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教師評職稱互告造假,校長會上大罵「評不上會死嗎」?你怎麼看?

潛規則為王


首先肯定一點:
評不上真會死的。你看前幾天的這個新聞:

再看這個:
這個是江蘇的老師,也是因為職稱,前兩年的事。

那麼為什麼職稱對老師這麼重要呢?

首先一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職稱是和工資掛鉤的。早點評上高一級的職稱,那麼工資可能是剛入職教師工資的兩三倍,並且每次漲工資都比低一級職稱的工資漲得多。對於大部分教師而言,工資收入基本是自己收入來源的絕大部分。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父母”,更何況教師這種靠工資過活的職業呢?
其次,就是尊嚴


臉面了。同時入職的老師,相同條件下為什麼你要比我先晉級呢?我為什麼要比你低一級呢?(看看職稱的稱謂: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這不明擺著分三六九等嘛!)況且這個級別還和工資息息相關,級別越高,工資越高,讓級別低的老師受到雙重打擊,誰不願意風光一點呢?
如果再往深層次去探究那就是評職稱的條件要求了
,這個要求以及如何滿足這個要求,教師同仁們都知道,所以才會出現題中所說的“互告造假”。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教師評職稱晉級,並不是只要滿足條件就可以的,每年一次,還有指標限制,給人的感覺就像高考,考的再好,沒那麼多指標也是白忙活。
就這樣了。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容易,但是我們只想公平一點,公正一點,還有守法一點。


鑫鼎賽亞


網友真厲害,“評不上會死嗎”,校長話音一落,立馬拿出鐵證,評不上會死。

雖然這是個案,但職稱評定確實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一塊心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教師們在“取消職稱評審”的假消息中一團和氣;現在又明確允許中小學教師評定職稱了,這自然勾起了大家的慾望:畢竟職稱和工資掛鉤,錢袋子永遠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我的很多同學在中小學工作,為評定職稱也是煞費苦心。他們按照教育管理部門出臺的職稱評定條件,認真準備各種材料。可到關鍵時刻,總會衝出黑馬。比如:出版圖書一項,去年某區在職稱材料審核中,某校解釋說著作加分,編著不加分,一個出版過編著的語文老師因沒有該項加分未通過。 同在某區的某校解釋說,參編就加分,一個以第三作者身份參與過圖書編寫的主任獲得了加分。

再說一下中小學職稱參評材料造假,這個在地方似乎非常普遍。在小學工作的同學和我說,發一篇文章500,出書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都有明碼標價。據我瞭解,他們所說的價格都不夠出版一本圖書的成本,所以這裡面的李鬼非常多。

針對兩教師互告對方材料造假,顯然已經鬧到了魚死網破的地步。校長在教師大會上公開講”評不上會死嗎“,顯然是沒有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

如果判斷標準客觀,材料審核嚴肅,在陽光下操作職稱,評出導向、評出公正,我想廣大教師會心服口服的。


入青0601


兩教師評職稱互告造假,校長會上大罵“評不上會死嗎”?你怎麼看?

近日,有位縣城最好小學的老師告訴我,工作十幾年了,可是每月到手的工資僅三千多元,節假日沒什麼福利,就連教師節也沒有什麼,就是一句空話,“你好,老師!”

我感到驚訝,這麼多年工齡了,又是當地最好的小學,多少家庭的孩子想進啊,可為何工資這麼低?那讓鄉村的學校怎麼辦?這位老師感到無奈,當然也說了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職稱沒有上來。

可是在一個縣城,老師的職稱就如公務員的級別一樣,也是天花板,沒有多少名額。如此就不難理解兩位教師的互告造假了。

然而,這樣的局面所折射的問題令人更為深思。一者,難道說職稱造假是一種潛規則?不僅當事人心知肚明,學校也心知肚明,還有評審的也是如此。

二者,評職稱限制名額是否科學、合理,畢竟這已經牽涉到教師的根本利益,誰都會拼命爭取。還有職稱的評選標準和體系,究竟是以材料為主,還是以實際的情況為準,值得商榷。

三者,校長的大罵凸顯的是個人素質的低下,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對其本人來說,一方面可能職稱已不是問題,另一方面或許就對工資沒看上眼過。

四者,關於教師的績效工資,以及工資體系。我認為應該重點看教師的教學付出與教學成效,而不是以職稱作為主要依據或標準。也就是說,誰教的多、誰教的好,應成為主要的標準。


碧翰烽


還能怎麼看?

能讓老師放下斯文互撕的,也只有職稱了!

千萬不要把教師評職稱,看成只是為了錢!

記得當初我也曾不想評高級教師,心裡認為:我不評高級教師,不代表我沒水平!結果,我的一位老大哥和我說了一句話:你不評高級教師,別人說起你來,話可能很難聽!“吊什麼呀?一輩子高級教師都不是!”

就為這句話,我決定參評高級教師!有時候,樹活一面皮,人活一張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兩位老師,作為同事,也許平時相處的很好,甚至可能還是朋友。可是,為何會互撕呢?

都是職稱惹的禍!職稱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怪胎了!你說你劃下道道來,大家都去努力,達到條件就晉級。這樣多好?可是,偏偏要搞個限額!想評職稱?對不起!沒名額!這就是現狀,這不是要害死人嘛?全校爭這一個名額,不撕才怪呢!

忽然,我對這兩位老師深深地同情起來了!

上升的口子就那麼小,大家都擠著要從這爬上去,能不擠踏嗎?這不是教師這樣,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只不過,別的行業都有完善的上升通道,不會踩踏而已!

悲哉!老師!


為你寫詩醉紅顏


兩教師評職稱互告造假,看來兩個人手腳都不乾淨,即便不告,明眼人都清楚所謂的評職稱有多少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只不過讓這兩個相互告狀的教師把職稱評定最為汙濁的一面都抖露出來了,這讓人情何以堪啊。本來是很嚴肅的事情,以往大家還會有羞恥感,能遮遮掩掩,現在竟然乾脆就撕破臉皮了。

再看校長會上大罵“評不上會死嗎?”這倒讓人啞然失笑了,這種水平的校長,實在是奇葩一枚!本來對於這種互告造假的教師應該要專門調查,看看到底有沒有造假,可是卻拿到會上大罵,其素質配得上當一校之長嘛?但偏偏就讓這樣的人來治校,可見其轄下之教師隊伍管理混亂到何種程度。

在利益面前,即便是為人師表的教師,自然也會有庸常人的一面。就如這兩位相互告狀對方造假的現象,這絕不是個別現象,只不過是被人拿出來放在陽光下曬一曬罷了。如何避免造假現象,恐怕這才是需要深思的問題。因為制度設計不合理,才會導致評職稱造假,才會有很多漏洞可鑽。

如果沒了職稱這如誘餌一般的東西,教師們的心態會平和一些嗎?大家的心思會全部都放在教書育人上面嗎?如此想,還真難說,因為只有利益面對有不公現象,隨時都有可能起波瀾,只是看這波浪大與小的問題了。


韓國成老師


為什麼會發生互告造假的情況?說明職稱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證件造假,這是評職稱中的常見現象,有些人,花錢買證件,論文造假,輔導造假,榮譽造假,課件造假,課題造假,五花八門,的確是烏煙瘴氣,風氣不正。



01、事件預計

筆者估計的情況是這樣,職稱指標只有一個,兩老師評分很接近,低分者就告高分的造假,高分看到也找出了低分教師的可能造假,相互攻擊,互不相讓。最終影響的是學校的聲譽,校長因此捱了批評,感覺很沒面子,大為光火,就在會上說,“評不上會死啊”。



02、校長錯誤有3點

1、目前此校長到底有沒有評上職稱不得而知,但是,校長在大會上說出這樣的話,的確有失身份。校長是學校的一把手,應該要時刻注重自身形象,講話也要注意場合,即便兩老師相爭,互相上告,丟了學校的名譽,也不要過分生氣,而是要想辦法,解決類似的問題,而不是象軍閥一樣的粗暴對待。

2、此學校兩老師出現此情況,應該跟學校的教風不正有關係。老師證件造假,平時工作就有可能弄虛作假,敷衍馬虎,糊弄家長和學校。學校出了這樣的事,應該和校長管理有一定的關係,校長也難辭其咎。

3、兩老師出現職稱評分糾紛,學校就應該迅速干預,將兩老師的各項證件,拿出來,重新評估,讓兩位老師找出雙方證件可能造假的,交由學校校委會集中審定評議,兩老師就可能造假的證件,作出說明,找出證人。這樣,就能在矛盾激化之前,化解矛盾,從而避免雙方互告的現象的發生。因此,從處理此事的情況看,此校長,管理水平不高。



04 解決辦法

職稱,是很多老師心頭之痛,因為指標很緊,競爭激烈,有時候哪怕隔半分,都可能隔幾個名次。競爭,應該公平公正公開,應該反對弄虛作假,否則,很難讓人心服,最終影響的是工作積極性,受損的是學校的工作。

給老師營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應該勢在必行,建議,各學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分細則,對於各項證件的真實性,必須有佐證,否則不予計分。每一年,對於老師的各項獲獎成績等,都要進行詳細的登記,造冊,簽字蓋章,當成檔案資料進行存留,便於評定職稱等時候,查找依據,避免弄虛作假。這樣才能讓實幹的人凸現出來。



兩老師互相上告,影響了同事之間的團結,丟了整個教師的形象,其處理問題方式方法過激,也應該自省。大家說呢?


文軒閣


以我所見,教師們為職稱晉升所作出的種種“努力”可謂多矣!

先說“造假”

我們這裡是鄉村學校,職稱指標是分配到鄉鎮。想要晉升,積分是硬件。積分主要是看各種證件,比如各種輔導證、各級優秀教師證、科研成果證、教研論文證等等五花八門。比如晉升副高級職稱,我鄉每年是1到2個指標。一般的情況是,大家各種證書擺將上來,只要你的積分穩居第一,您就守得雲開見月明瞭。因為另一個“一般情況”是,鄉鎮把排名名單遞交到縣裡,包括教體局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內都會尊重鄉鎮的意見,不會輕易更改排名順序。

這樣,您只要在終審、終評中符合晉升條件,各個大項不缺;在說課、講課和答辯環節只須中距中規不出現重大失誤,即告萬事大吉了。

您已經看到了:鄉鎮這一級乃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怎樣拿到高積分,可謂關鍵環節的核心所在。

重點來了!這參與積分的證書裡面有貓兒膩。像上文所說的“各級優秀教師證和科研成果證”網上查得到,證書有編號,同在一個鄉大家又互相知根把底,所以一般不敢造假,但其他證書可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很大。

我們縣有些個文印店就專門做這些生意。據說臨到交證件的時候,有的教師能在四五天里弄出厚厚一大沓各類製作精美的證書,獎項赫然、印章鮮紅,“雙兔傍地走”,讓人莫辨雄雌。

更為關鍵的是,鄉鎮給證書把關的,人家只要得了“好處”,且別說“睜一眼閉一眼”,兩隻眼都閉了,又有何妨!反正誰晉不是晉!

況且,包括那些所謂“真實”的各級“優秀教師”證書,難道都名副其實?又有多少不是詩外功夫得來。幾年前某鄉的“縣級優秀教師”已經漲到了5000元——你假他假我也假,大家一樣假,何苦分高下!

當然,在鄉鎮排名之後,往縣裡遞交材料時,那些個文印店出品的證書已經完成了使命,自然悄然地從檔案袋抽身而出回到了它該去的地方。到終審終評時,全都是乾貨了。

但就在鄉鎮這一級,參與晉級的都在互比互拼,證書你多我更多。大家比賽著把真金白銀奉獻給文印店,巴望著靠厚厚的證書能最終勝出,結果是沒有最多隻有更多——這怎不令人尷尬,鬱悶,甚至憤怒!至於“互告造假”,如果不是抓住了對方把柄,不就是萬不得已,也不會這樣刺刀見紅。

所以,“兩教師評職稱互告造假”,依我看這是普遍存在的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實被他倆挑明瞭。如果有關主管部門藉此來個徹查,雖說會堵了某些個文印店的財路,但於廣大教師來說,倒確實是一件好事:大家從此不用再攀比,再多花冤枉錢了!

再說說校長會上大罵

這個簡單,如果這位已經晉級,他這是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鄙視他。如果他還沒有晉級,而且作風正派,視聲利蔑如也,我敬重他。他這一聲斷喝當有振聾發聵之效,希望對某些沉迷其間而忽視了教書育人者能醍醐灌頂,幡然醒悟。

至於由於晉級受挫而鬱鬱寡歡,心生短見,甚至像洛陽第十七中學的王老師,間接為此輕生的,怎麼沒有!

“評不上會死”,確實還真有人看不開!


牟山花下客


校長還“大罵”,我就呵呵了,裝的一手好清高,把自己表現得很高尚似的……



在學校裡,年齡差不多,業務差不多,當領導的先晉級是大家公認的事實,為什麼?大家都心知肚明,領導嘛,看不見的好處不要太多:證件好搞,制度傾斜,內幕門清,哪一個領導晉級不是嗖嗖的。

並且,大多數老師也不願意得罪領導,能讓就讓了。輪到別人晉級,罵人裝清高,自己晉級的時候咋不說“評不上會死嗎”!

老師們難道高興造價嗎,還不是無奈之舉,如果學校各種制度透明公開,假能造得了嗎?領導不作為,沒做為,這時候又指責老師造價,你倒是制定老師們可以公平競爭的方法呀。

職稱逼得老師們斯文掃地,那絕對是心頭最大的痛,誰不願意高風亮節,坦坦蕩蕩。可是你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說起來還是中級職稱,大家嘴上說“哎呀真能想開,佩服!”,實際上呢?大家覺得你教學不怎麼樣!

教師工資本來就低,晉上一級還是會漲一些工資的,出來工作不就是掙錢養家餬口嗎,乾的這一行,如果沒點追求,自己都覺得說不過去。

最後一句,為晉級造假,實屬無奈,可以理解但不應該;當領導罵人,不作為還裝清高,不能理解不能原諒


終將長大


我們當地因評職稱促發的鬧劇可不是一波了,因此看到兩教師評職稱互告造假,校長會上大罵“評不上會死嗎?”這樣的事,我一點也不驚訝,造成這樣的局面一來是因為老師除了職稱晉升可以漲工資外沒有別的收入,更沒有晉升的空間。二來廣大老師為了評職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利益面前明裡暗裡使出渾身解數的大有人在,很多人的加分項目經不起推敲,如果真追究起來,非得咬成一鍋粥不可。

記得2016年暑假評職稱,我同事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被告知不作數,原因是在國內論文檢索三大網站上無法查詢的到,我同事一氣之下把參評的眾人告上教育局,說他們的論文都是買來的,只有我自己的論文是自己寫的卻不作數,請紀檢出面查證給個說法,最後紀檢親自出面重新核對分數,鬧得不可開交但最後也不了了之,我同事也沒有評上。

2015年有兩個老師的分數奇高,有好幾張省裡的優秀教師證書,在校級自評和縣級評審中都通過了,但就在市裡複審的關鍵時刻被人告證書造假,因此雙方被撤銷審評資格,那年白白浪費了兩個名額。

今年我們評職稱,老校長首先明說,即使你覺得有些老師的證書有假也千萬別告,你要是告了他,他評不上,明年他依然佔著名額跟你競爭,只能讓前面的人過了,後面的人才有機會。我們也不置可否,面對堆積得越來越多的夠條件評職稱的老師和有限的名額,年年受打擊,年年有後來居上者,年年都不知道人家從哪裡神通廣大弄來的可加分的這樣那樣的證書,告與不告就只能看各自的胸懷了。

前些日子有個十七中的老師不就是因評不上職稱而跳樓自殺了嗎,我想如果公平公正的評職稱,即使一輩子評不上也不會死,關鍵是不公平不公正不透明,活活憋屈死你,才真正置不起那個氣,真較起真兒來還不得氣死?

想開點吧,評上職稱漲上二三百塊錢,老師們也富不了,評不上也餓不死,到是真拿著當回事的人互相攻擊不說,到頭來非得把自己折磨死不可。

不知各位同僚所在的地方評職稱有沒有亂象,大家是怎樣對待的呢,歡迎吐槽。

小徐老師期待大家的關注。


指尖教育帝國


看來評職稱本來是對老師進行激勵的,弄不好會成為激化。激化老師之間,老師與領導太人們之間的矛盾。這也許是評職稱的另一用途——檢測人性。

二位老師為評職稱對罵,師德這一關怎麼過的?要知道師德沒有被評.優秀的,沒機會晉職稱的。二人既然都有機會晉級,看來師德必有一年優秀,也存在造假!

校長說評不上會死嗎?說實話評不上會死人的。也有人因此而跳教委樓摔死的。

可見校長對此事認識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沒防範意思。

至少證書,材料假不假,很難界定。

本人聽過一個不是段子的段子:

兩位老師一個是普通老師A,一個後勤管理人員B,二人同時爭一個晉級名額。

在學校校委對二人證書與業績進行評審時,發現A老師個別證書純屬假證書,而B老師什麼優資課,縣優市優,優秀班主任等應有盡有。

校長說A老師證書是假證書,A老師倒也實在,很坦然的說自已的市優證書就是花一百元買的假的,但請問校長:B老師當過班主任嗎?教過語文課嗎?校長說沒有!A老師說既然沒有教過語文課,何來市語文優質課證書?既然沒當過斑主任,何來市優秀班主任證書?

可以說,我倆的證書都是假的。都是花錢買來的。只不過一個是從造假窩點買的,一個是從市教委託人買的,你說一說誰的證書是真的?

再說我的教學效果也是數一數二的,績效考核分比他高許多吧?

話說到這份上,校長只有嘿嘿和不停撓頭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