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上榜的中國品牌!「中國能夠稱得上跨國公司的,也就一個!」

2018年10月4日,Interbrand發佈了Best Global Brands 2018 Rankings(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

排行榜前五的品牌:

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可口可樂

品牌價值增長最快的五個品牌:亞馬遜(56%)、Netflix(45%)、古奇、Salesforce和路易威登。

兩個新進入者和三個重新進入者:Spotify、斯巴魯、香奈兒。軒尼詩,任天堂。

Top100的品牌價值總和達到2萬億美元,比2017增加了7.7%。

華為排名比2017年上升兩位至68名,是唯一上榜的中國品牌

今於特別薦:經濟學家向松祚的演講“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向松祚:中國能夠稱得上跨國公司的,也就一個華為

唯一上榜的中国品牌!“中国能够称得上跨国公司的,也就一个!”

來源:全球公司智享薈(ID:GEI-Club)

作者/向松祚

向松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在2018年9月7日的CBD跨國公司論壇上,向松祚先生就“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我今天談的話題是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企業怎麼能真正成為跨國公司?現在很多人在討論中美貿易戰,這場貿易衝突關鍵就在於誰的經濟能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具有競爭力,變得更加具有彈性,全世界的經濟體不都是這樣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的競爭就是公司之間的競爭,公司之間的競爭最核心的就是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我在蘇州工業園聽一位院士講到,他說現在有很多的錯誤的觀念,比如我們現在每年申請的專利數,國際雜誌發表的文章數,都是前幾名,就說我們是超過美國。清華大學的胡教授說中國已經全面超越美國了,依據是什麼?就是說我們的專利數,文章數。但是看中興通訊,有幾千個專利,為什麼美國一制裁,這個公司就差不多要熄火了?因為專利和專利是非常不同的,

你可能有數千個專利,但是可能比不上人家一個專利。可以說,在貿易衝突的背景下,今天我們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極其關鍵的時刻。現在沒有幾個企業是有研發能力的,中國有三千多家上市公司,25家上市銀行,其中一百多家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就拿走了全部利潤的80%,剩下的上市公司共才佔有全部利潤的20%,怎麼研發?沒有研發能力。中小板、創業板,全部加起來三千多億人民幣,摺合600多億美金,很多跨國公司一年的利潤都是上百億。中小板和創業板兩個板塊的上市公司的利潤之和還比不上一家銀行,中國的企業競爭力怎麼能夠提升呢?中國急需要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1/ 跨國公司的作用跨國公司用三個60%來衡量跨國公司的作用,20年前就有這個結論,全球貿易的60%是跨國公司完成的,全球的FDI——外商直接投資,60%是跨國公司完成的,全球的技術轉讓60%是跨國公司完成的。這是一個大概的數據,
三個60%,足以衡量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裡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的跨國公司非常少,現在我們在中國製造業產品的產量裡,有200多種產品的產量高居世界第一,比如汽車、電子、船舶、光伏、鋼鐵,都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真正世界品牌,受全世界非常尊重的世界品牌,就是華為一家2/ 什麼叫跨國公司?我們經濟學者有一個定義,什麼叫跨國公司?公司的收入和利潤至少30%是來自於本土以外的市場,這是一個指標。當然跨國公司還有很多指標,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我們的五大銀行,按總資產排名都是TOP10,他們是跨國銀行嗎?根本不是,這些銀行根本沒有一家能算得上跨國銀行,他們的收入利潤90%是來自於本土市場。我們號稱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已經超過100家了,那是按總資產算的,我們的“三桶油”,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不都進入了世界500強嗎?但是他們是跨國公司嗎?根本不是現在中國能夠稱得上跨國公司的著名企業,就是一個華為
。這是與中國經濟,所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完全不相稱的。中國雖然出現了著名的企業,比如阿里、騰訊,但是華為比這些企業高好幾個檔次,阿里巴巴也是國內企業,也不是跨國公司,即使市值很高。3/ 怎樣成為跨國公司?怎麼能成為跨國公司?有四個特點是需要高度重視的,第一,絕大多數的跨國公司,或者說所有的跨國公司都是具有原創領先的科技。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找到全部領先的原創科技,但是有一個詞,叫“恐怖平衡”,我們雖然不擁有100%原創性的卡脖子的科技,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平衡。原創性科技是中國最缺乏的,從19世紀出現跨國公司以來,所有跨國公司都在世界產業科技最前沿。我給中國企業家講的案例,美國AT&T下屬的貝爾實驗室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拿了16個諾貝爾獎,除了日本、德國、英國,其他的國家可能連一個貝爾實驗室都比不上。我們什麼時候在原創性科技方面可以有這樣的創新成果?今天我們中國的科研體制,我們的教育體制,能不能有根本的改造?讓我們能夠有原創性的科技創新?如果沒有這一條,我想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中國跨國公司的形成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第二條,過去這麼多年,全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都擁有高精尖的製造技術。中國很少有企業家思考什麼是工業的皇冠明珠,比如說飛機發動機,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可以造,它是工藝、科技、設備,完全綜合的技術。我過去是學機械的,對這些稍微瞭解一點,中國到今天為止,我們的加工設備也沒有過飛機發動機這關為什麼過不了關?因為我們沒有積累,這需要長期的積累,所以叫工匠精神。我最近也到很多地方看了不少企業,比如華為手機的製造廠,還有其他很多加工廠,燃料電池的生產廠,我發現中國所有廠裡面,自動化程度非常高,但是自動化設備是誰的?都是那三四家公司,酷卡、ABB、三菱等,就是這幾大品牌。我們中國的企業,中國的工廠實現了自動化,實現了所謂的信息化,但是設備的主要來源並不是中國的。我們缺少高精尖,任正非先生講過一句話,我認為非常好,他說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就是兩個字,“軟件”,包括我們的操作系統,包括我們的工業軟件,包括算法。
我們和日本和歐洲的差距就是三個字,“高精尖”。中國這樣的體制,我們怎麼能夠培養工匠精神呢?剛才李培根校長講了,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我們現在的創新,不說100%,至少90%都是偽創新。玩商業模式,比如中國連送飯的商業模式都有幾百個,這種商業模式固然有它的價值,但如果我們的年輕人,我們的博士生,碩士生,都玩這樣的模式來融資,然後去上市,這樣我們的競爭力怎麼提升?我們能否從體制機制上讓工匠精神能夠紮根,持續生長?第三,使我感到非常困惑的,還有一類跨國公司,可能也有非常先進的技術,也有非常精深的工藝,但是沒有品牌。大家喜歡的奢侈品牌基本都是歐洲的,法國的,意大利的,西班牙的,可能還有日本的。中國是文化大國,文化古國,歷史悠久,為什麼我們搞不出一個真正的著名品牌,這是我們重大的問題。除了我們體制機制的問題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對產品的質量,對假冒偽劣的打擊,實在太心慈手軟了。在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會上,我當面問過一把手領導,作為經濟學者我搞不懂,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淘寶上賣的產品40%以上都是假的,我翻了工商登記的管理,如果一個平臺賣的產品20%是假貨,這個平臺就要停業整頓。
阿里巴巴停業整頓了嗎?最近又有一個什麼拼多多,上市以後,很多人寫文章說那上面基本上都是假貨,“康師傅”都是“康帥傅”,如果這樣下去中國不可能有真正的品牌。第四,跨國公司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治理體制。我沒有看到一個由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像中國這樣體制下的國有企業能成為真正的跨國公司,所有跨國公司必須是按照市場機制,完全市場化的治理體制,但是中國今天做不到。我們進入500強的大公司都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怎麼可能在全球市場上有真正的競爭力?我今天分享的四點,正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四個最關鍵、最要害的地方,我們怎麼能夠突破?怎麼培養高精尖的製造技術,工匠精神怎麼能夠紮根生長?我們如何能夠真正的打擊假冒偽劣,能夠沉下心來重視我們的產品質量,重視我們的品位。我們體制機制,我們的制度安排,怎麼能夠讓我們的企業真正按照國際慣例來運作?我們今天的跨國公司論壇,我想從這個意義上,正好切合了中國經濟最麻煩的這幾個問題,衷心希望在座的跨國公司的各位代表,能夠把你們寶貴的經驗教給我們中國的企業和公司,未來的10年、20年,主要看我們有沒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能夠成長壯大。。END 。

華為提升至Interbrand“2018年全球最佳品牌榜單”第68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