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桃「觸網」其實也是科技創新

據《北京日報》9月3日報道,眼下正值平谷大桃上市旺季,可平谷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場——大華山大桃市場少了往日的喧囂。以前最熱鬧的交易臺,現在成了順豐、京東、EMS的寄件處,快遞小哥正在忙碌地包裝、出單,桃農們拉來的不再是成筐的大桃,而是統一包裝的盒裝大桃,來了不再討價還價,直接快遞運往全國。

大桃“觸網”其實也是科技創新

往年粗放包裝、大進大出的成筐大桃,只能坐等果販子上門收購,桃農的議價能力很低,被壓級壓價也無可奈何。往年平谷的這一場景,幾乎是全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縮影。而今年,這一場景終於有了改變的跡象。果販收桃的市場,成了網購平臺的寄件處。儘管網上銷售可能還不能佔到令人滿意的比重,但是從網銷的增長速度,以及未來銷售方式的趨向來看,無論是桃農,還是當地政府,對這樣的農產品流通變革,都是充滿信心的。

大桃“觸網”其實也是科技創新

當然,這樣的變革,不可能全由桃農自發形成,而是有著政府的強力推動。據平谷區商務委副主任高傑介紹,最早做電銷的都是年輕人,而桃農群體普遍年齡偏大,很多都不會電銷。為此,政府推動了“互聯網+大桃”工程,發起“電商培訓進鄉村”活動,聘請有大桃電銷經驗的桃農組成講師團,對大桃主產鄉鎮開展“地毯式”培訓,讓手機成為農民賣桃的新工具。截至目前,全區13個大桃主產鄉鎮的初級、中級培訓已基本完成,初級班培訓共153場4600人次,中級班培訓共62場2100人次。很多大爺大媽上完培訓班,回家立馬就去買智能手機,開通微信、淘寶賣桃。這樣的公共服務,誰能不歡迎?

以傳統銷售價格平均2.5元/斤計算,電銷平均能達6元/斤,這樣看來,至少能為農民增收上億元。桃農增收,政府增稅,這還只是大桃觸網帶來的表面、有形的好處。潛在的優勢,其實還有很多。其中最可期待的潛在優勢,就是大桃“觸網”之後,可以有效提升購銷雙方的精品意識。

大桃“觸網”其實也是科技創新

從賣方來說,網上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每單的量少了,大筐裝變成了小紙箱,論筐賣和論個賣,心態上自然會從粗放轉向精細——按品質和大小分類售賣,精品有精品的價,中檔有中檔的價,次品有次品的價,分門別類的銷售,不僅可以多賺錢,也可以讓消費者花錢花的更舒心,非常符合消費心理。

從買方來說,平谷大桃是個知名品牌,但是誰都清楚,受方圓近百里自然因素的影響,平谷大桃也不是所有平谷桃樹結的果子都好吃,口感、品質的差別,同樣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現在,如果你專門去平谷買桃,實體市場那各種各樣的大桃,極有可能會讓你挑花了眼。即使讓你先嚐後買,你也可能根本找不到真正的優品。而網購,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樣的難題,儘管網評也有可能會造假,但親友推薦+理性辨識,選擇優品的難度應該不會比實體市場更大,更何況“多點開花,少量嚐鮮”式的試探性網購,總能篩選出令自己信賴的優品,作為此後長期的消費基地。因此,優質農產品“觸網”,對於講究品質消費的人來說,應該也是一個利好。

這幾年,科技創新是一個熱詞。也許在許多人看來,科技創新是院士、教授、研究員才能乾的事,普通人根本不配談這個話題。如果僅從高端領域來看,這當然也有道理。但是我們每天面對的,並不全是高端領域,更多還是微觀瑣碎的事業與生活。而微觀瑣碎只是生活的形態,並不意味著應該因循守舊,也不代表沒有科技含量和創新空間。

平谷大桃“觸網”這件事,說其是一場農產品流通的革命,我覺得都不為過。這樣的進步,誰能說不是一項可感可知的科技創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