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浮世繪」:花樣過節改變國人心態

錢塘江畔,華燈初上,市民於建紅跟著兒子漫步城市陽臺,欣賞著錢江兩岸五彩斑斕的燈光秀。這一夜,錢江新城高樓群組成的巨幅國旗與“我愛你中國”字樣,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球直播,這一份喜悅,從杭州傳向千家萬戶。

十一黄金周“浮世绘”:花样过节改变国人心态

圖為:浙江縉雲河陽古民居,長假期間多了許多前來“找鄉愁”的遊客。 虞利強 攝

從1999年首個“十一黃金週”開始,今年,中國人已經迎來了第20個“十一黃金週”。20年,集中休假的假日製度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7天,不論是“堵”在路上,“宅”在家裡,還是出門“被擠”,在家“被催”,或是在“買買買”的路上……中國人創造出了花樣“過節法”,黃金週“浮世繪”正在改變著國人的心態。

十一黄金周“浮世绘”:花样过节改变国人心态

圖為:浙江德清新市古鎮,沿河的店鋪前插著五星紅旗慶國慶。 範宇斌 攝

杭州師範大學的大學生狄東傑,玩攝影已經兩年多了,這個“黃金週”他玩出了“新玩法”。“以前我拍舞臺藝術居多,這個長假開始接觸風光攝影,準備湊齊‘西湖十景’,給杭州留一組帶有自己見解的風光照。”狄東傑說,自己將藉助“黃金週”大家對杭州關注度,為這座城市“添熱度”。

無獨有偶,“90後”大學生陳鵬達利用假期閒暇,走進浙江松陽縣明清老街,這片隱沒在小城深處的老街區,勾起了陳鵬達的“創作欲”。裁縫鋪、彈棉花、打鐵製刀、製作七星秤……這些傳統技藝通通被陳鵬達收入相機之中。

十一黄金周“浮世绘”:花样过节改变国人心态

圖為:浙江松陽明清老街,大學生陳鵬達用鏡頭記錄活態非遺。 陳鵬達 攝

“用鏡頭記錄傳統,捕捉獨特之美,這讓我的假日時光更有意義。”陳鵬達告訴記者,沒想到自己的“隨手一拍”卻成為了朋友圈的“爆款”。

家住杭州皋亭山下的七旬老人盧永高,這個“黃金週”也沒停歇。他自創微信公眾號,忙著呼籲為歸葬於皋亭山的清代書畫家金農墓遺址立碑。“金農是杭州人,是響噹噹的‘揚州八怪’之首。我在假期與眾好友談論金農,大家紛紛提議要‘捧紅’這位藝術大師。”

嘗試與眾不同的事,“文史達人”盧永高並非孤例。

“尋找衚衕裡的百年老店、採訪798藝術區的藝術家、天安門看升國旗、登八達嶺長城、與陌生人擁抱……”浙江台州女孩李紫彤抱著一顆“勇敢之心”,赴北京參加中國大學生城市生存挑戰營。她表示,以夢為馬,跟隨一群有趣的“靈魂”,見證勇敢的自己,讓她的長假變得終生難忘。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將腳步邁向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大美中國。

十一黄金周“浮世绘”:花样过节改变国人心态

圖為:浙江杭州錢江新城,十一“黃金週”期間定時上演燈光秀。 範宇斌 攝

成都女孩小魏,走進被作家阿來譽為“最近的遙遠”的達古冰川,尋找野生物種。“90後”大學生於思源,徒步“吳越古道”,享受大自然的秋日氣息。雲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徐婷婷與同學玩遍昆明,她說:“吃著菊花米線、烤洋芋、餌絲等雲南美食,遊走西山、滇池、撫仙湖,今年剛到祖國的西南邊陲讀書,內心深處有些‘小興奮’。”

與“黃金週”走出去度假唱“二重奏”的是,在“家門口”享受假日時光。

對珠三角的市民來說,這個長假意義非凡。在“家門口”搭乘廣深港高鐵,1個小時候左右的交通與過關歷程,赴香港旅遊如同通勤般便捷。

在太湖之畔的湖州,林依爽一家人“包場”了家門口的蠶花主題公園,飽覽人少景美的花海景觀,她不禁為鄉村振興豎起大拇指。

在山城浙江遂昌,23歲的項菁連續兩晚欣賞婺劇演出,她說:“相較於越劇的婉約、細膩,婺劇明快、強烈,經久不衰的戲曲國粹讓我如痴如醉。”

在衢州江山,從業40年的老民警王文站好國慶最後一班崗。在廣州,每天有超過三萬人選擇到圖書館“打卡”看書。在麗水縉雲,在外打拼的虞利強重返故土,品家鄉美食,追尋兒時美好記憶,感受浙南山城的詩意美。

不僅是中國人歡天喜地慶國慶,來自老撾的留學生培薩蒙滿臉喜悅地說:“每一年中國國慶節的氣氛都很濃郁,道路兩旁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每個中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讓身處中國的外國人感受到節慶的喜悅,國慶節已成為瞭望中國的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