選手在國際賽場上仍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也讓不少人對於龍江田徑的未來充滿期待。

教練員水平迅速提高

執教理念與國際接軌

和很多體育項目一樣,轉業的退役運動員曾經是省田徑隊教練的主要來源。教練怎麼教他們的,他們就怎麼教給自己的徒弟。然而這種陳舊落後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競技體育的需要,如何讓教練更加科學訓練,達到事半功倍訓練效果的同時,又能有效延長隊員的運動壽命,成為省體育局和省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為此,省體育局請來專家為教練們上課、指導。通過這種方式,教練們及時更新了固有的理念和思維,對於田徑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同時,為運動員們制定訓練計劃也更科學合理。而運動員們的訓練效率也獲得了提高,水平也因此突飛猛進。

好苗子突破地域侷限

政策制定成有力槓桿

黑龍江人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練習田徑的天賦,但許多好苗子卻被各地市的“省運戰略”所埋沒,很多後備人才因為地方利益的博弈,寧可被犧牲,也不會被送到其他地市進行培養。針對這種情況,省體育局在全省範圍內設立了多個金牌項目基地,讓全省的好苗子按項目劃分,集中培養,如齊齊哈爾的鏈球、佳木斯的短跑。這樣的方式讓各個項目的人才各盡其用,最大限度避免了人才的浪費。

在政策的制定上,據楊曉明介紹,省體育局也對各地市引進人才進行“雙積分”戰略,著眼全運會、奧運會培養人才。在這樣的政策下,各地市不再吝惜將天才送出去培養,好苗子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代表黑龍江甚至是中國,出現在全國和世界賽場。

結語

羅娜、馬海峰、孔令微、高興龍、王娜……幾位“90後”甚至“95後”小將會在今後的田徑賽場繼續代表黑龍江隊披荊斬棘。雖然他們本次全運會收穫的金牌和我們的預期有一定差距,但不得不承認,小鬼們展現出的大將風範和潛力讓我們眼前一亮。加上養好傷便會復出的王鎮,相信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我們有理由期待龍江田徑健兒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全運會的變與不變

天津全運會將於今天閉幕,這一屆全運會帶給人們的最直接觀感便是一系列改革舉措帶來的諸多變化。

增設十九個大項的群眾性比賽項目,不再設金牌榜和獎牌榜,邀請華人華僑參賽、鼓勵跨單位組隊參賽等諸多改革舉措,帶給全運會的變化是空前的。

改革舉措帶給全運會的變化自然十分明顯,全運會自身的影響力、號召力以及人們參與全運會的方式,其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天津人對這一屆全運會有著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其中不少人加入了為全運會服務的行列,這種服務既體現在為全運會本身服務上,也體現在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上。再比如,觀眾參與全運會的方式也在變化,很多人願意自己購票走進賽場感受一下全運會氛圍,更有部分體育明星粉絲以各種搶眼球的方式為明星造勢、同時也不忘彰顯自身的存在。

有人會說,這屆全運會變化太大,甚至變得有些不像全運會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天津全運會固然在變,但有些綜合性賽會的內核一直沒有變。比如,所有參與者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沒有變,不管是慣有的專業運動參與的賽事,還是體育愛好者參與的群眾性賽事,人人爭勝、個個爭先的大格局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比如,全運會巨大的社會輻射效應並沒有變,本屆全運會新增的群眾性賽事之所以特別紅火,這和全運會這一超級賽事平臺有著最直接的聯繫,試想同樣的群眾性比賽項目如果與一些其他賽事“嫁接”,其社會影響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對於58歲的全運會來說,變的是辦賽的方式方法,變的是參賽群體的構成成分,變的是賽事評價體系,不變的則是國內最高水平的綜合性賽事平臺這一定位,不變的則是對奮勇爭先、勇攀高峰這一大型賽事精神內核的遵循。在變與不變之間,映射的恰恰是全運會合著時代節拍的前行軌跡。

李中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