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銀行」促使精神文明良性循環

據《北京晚報》9月12日報道,門頭溝區城子街道龍門新區三區,一座不起眼的社區服務中心裡有兩家特殊“銀行”:“幫幫銀行”和“時間銀行”。銀行的“儲戶”來自於社區居民和志願者,與一般銀行不同的是,他們在這兩家銀行中儲蓄的不是錢款而是自己的志願服務積分,需要的時候還可以通過積分來“變現”自己急需的生活用品或服務。

存愛心,取幫助,在這種積分反哺志願行動的過程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愛心與美德也在進行著無聲的傳遞和延續。

“幫幫銀行”促使精神文明良性循環

相當多的人可能認為,志願服務意味著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而“幫幫銀行”、“時間銀行”卻通過志願服務的時長來兌換愛心積分,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這給志願行為蒙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從而使此類的高尚行為變了味兒。但是,常常被鄰居們笑稱為幫幫銀行“首富”的吳鳳雲大姐,卻從未動用過這筆“鉅款”。“我參加志願活動就想著能發揮餘熱,看著卡里的積分一點點積累起來,特別有成就感。”這樣的現實,也充分說明,如果把 “幫幫銀行”放在複雜的社會背景來觀照,就會發現“幫幫銀行”的存在,遠遠不是“功利”或“高尚”那樣非此即彼,還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幫幫銀行”促使精神文明良性循環

人們從心理上一時難以接受“幫幫銀行”,這不難理解。可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志願服務這個領域,樂於付出和希望回報,二者總是同時存在於人的內心,隨時都在面臨此消彼長或彼消此長的選擇。而左右這種選擇的,往往是某種外力的作用。換言之,公益志願行為賴以支撐的道德環境,折射的是相應道德管理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

很多人可能會無法理解,道德也需要管理?當然需要。而所謂道德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建立一個提升人們道德感的外部環境。而這個外部環境,可以是法治、輿論,也可以是利益回報式的引導力。通過這些外部環境制約,讓道德走出亦真亦幻的虛無狀態,創立一種人心向善的引導機制。在褒獎方面,當前我們雖然有各級“文明辦”,以官方、制度的形態,為符合標準的道德楷模評獎,發放獎勵。但是生活中大多數的道德文明之舉,都是達不到評獎條件的小事。顯然,僅靠各級文明辦的獎項,遠遠無法撐起這個“引導機制”。

“幫幫銀行”促使精神文明良性循環

社會形態在變化,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都隨之在變。不求回報的“純道德”固然好,但於當今社會背景來說,這顯得有些“奢侈 ”;而以適當回報作為鼓勵、引發人們崇尚道德,雖然屬於不是很純的“次道德”,但於當今社會來說,卻也“消費的起”。因此苛求“純道德”儘管概念上沒有錯,但卻未必具有絕對意義。更何況,“次道德”在實踐中,也有向“純道德”轉化的極大可能——因為體驗了助人的快樂,悟出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深層內涵,所以幫幫銀行裡的“儲蓄幣”,就未必真被持有者看重了。

當今社會,樂於助人等高尚道德,尚屬於“稀缺資源”。不論是呼喚傳統道德的迴歸,還是致力於新道德的重建;不論是無私奉獻的“純道德”,還是謀求適當回報的“次道德”,任何於此有益的舉措,都應得到提倡和鼓勵。來自門頭溝區城子街道的“幫幫銀行”制度,讓道德走出了亦真亦幻的虛無狀態,創立了一種“道德能夠管理”的工作機制,其在社區自治、文明建設中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應予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