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上週寫了一篇《90後新中產的“焦慮”:他們對社會有些不滿,但又能怎樣?

》之後,不少讀者朋友留言要求也要求寫寫“老中產”的現狀。

真是剛剛遇上了正好,就在上週末的一個聚會上,我遇到了同行的老朋友老李。

作為標準的80後,從大學畢業工作到現在已經10年了,剛開始進入職場的他發展得很快,收入的增幅也不錯,工資從2010年的4000塊到了2014年10000元時,只用了3年多的時間,平均每年有2000的漲薪,作為一個非“985/211”大學的畢業生來說,這樣的工資漲幅已經算是不錯。

但之後的7年內,他的薪酬卻突然陷入了停滯,收入到現在也就一直徘徊在1萬6左右,每年漲幅還不足1000。

不僅如此,老李覺得自己這幾年已經沒什麼明顯成長了,還有揹負的房貸、孩子等家庭壓力,就讓他更加力不從心。實際上,類似老李的遭遇這不是特例,而是很多人都會碰到這個問題。

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中產”不是早就不是主流

我拿到了一份2009年版的《中國階級報告》,早在十年前,整個中國社會的收入分佈已經是呈現“偏態分佈”,也就是收入分佈不是我們想象的“中間人群”佔大多數的“大肚子蘿蔔”狀態,而是收入低的群體佔大多數,而中收入群體的數量很少,至於高收入群體簡直鳳毛麟角了。

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現在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假設一個人從22歲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到42歲做到企業最高層大約20年。

這是不是意味著說,我們從剛畢業開始,每年都能漲薪20%呢?

老李的例子已經告訴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根據之前的網絡上的調研可知,對絕大部分工作超過8年的人來說,每年平均增長不會超過10%。

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工作前幾年的漲薪一般都比較快。比如說你剛畢業月薪4000,漲800塊就20%了。

但是當你月薪20000的時候,要給你漲20%,就是4000塊,這時候公司就要想想,你的價值到底是不是足以支撐這個成本了。

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個體也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劉易斯拐點”

當老李告訴我他的現狀時,我馬上翻看了一些文章,發現這就是這幾年很多經濟學家一直在討論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劉易斯拐點”嘛!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後,因為經濟發展、收入提升,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那麼過去支撐其發展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就失去了發展優勢。

而不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往往會出現“劉易斯拐點”,就是指勞動力從“豐富”轉向“缺乏”的那個時間點。

就在拐點出現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創新技術”並沒有得到顯著的發展,從而技術密集型行業因為勞動力紅利的耗盡而迅速步入低成本生產力的衰竭階段,於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發展不起來了。

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這個國家原先依靠發展的生產力停止了,所謂“發動機”不能換到更高級的檔位,而同時在製造業上跟低工資成本的國家競爭上又沒有優勢,在創新技術上跟發達國家更是差距頗大,結果就是帶來了經濟增速的下降,最後一直止步於“中等收入國家”,例如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前些年很多國外公司以及國內的勞動密集型公司,都紛紛把設在中國的工廠往東南亞搬的現象了,這也是企業們對國內現狀的擔憂。

看完上述理論之後,我們把它套在我們個人身上試試,你會發現“中等收入陷阱”和個人的“劉易斯拐點”似乎也成立——

上學的時候,我們也經常遇到“中等收入陷阱”和“劉易斯拐點”。用考試成績來比喻,就是當我們60分考到80的時候是很容易的,因為我們只要把基礎知識複習好就可以了,但是80到90分以上,那是一個瓶頸,不單單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成為高分學霸的。

很多人在工作初期,體力和腦力都可以支撐自己快速成長,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你會突然發現,過去收入增長的方法,無法支撐自己未來的收入增長,自己遇到瓶頸了。更慘烈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不光體力和腦力上上不去了,還要跟追趕上來的年輕人競爭,最終甚至被公司淘汰掉。

這裡,我們可以把“90分”這個門檻稱為“劉易斯拐點”,而把80-90分數段,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的區間;同樣,把幾千元上升到一萬元之後作為“陷阱”區域,而當我們處於一萬多元而感到無法突破的這個時間點,我們就稱之為“劉易斯拐點”。

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是什麼讓“中產們”掉入陷阱‍的?

對大多數人來說,在職場發展的不同階段,如果只是一昧用同一種方式在工作,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也是大概率事件。

總結了一些人的現狀,我認為原因有3個:

原因1:把“紅利”和“機會”當成了自己的能力

因為身在媒體行業,身邊的不少媒體同行因為這幾年自媒體的興起而紛紛辭職去寫自媒體,美其名曰“創業”。

其實,在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出現之前,媒體傳播的渠道是被專業人士佔領的,你想發文章、想把你的觀點表達給讀者,就必須通過幾個權威媒體的發佈。而自媒體則是一種新的渠道,所謂跨過了中介就可以直接把內容送到讀者的手機上。但很快這個機會也因為提供內容者的變多而不再稀缺,反而優質的內容開始稀缺了。

可是,這些人本來在各自領域還只是半桶水的份,只是剛好走在了風口上,靠一些靠早期的“流量紅利”讓自己從低收入進到了中等收入,而面對之後的內容需求,他們也是無法提供高質量內容的,所以收入也就不可持續了。這跟我們前面說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樣。

同樣,如果一個國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勞動力低廉帶來的比較優勢,反而因為這樣的自己而覺得是強國,也沒有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那麼跌入陷阱是必然的,更不用拿什麼去反擊大國了。

畢竟,落後是要捱打的!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話。

原因2:對過去的“增長機制”形成了慣性,就很難突破

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我們大多數依靠的是服從命令和認真執行的能力,比如你好好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細心工作就好了。但問題也在於,很多人會誤以為一直這樣“服從命理”就可以了。

服從命令的結果是你創新能力的缺失,但大多數人沒有知道服從命令之後會遇到的停滯是什麼問題,反而覺得是自己努力不夠,所以更加拼命,從此步入一個死循環。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形成了某一個長期的動作而形成了慣性,思維模式又沒能從執行層面跳脫出來,就去學一些重複性的內容,那麼對他的發展是無益處的。

原因3:所有時間都耗盡,抽不出時間精力來投入高收入能力的提升

筆者也在帶領團隊,但我跟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不是“好好工作”,而是“不要只埋頭苦幹,加班通宵我都不會表揚你一句!”

我認為,學會騰出一點時間來思考來學習的人,一定比只會加班工作的人效率高。

所以,如果你真的陷入了這種“死循環”:重複性工作—>時間用盡—>精力耗盡—>沒法提升—>繼續重複工作。那麼你就需要認真看看自己是否已經在這個“陷阱”裡面!

“中產”們要如何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讓我們回到我們核心的問題上——如果我已經掉進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那麼如何才能跳出陷阱不如高收入呢?

我們可以借鑑一些國家的案例來進行學習和突破。

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香港、臺灣、新加坡、韓國)。

溫水煮“中產”,我們是如何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

(來自世界銀行)

對比“成功”和“失敗”的兩類國家和地區,經濟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能否在中等收入階段成功轉換增長的引擎、調整生產力發動機的檔位、調整社會發展的結構,這幾個方面都是上述案例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引擎動力的“換擋”操作!

對於個人來說,道理其實是一樣的,當職場上遇到達天花後,是否能夠及時學習,掌握新的能力,從而調整自己的增長方式,是你能否跳出陷阱,從而步入“高收入”的關鍵所在!

那麼,“中等收入”跟“高收入”的動力,有何不同呢?

在一份《對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群的調查》報告中,調查者提供了三方面的建議:

1)思維和格局的升級。從個人崗位上的視覺,上升到一個團隊、公司甚至行業的高度;

2)抓關鍵的能力。需要從聽從領導的任務安排,到承擔責任的改變,並從結果反推如何得出更高效執行的方法;

3)培養管理團隊,知人善用的能力。需要從“自我管理”到“團隊管理”,知道如何搭配團隊、通過別人來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