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非理性,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非理性,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今天給你介紹的,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名著——

《思考,快與慢》

這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

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作,這本《思考,快與慢》顛覆性地指出——

大多數情況下,人都並非是理性的。

1. 人有兩種不同的思考系統,第一套是直覺系統。它依賴人的直覺,不怎麼消耗腦力,運行起來非常快,可以稱為“快系統”。比如,看到一張照片,上面是一位女士、她的頭髮是黑的……這些判斷幾乎自動完成,毫不費力,就是快系統在起作用。

2. 第二套思考系統是——理性系統。它依賴人的理性,需要刻意思考。運行起來要消耗大量腦力,而且比較慢,所以被稱為“慢系統”。當我們解答覆雜的數學題時,需要集中注意力推理,就是慢系統在起作用。

3. 兩套系統看似相反,但我們的思考過程,都是它們合作的結果。對於簡單事務,快系統依靠經驗、直覺迅速做出判斷;當遇到複雜問題,快系統解決不了時,啟動慢系統,進入理性思考。正如書中說的:直覺遇到麻煩,理性出面解決。

4. 問題來了: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但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非理性,才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為啥?因為人腦天生是懶惰的,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在這種惰性下,人腦會傾向於完全接受快系統的判斷。直覺式的快思考,就成了決策的主宰。

5.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精力不充沛時,慢系統會更加懶惰。實驗顯示:犯人保釋申請的成功率,跟審核官吃沒吃飯有很大關係。審核官在飯後審查,通過率高達65%,幾乎是平均水平的兩倍。這也提醒我們:不要在精力不足的時候,做重大決策。

6. 對快系統的依賴,會導致一個嚴重的問題——偏見和判斷失誤。比較典型的,是“三種偏好”和“四種效應”。不妨對照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習慣。當然,你也可以利用這些套路影響別人。

“三個偏好”分別是指:

典型性偏好: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背後的概率。比如,看到一個人在地鐵裡閱讀,人們會傾向於認為他擁有高學歷。

可得性偏好:如果一件事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就認為這件事更容易發生。比如,知道近期有飛機事故的新聞,很多人在出門時,更傾向於開車或坐火車。

因果性偏好:喜歡對事物強行進行因果解釋,而不管是不是正確。比如,當運動員發揮不佳時,人們會找各種缺乏依據的原因:過度緊張、運氣不好、訓練不認真……

非理性,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7. 導致偏見的“四大效應”分別是指:

光環效應:先接受的信息,會影響對事物的整體判斷。比如,同樣對一個人的一組評價,先看褒義詞再看貶義詞,會讓人傾向於認為這是個好人;顛倒順序則相反。

錨定效應:評估一個事物時,人們會受之前信息的影響,預估一個答案,然後在這個答案的基礎上做調整。促銷時商品價格的旁邊都會顯示一個劃掉的原價,就是商家在利用這個效應。

框架效應: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導致不同的判斷。比如接受某個手術後病人的情況,“存活率90%”和“死亡率10%”表達的意思一樣,但人們會覺得前者更好。

稟賦效應:當擁有某個物品後,人們會覺得它價值更大。 商家承諾的“7天無理由退換”就是這個套路:當你拿到商品後,會高估它的價值,差不多也就不會退換了。

8. 如何才能糾正偏見,真正理性決策呢?其實就是慢下來,主動激活慢系統,彌補快系統的缺陷。書中給出了兩條建議。

建議一:不要悶頭做決策,多聽聽其他人的建議和批評。因為在重大決策時,自我批評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痛苦,但質疑別人就要輕鬆得多。這也是“旁觀者清”的心理學依據。

9. 建議二:“事前驗屍”。聽起來有點恐怖,其實是說: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會失敗,然後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寫下失敗的可能原因。以此來提醒自己,做到未雨綢繆,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讓我們向《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譯者胡曉姣、李愛民、何夢瑩,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說一聲感謝!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本書中的金句:

人有兩套思考系統:直覺系統和理性系統。非理性,才是我們大多數行動的依據。

《思考,快與慢》是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關於我們的大腦有多容易上當,《思考,快與慢》作了quanmian、有說服力的論述,並用有趣的語言呈現出來,即使門外漢也能看得懂,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許多科學書通常是前後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節後面往往跟著一些枯燥乏味的內容。關於我們的大腦有多容易上當,這本書作了quanmian、有說服力的論述。根基於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與其他zhuanjia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擁有了一種卓越的能力,能夠把數十年以來的研究成果以一種有趣的語言呈現出來,即使門外漢也能看得懂。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許多科學書通常是前後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節後面往往跟著一些枯燥乏味的內容。這本書就不是這樣,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書,同時充滿了魅力和實用性,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思考,快與慢》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兩個月時間內即打入《紐約時報》和《經濟學人》的年度十佳圖書榜。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changxiao書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過7個月,橫掃quanqiu各大changxiao書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

《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商業週刊》、《華盛頓郵報》、等國外quanwei媒體,《三聯生活週刊》、《商學院》、《東方早報》、《文匯報》等國內zhiming媒體爭相報道。巴曙松、何帆、趙曉、王福重、劉建位等zhiming經濟學家、投資zhuanjia高度評價,lijian閱讀!

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思考,快與慢》的內容,歡迎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