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位院士,享受特殊津贴,为何甘愿在黄土峁上喝雨水,当泥人

生在宝鸡岐山,学在古都西安,钻研在鄂尔多斯盆地,一路走来,不论地点在哪里,他都用自己的坚毅与智慧,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他穷尽毕生心力,成为我国西部煤田的探路者,2017年,他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他就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王双明。

他是位院士,享受特殊津贴,为何甘愿在黄土峁上喝雨水,当泥人

硕士毕业临危受命 确定世界级煤田

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从初期找煤到中期探煤再到后期采煤,王双明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艰辛,但仍然乐在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势在必行。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读完研究生的王双明和他的团队临危受命,踏上了漫长的找煤之路。

野外工作困难重重,王双明的团队把帐篷搭在黄土峁上,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当时生活用水也成了奢侈品。“我们把顺帐篷流下的雨水收集起来,只够饮用和刷牙。一段时间后,人人都成了‘泥人’。”回忆往事,王双明感慨万千。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通过对1456个钻孔及102处实测剖面进行研究,王双明发现了电阻率、密度、放射性组合标志和垂直层序横向变化规律,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和含煤地层综合层序,确定了主要可采煤层的沉积类型和分布范围。将上述特征与成煤盆地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后,他提出了大地构造背景转换过程控制成煤期,沉积体系转换部位控制成煤区的学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煤地质学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鄂尔多斯盆地是世界级大煤田、是中国最大含煤盆地的资源地位正式确立。“按照现在的开采技术和消费水平,可满足全国人民80年以上的用煤需求。目前,盆地内已规划部署6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量约占全国40%以上。”王双明自豪地说。

他是位院士,享受特殊津贴,为何甘愿在黄土峁上喝雨水,当泥人

煤层探测精度提高15倍 费用降低70%

鄂尔多斯盆地适合建设大型机械化矿井,传统钻探技术受技术规范和勘查成本制约,无法实现煤层高精度勘查。

针对这一难题,王双明组织了多项研究和试验,他和团队成员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印象比较深的一次,下着大雨,车辆坏在了路上,我们在漆黑的夜里步行20多公里才到达府谷县城。”王双明说。

经过无数次艰难跋涉,在取得大量一手勘查资料并详细研究后,王双明发现煤层厚度1米左右能产生有效反射波,煤层自燃后会形成磁异常。他据此建立了用地震探测煤层厚度,用磁法测定煤层自燃边界,用少量钻孔采集测试样品的综合勘查技术体系,把煤层自燃边界探测精度由375米提高到了25米以内,分岔位置及冲刷范围提高到了50米以内。由于实现了高精度的煤层勘查,探明了相对精确的煤层分布,煤炭后期开采中的勘查费用降低70%,施工周期缩短60%,减少植被损毁约100公顷。

这一研究成果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位院士,享受特殊津贴,为何甘愿在黄土峁上喝雨水,当泥人

饮水思源 不忘煤区生态环境保护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生态环境脆弱,从上世纪90年代初煤炭大规模开采以来,榆林市地表水体由869个减少为79个,神木市41500公顷农田变为荒地,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出现断流,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被省政府列为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王双明研究了地表植被与地下水位之间的依从关系,提出了以煤层上覆岩层隔水性损害分区为基础,以保护生态水位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煤层上覆岩层厚度小于20倍开采高度为隔水性损害区,必须禁止开采或充填开采;20倍至30倍为隔水性变化区,必须限定开采高度,避免对隔水性造成损害;大于30倍为隔水性稳定区,鼓励大规模开采。

这项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避免了生态水位明显下降,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双明院士长期工作在煤炭地质勘查一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成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是我国煤炭地质工作领域的楷模,他一生致力于我国煤炭事业的奉献精神,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关注“西安科技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