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戰勝強大的中央軍,成功奪位登基,因爲安插了一個最強內應

公元1398年從微末起義,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去世。因為太子早逝,朱元璋將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建文帝是一個十分悲劇的皇帝,當皇帝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推翻,此後生死不知。明初的這場權力交替,源於建文帝的“削藩政策”。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稱帝之後,分封功臣,王子皇孫都有自己的封國。與歷史上大部分封國王侯一樣,這些王爺在自己的封國中就是土皇帝。建文帝上位之後,深感中央權力被地方權力威脅,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因此有了“削藩”的想法。

朱棣能戰勝強大的中央軍,成功奪位登基,因為安插了一個最強內應

這想法沒有錯,但錯就錯在時機不對。建文帝登基不久,位置不穩,地方諸侯王卻權勢極大。不留一絲情面,不講究迂迴曲折,最後的結果就是建文帝自己的皇位都被朱棣給推翻了。

有些人表示疑惑?建文帝的確年輕,但中央到底是中央,為何打不贏燕北軍隊?其實在靖難之役剛開始的時候,中央的實力的確是勝過朱棣的。最後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位大將。這位大將便是開國將軍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位列明朝開國功臣第三位,可想而知他為大明建立了多麼大的功勳。這麼厲害的一位大將,卻偏偏虎父生犬子,生了李景隆這麼一個靖難之役中央軍中最大的敗筆。

朱棣能戰勝強大的中央軍,成功奪位登基,因為安插了一個最強內應

李景隆可以說是一人導致了整個靖難之役中中央軍和燕軍之間的攻守局勢逆轉,甚至因為他的各種失敗,後人常常戲稱他是朱棣安插在建文帝身邊的最強內應。

這雖然是玩笑話,但玩笑話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李景隆到底有多像內應,本文就為大家簡單說一說。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建文帝任用的是老將耿炳文為將帥。後來耿炳文兵敗真定,於是建文帝在老師黃子澄的建議下,起用李景隆。建文帝對李景隆抱有大期望,否則也不會在李景隆出師之時給他“便宜行事”之權。

建文帝這邊對李景隆寄予厚望,朱棣那邊一聽說統帥換成了李景隆,卻高興的快要放鞭炮慶祝。為何?因為李景隆實實在在不是他對手。朱棣認為李景隆剛愎自用,不能信任屬將,還貪功冒進,不是統帥之才。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朱棣的正確。

朱棣能戰勝強大的中央軍,成功奪位登基,因為安插了一個最強內應

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北平城下。此前朱元璋率軍出擊永平、大寧,北平僅有世子朱高熾留守。這本是拿下朱棣大本營最好的機會,但最後卻生生毀在了李景隆手上。

當時有一都督瞿能即將快攻破張掖門,長驅直入。但李景隆卻害怕瞿能奪了他拿下北平的大功,所以下令讓瞿能撤退。瞿能不得不聽令,但李景隆卻一直攻不下北平,反倒等來了朱棣的回師援救。

李景隆拿下北平的希望告破,雙方又在鄭村壩會戰。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被朱棣打的倉皇而逃,連物資都捨棄。

後來中央軍集結60萬大軍,仍由李景隆統率,在白溝河與燕軍遭遇。中央軍又大敗於燕軍,倉皇出逃。在李景隆的率領下,幾十萬大軍先後折在燕軍手中,最終導致攻守局勢逆轉。中央軍再拿不出充分的兵力,組織大規模的討伐,只能嚴陣固守。

你以為李景隆只帶來前後幾次大敗?單單如此,還真對不起他“最強內應”的稱號。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渡過長江,威逼南京。本受建文帝臨危之命,守衛南京的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直接投降了。這麼一來,中央軍甚至連防守的時間都沒有,就直接被朱棣拿下。

朱棣能戰勝強大的中央軍,成功奪位登基,因為安插了一個最強內應

朱棣拿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他登基稱帝之後,李景隆以“默相事機之功”加官進爵,朝會都站在班列首位。

說來也奇怪,在李景隆犯下大錯之後,百官就勸建文帝更換大將,問罪李景隆。但偏偏建文帝卻絲毫不聽,固執己見,始終信任李景隆。以至於最後金川門被李景隆打開,丟失皇位。

而李景隆雖然在永樂初年權勢滔天,但永樂二年就被百官彈劾,最後被朱棣奪爵抄家軟禁,死於永樂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