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爲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劫?

潘欣冉


無論是父親康熙,還是後來繼位的弟弟雍正,都對老八胤禩這個人高度一致地痛恨,康熙之所以痛恨這個兒子,是因為胤禩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又結黨營私,爭儲害兄,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弟不親,故極討厭這個表面仁慈、內心狠毒的兒子;雍正之所以痛恨這個兄長,一方面因為父親康熙的痛恨而痛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是之前的競爭者,胤禩不除,帝心不安。

引起康熙惱怒的,是胤礽第一次廢除太子名位後,胤禩上躥下跳,想繼之為太子,想當太子還好說一點,最關鍵的是,他在謀求代立的過程中,上有胤禟、胤䄉、胤禵等皇子兄弟為他撐腰,下有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朝廷大臣為他助威,這難道不是結黨嗎?皇帝最怕的就是這個,倘若不及時制止,胤禩就會是李世民,作為父皇的李淵當時畢竟還保住了性命,而胤禩一旦羽翼豐滿,自己恐怕會連李淵都不如,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因此,康熙在廢掉胤礽太子後,曾對胤禩大加撻伐,狠狠咒罵。當時,內務府總管凌普因為依附胤礽,被康熙治罪,抄家,胤禩手下留情,沒有趕盡殺絕,康熙得知後,立即借題發揮,頒發上諭說:“凌普貪婪鉅富,所籍未盡,胤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譽胤禩,必殺無赦。”這說明康熙對胤禩撈取名聲的做法極為厭惡,有功歸己,有惡歸人,甚至將惡歸於皇帝,這無形中讓康熙做了惡人、昏君,讓他如何受得了,所以嚴厲告誡下面的人,凡去吹捧胤禩的,殺無赦!可見對胤禩痛恨到了什麼程度。

而且,第二天康熙就把所有的兒子叫到跟前,當面宣佈胤禩的罪狀說:“當廢胤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今其事皆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胤禩是不是害過太子胤礽,姑且不論,但胤禩收買人心、結黨謀立則是證據確鑿,這是康熙最不能容的,所以將他鎖系審理。

當然,所謂“鎖系審理”,也不過是做做樣子,康熙要的是胤禩真心悔改,並沒有深究。但胤禩謀立的心思和動作始終沒有停止過,加上康熙後來要大臣們公開推舉太子人選時,阿靈阿等人又開始串聯,要朝臣們推薦允禩為太子人選,在康熙三令五申的情況下,還有那麼多人推舉胤禩,可見胤禩在朝中的實力實在太強,康熙擔心有蕭牆之禍,不得不復立胤礽為太子。可以說,在晚年,胤禩是康熙善終與否最大的擔心。

而雍正作為當時爭儲的一方,對這個八哥胤禩的痛恨,與父親相比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雍正當了皇帝以後,雖然封胤禩親王,任總理事務大臣,但這不過表面現象,他收拾胤禩是“溫水煮青蛙”,讓他慢慢死,到雍正四年,正式削胤禩王爵,圈禁於宗人府,當年胤禩即死於禁所。

老十四胤禵之所以能保住性命,一是因為胤禵大部分時間只是胤禩的黨羽,並不是牽頭鬧事的;二是胤禵畢竟是雍正一母所生的親弟弟,殺了親弟弟,給母親上香時如何交待?


帝國的臉譜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帝

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共下35個兒子,20個女兒,還有一個養女,共56個孩子。

康熙一生,勵精圖治,創造了較為穩定的局勢,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國家財富有所積累,疆域遼闊,整個社會處於發展階段,故被稱為康熙盛世。

毫無疑問,和很多的帝王相比,康熙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卻不是一個好爸爸,在康熙王朝發生了較為嚴重的“九子奪嫡”事件,嚴重分散了康熙的精力,影響了國家的發展。

九子奪嫡都有誰:

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九子如何奪嫡:

康熙十四年,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康熙認為只要立下太子,就斷了其他皇子的念頭,也就不會出現爭奪皇位的現象,其實,恰恰相反,皇太子不爭氣,能力素質差,揹著康熙幹了不少髒事兒,先後兩次被廢,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皇位爭奪戰更加激烈。

八阿哥胤禩,此人精明能幹,善於籠絡人心,人稱“八賢王”,他勾結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等皇子,處處給太子下絆,結成了最大的八爺黨,時刻不忘覬覦皇位,被康熙察覺後關押,後又釋放。胤禩看到自己接班的希望渺茫,就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上位,推舉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兵平定準噶爾叛亂。

四阿哥胤禛 影視圖

四阿哥胤禛本來屬於太子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他積極為太子說好話,待到太子第二次被廢,他看到太子徹底涼涼,就開始考慮上位的事情,聯合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形成了四爺黨,和以八阿哥胤禩為首大八爺黨明爭暗鬥。

十四阿哥胤禵 影視圖

十四阿哥胤禵被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病逝於暢春園,遺詔四阿哥胤禛繼位,他令人攜密諭赴藏奪取十四阿哥胤禵撫遠大將軍印信,護送回京參加葬禮。胤禵十分憤恨,對皇上出言無狀,四阿哥胤禛登基後,立即將胤禵軟禁,先是派他去給康熙守靈,不許返京,後來,始終還是不放心,害怕其他阿哥擁立胤禵,就將他改為圈禁,雍正在位期間,胤禵一直被圈禁,乾隆即位不久,就釋放了胤禵,先後封為奉恩輔國公、多羅貝勒、多羅恂郡王,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等職務。

八阿哥胤禩 影視圖

八阿哥胤禩結果很慘!

而八阿哥胤禩的處罰就很嚴厲了,雍正登基後,為穩定人心,封胤禩為和碩廉親王,辦理工部事務,但胤禩是個不省心的人,始終對皇位不死心,繼續結黨營私,煽動雍正的兒子弘時窩裡鬥,又聯合關外八旗王爺和隆科多,借恢復八王議政,差一點就奪取雍正的帝位。雍正不再客氣,公佈胤禩四十條罪狀,圈禁宗人府,抄家,家人發配,並改其名為“阿其那”(滿語“akina”的音譯。舊說是狗的意思),當年九月,胤禩因咳嗽病逝於監獄,民間普遍認為他是被雍正毒死的。

雍正帝

都是親兄弟,為什麼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差距這麼大呢?

一是親情。雍正帝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一奶同袍,母親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雖然四阿哥胤禛被送給當時剛喪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但兩人始終是親兄弟,雍正繼位後,孝恭仁皇后還活著,她是不可能看著雍正殺自己的弟弟的,所以,當雍正帝打壓十四阿哥胤禵時,其母烏雅氏非常生氣,拒絕接受皇太后的尊位。

二是威脅小。十四阿哥胤禵雖然和雍正不是一路人,投靠了八爺黨,但是,並沒有給雍正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且胤禵性格耿直,康熙駕崩時,胤禵雖然手握重兵,但是卻沒有任何異常舉動,而且,雍正派人奪取兵權時,胤禵交權還是比較痛快的。

三是威望大。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保證了西藏多年的安定,且胤禵統帥新疆、甘肅、青海的八旗、綠營部隊,近三十萬,善於用兵,無論在西北還是在軍中,威望都極高,雍正不得不有所顧忌。

四是心裡有鬼。康熙突然病逝,究竟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禵還是傳位於四阿哥胤禛,除了幾個當事人,無人知道,但是民間都盛傳雍正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才奪取帝位,如果匆匆忙忙將胤禵殺了,恰恰證明這個傳聞是真的。


帝位的爭奪始終都是殘酷的,雍正一生揹負“謀父、逼母、弒兄、殺弟”的名聲,為了改變這種皇位爭奪的教訓,雍正不再設立太子,駕崩前當著眾人將遺詔放到宮殿匾額後,防止了再次爆發皇位爭奪戰。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雍正其實是一個性情中人,有快意恩仇的一面。

他的硃批,有的如“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有的如“朕亦甚想你”、“朕安。卿好嗎?”,有的如“莫想生還北京也”……。他既可以含情脈脈,也可以簡單粗暴。性格挺複雜的。但總的,還是很重情義的。比如他對於始終跟隨他的老十三就非常非常之好。超越了君臣,迴歸到兄弟的友情。

而對於擋過他道的,老八、老九等人有手段毒辣。帝王之心吧,是普通人不能懂的。但對於老十和老十四,雖然也屬於擋道的一夥,也受到了處罰,但最終都還保住了性命。原因有可能是

1、這倆人自身,身體好,精神強大,就是打不死的小強。不論你怎麼打擊,我就頑強的活著。

2、更重要的一點,很可能是雍正就根本沒想弄死他們。老十四就是他一奶同胞的嫡嫡親的弟弟。雍正雖然是烏雅氏的兒子,但從小是長在孝昭仁皇后膝下。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繼後,是清初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遏必隆還有一個女兒也是康熙的嬪妃,就是溫僖貴妃。她兒子就是老十。孝昭仁皇后無子,對於這個寄養的兒子非常好,母子感情頗深。而雍正與親媽的感情就差了很多。“生恩不如養恩”啊!愛屋及烏,對於養母妹妹這個孩子自然要照顧一點。

由此可見,雍正真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有兩個原因,首先八阿哥胤禩 確實雍正最大的競爭對手,號稱「八賢王」,在朝野內頗有一些勢力,即便是在雍正登基之後,也不敢輕易動他,而是封他為總理王大臣以安其心。

但是在雍正牢牢的控制住皇權之後, 對胤禩顯然就沒有那麼客氣了。雍正經常下上諭指責胤禩懷挾私心,阻撓朝廷大計。後來直接削去了王爵,發落宗人府囚禁。後來和九貝勒允禟一起分別被雍正改名為「阿其那」和「賽思黑」,極盡羞辱之能事。不久之後,胤禩就鬱鬱而終。

而十四阿哥胤禵,雍正顯然是手下留情的。其實在十四阿哥沒有做上大將軍王之前,康熙雖然對他賞賜頻繁,但是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康熙要將大位傳給胤禵。後來的人們也只是根據康熙對胤禵的授權和信任,比如:

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來推斷康熙可能有跡象傳位給胤禵,但是其實胤禵無論是在朝堂內還是朝堂外,勢力都遠遠不如八阿哥,所以對雍正皇帝的威脅也較少。並且十四阿哥又是和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而雍正又侍母極孝,所以就算是看在自己母親的面子上,也要對十四阿哥優容一些。

十四阿哥在軟禁中,一直活到了雍正去世,在乾隆即位之後放出。但是當時的十四阿哥已經是七十老翁了,一生的文韜武略,大都在深宮中落寞的度過了。


經史通義


老八和老十四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政敵,兩個人問題的性質也完全不同。

八阿哥胤禩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之後的表現可以說是朝野震動。可能是對太子之位過於渴求,胤禩盡最大的努力發動了朝廷大臣為他謀求太子之位。大學士馬齊、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理藩院尚書阿靈阿、戶部尚書王鴻緒、工部右侍郎揆敘等人都甘於推薦胤禩,併為之遊走六部聯結大臣。

胤禩這樣的渴求讓康熙皇帝大驚,從此父子的關係就徹底惡化。一廢太子之際,胤禛的勢力遠不及胤禩,就算太子廢了也輪不上他來替補,但不代表他不渴求皇位。而胤禩經營起來的勢力不會隨著父子關係惡化和康熙的去世就完全消散。所以對於當了皇帝的雍正來說,胤禩仍然是雍正初年他最大的政敵。與胤禩的關係會牽動整個朝局,一不小心這就是有可能顛覆他皇位的大問題。所以他必然會以全副精神對付胤禩。

十四阿哥胤禵在他一母同胞的親哥哥當了皇帝之後他就已經是個手下敗將了。胤禵的勢力主要在西北,當他回京奔喪之後雍正就已經讓年羹堯和延信奪取了撫遠大將軍的軍務和印務,胤禵的勢力被雍正瓦解了,對於一個落敗而無力還擊的人,也用不著再窮追猛打。過於恪刻反落一個殺親弟弟的惡名,還不如留著他。雍正和胤禵的關係已經從政敵變為有矛盾的兄弟,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之間的矛盾降級了。

再說康熙年間最看重胤禵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去世了,胤禵的靠山也就倒了。而且康熙皇帝喜歡胤禵卻沒有要傳位給他的意思,胤禵自己的痴心妄想和胤禩的結黨奪位根本不是一個性質。雍正繼位,最支持胤禵的只能是他們共同的生母仁壽太后。仁壽太后在前朝沒有勢力,就算支持胤禵對雍正也起不了威脅作用。所以雍正不用過於顧慮胤禵而非把他置於死地。


沅汰


雍正皇帝登基後,老八下場很慘,為何老十四能躲過一切?

關於這個問題,在後來雍正皇帝和大將軍年羹堯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年羹堯:陛下,老八集團已經收拾了。

雍正皇帝:很好,我會提升你的。

年羹堯:老十四的集團已經收拾了,老十四個人,我想請示陛下怎麼處置?

雍正皇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年羹堯:陛下。斬草除根、不可放虎歸山呀。

壅正皇帝:我和老十四,本是一奶同胞所生,如果殺了他。恐怕母親會非常傷心。

年羹堯:陛下!不可以有婦人之仁吶!

雍正皇帝:你給我把他的爪牙和黨羽全部去除,加派人手,監視和他聯繫的人。我要讓他時刻在我的掌握之中。我要讓他孤掌難鳴。

年羹堯:陛下聖明!我這就去辦!

雍正皇帝:辦好了,我要娶你的妹子,當老婆。

年羹堯:謝主隆恩!

雍正皇帝:回來!

年羹堯:爺!還有什麼吩咐?

雍正皇帝:明天,在朝堂上要配合我演一齣戲!

年羹堯:小的明白!

……

看到了吧,皇家的婚姻不是婚姻,而是權力的結盟!皇家的感情不是感情,而是利益的權衡。按照大哲學家李澤厚的情本體理論,雍正皇帝還是顧及了兄弟情和母子親情的。


一封家書名店


愛新覺羅·胤禩(八爺),雍正即位後,為穩定人心,先改胤禩名為允禩(避諱),並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兼理藩院尚書。

但在雍正皇位坐穩後,革去黃帶子,削其王爵,圈禁,進行監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的意思,並以長篇諭旨,歷數等罪頒示全國,後病死於監所,民間認為被毒死。

愛新覺羅·胤禵(十四爺),雍正即位後,將胤禵遠派守皇陵幽禁,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雍正四年被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至乾隆帝弘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相比之下,雖然雍正都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爭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但十四爺的命運比八爺好太多了。這是為何?要知道在雍正皇位正統性上,可是傳言康熙是要傳位於十四爺的。

首先,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生母都是孝恭仁皇后。

康熙帝去世後,胤禵被召回京師,隨即軟禁於景陵讀書,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範時繹監視他的行動。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晉封允禵為郡王,實為虛銜,但未賜封號和給予俸銀,註名黃冊仍稱固山貝子。

其次,胤禵對大清貢獻很大,率兵入藏,驅逐準噶爾。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發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胤禵抵達西寧後,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號稱三十餘萬,實際兵力為十多萬人。胤禵的大將軍是個綜合管理崗位,參與軍事決策指揮,軍隊調度,部署人事,舉薦任命將領,保障後勤,情報收集,安撫穩定軍心,激勵部隊,調節內部和外部矛盾,籠絡達賴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說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護送達賴喇嘛等等。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胤禵即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胤禵命令延信送新封達賴喇嘛進藏,在拉薩舉行了莊嚴的坐床儀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遠震。

康熙諭令立碑紀念,命宗室、輔國公阿蘭布起草御製碑文。雍正即位後,以碑文並不頌揚其父,“惟稱大將軍胤禵公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最後,十四爺雖屬於八爺黨,但並非與他們團結一致。

看似十四爺支持八爺,但十四爺在八爺心中的地位,並非等同於九爺和十爺。九爺和十爺的利用價值在於皇子身份,而且八爺能夠鎮得住他們;十四爺則不同,他手中擁有兵權,八爺除了需要文官們的支持,自然也是需要武將們的支持,十四爺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尤其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成就自然是八爺無法匹及的,倘若八爺即位,估計十四爺無法善終。

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事件上,

八爺完全利用十四爺,在胤禩得到高福送來的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之後,意識到再次扳倒太子的機會來了,但是糾結在到底由誰將太子密信上奏康熙的問題上。

其實,這四個人都明白,密信一旦落到康熙手裡,胤礽再次被廢是必然的,但是舉報人是什麼結果就很難說了,所以,誰都不願意上奏,最後,還是胤禩以胤禵為兵部的管部阿哥,正在追查淮安綠營官兵被殺,為由頭,又其上奏。胤禵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悻悻而去。

當然,胤禵也不是傻子,給康熙上奏時也留了一手,只是將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寄給了康熙,而沒有自己的奏摺。通過這一事件,已經很明顯了,胤禩和胤禵是在相互利用,同時也在相互防範。

舉薦大將軍王事件上,西北策零阿拉布坦作亂,康熙決定派兵征討,選皇子一名帶兵。此時,胤禛、胤禩和胤禵等一干阿哥,都料定大將軍王就是康熙的即位人選,都想爭這個機會。在小範圍討論的時候,胤禩和胤禵兩人,相互謙讓了半天,看起來是慷慨陳詞,實際上是在相互試探,畢竟,絕對的皇權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

胤禛舉薦胤禵為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不僅成功的離間了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更是牽制住了胤禵手下的十萬精銳部隊,當然,這是後話。胤禵被康熙指派為大將軍王之後,胤禩就安排了鄂倫岱、雅布齊和塔寧等人,名為協助,實為監視胤禵。

康熙大壽事件上,這主要有三個事件,第一個是當胤禩意識到康熙在等待西北勝利的消息的時候,給胤禵密信,反而不讓其出兵,對此,胤禵看得很明白,生怕自己打了勝仗,壓胤禩一頭。

第二個就是胤禵再次發揮自己模仿別人筆跡的特長,第一次是在熱河避暑山莊模仿太子的筆跡,這一次模仿了胤禩的筆跡,成功策反了鄂倫岱為自己所用,以為康熙祝壽為名回京,打探京城情況。

第三個就是胤禩冒用胤禵的名義,在壽誕慶典上給康熙送死鷹,為了皇位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說,胤禩和胤禵的關係準確的說是相互利用比較好 。

不論是八爺和十四爺的命運如何,皇權面前,大家都紅了眼,一步之遙,就是天上地下。


五味社


不是為雍正(老四胤禛)辯解。

雍正上臺後,要打壓曾經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諸皇子,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為在雍正即位之前,可能那些參與爭奪太子之位的皇子們,誰也不會想到,最後勝出的竟然是他。

(雍正畫像)

在這一波“九子奪嫡”的大戲中,諸皇子最早是兩個集團:老大胤禔、老二(也是太子)胤礽。其中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都是站在老大身邊的。老四胤禛則比較(僅僅是比較)支持老二胤礽。

後來,老大胤禔迅速失敗退出,這個集團的首領就成了老八胤禩,老九、老十四是堅決支持者。

再接著老二胤礽被廢,老八胤禩被康熙斥責革爵。這樣多次變故以後,爭奪太子之位的兩個集團就變成了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是其支持者)和老四胤禛。不過,老四隻能算一個潛在的競爭集團,他一直沒有浮出水面。而老十四胤禵的呼聲非常高,不但獲得一眾皇子的支持,而且被康熙委以重任,封為撫遠大將軍平定邊關。

(胤禵影視形象)

可以說,當老大、老二相繼倒臺後,老十四、老八、老九集團,一直覺得他們最後坐穩皇位獲取江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誰知道最終老四胤禛半路殺出,截道成功。

也就是說,當雍正登上皇位後,老十四、老八、老九等人心中不服,力圖製造政變,把雍正趕下臺來,是一定的。也因此雍正打壓他們是一定的。

在這幾個皇子中,最後的首領是老十四,可為什麼最終雍正嚴厲處理老八,甚至把他毒死,而對作為首領的老十四卻網開一面,只圈禁了事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老十四雖然是對立集團最後的首領,但他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首領,是因為老八被康熙嚴厲處置不被信任後,大家才讓老十四出頭的。而這個集團的靈魂人物依然是老八。而當康熙去世以後,老十四便不可能再是首領,首領自然回到了老八的手裡。

雍正繼位後,要處理這個對立集團,只可能首先處理首領。既然老十四並非首領,雍正就沒有非要處死他的道理。

(胤禩影視形象)

第二、老十四是個意氣用事的人,又是一個最講義氣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從他當年為老八出頭,為此不怕得罪康熙,到後來他當撫遠大將軍的時候,行事高調這些就可以看出,他政治上是比較幼稚的。康熙在讓他當撫遠大將軍的時候,只是出於康熙想讓兒子們都成才的想法,原本就沒有想過讓他繼承皇位。他自我感覺良好,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

既然他沒有政治頭腦,自然成不了大事,只要圈禁起來,不讓他出來鬧事就可以了。

第三、老十四畢竟是雍正的同父同母兄弟,他們之所以關係不好,一是兩人性情不一樣,二是從小就被不同的母親養,沒生活在一起。但不管怎樣,他們血緣是最近的。如果雍正像對付老八一樣對付老十四,自然容易招致非議。

第四、老十四在最後的階段,是表面上向雍正低了頭的。老八被毒死後,雍正曾威脅老十四說,如果你想去看他,我就讓你和他一起去陰間!老十四說:“我向來為阿其那(老八)所愚,今伊既伏冥誅,我不願往看。”由此可見,老十四至少表面上是低頭了的。當那個對立集團的頭領伏誅,作為成員的老十四表示不去看,與他劃清界限的時候,雍正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根本不用再殺他。

總之,從雍正成功獲位到最後處理諸皇子,都可以看出,他無論政治智商還是政治情商都是比較高的,他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張生全精彩歷史


向敬之

雍正登基後,雖然第一時間命皇八弟允禩為總理王大臣、和碩廉親王、理藩院尚書等要職顯爵,但他對八爺一黨的打擊可謂是狠毒刻薄的。

雍正四年,雍正帝坐穩江山後,以種種藉口對允禩革職、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很快,允禩死於非命。李紱報告,允禩突發腹痛。民間傳聞,允禩死於毒殺。

而在是年六月初一日,雍正決定對允禩集團集體動手,於是將允禩、允禟、允禵之罪狀頒示全國,議允禩罪狀四十款、允禟罪狀二十八款、允禵罪狀十四款。

允禩和允禟相繼死得蹊蹺,但允禵雖長期遭受雍正的貶抑和打擊,革除王爵、貝子,但只是監禁在景山壽皇殿為聖祖守陵,他的宗籍一直沒有像處理允禩、允禟那樣被開除。

其中是有原因的:

1.允禵是雍正一母同胞的兄弟,雖然政見不一,允禵選擇了支持允禩。雍正如果徹底嚴懲自己的胞弟,自然會讓他揹負更多不孝、不容胞弟的罵名,不但應徵了弒兄屠弟的罪惡,而且坐實了謀父逼母的罪行。

2.允禵的所謂罪行,就是支持了允禩,並無其他,後來乾隆帝為允禩集團翻案時,也說允禩並無謀逆之實,那麼支持者允禵更是罪不至死。

3.允禵是康熙生前欽點的大將軍王,給世人眼裡,康熙有意重其權、崇其功,以便他成為儲君。如果雍正殺了允禵,不啻於告示世人,他雍正篡位後殺人滅口。

4.雍正給康熙晚年重用允禵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康熙不想允禵牽扯進諸子爭儲戰爭,故而將他調至西北軍前,讓他遠離是非,不參與其中。


以禮觀書


康熙帝的第十四子,愛新覺羅·允禵(胤禎),公元1688-公元1755,生母為孝恭仁皇后,康熙五十七年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保住了西藏和平。

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康熙帝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公元1735,清朝第五位皇帝,生母為孝恭仁皇后

,即德妃烏雅氏。

雖然說皇十四子胤禎也和雍正爭過帝位,但畢竟他們倆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又說皇家無親兄弟,但也不好做的太過,康熙的德妃(兩人的母親)也在鬧騰,拒絕受封為太后,且德妃是頗為疼愛皇十四子的。

且康熙駕崩之時,皇十四子在西北打戰,首先便是缺了地利,天時、人和更是不在他身上,之後,皇十四子並沒有利用手中的軍權叛變,一聽到康熙駕崩,便交出了手中的軍權,快馬加鞭返回京城,這樣雍正也沒什麼名頭懲罰他,或者像是皇八子那樣對他。

雖然進京之後,皇十四子多有桀驁不馴,但是這也翻不出天了,之後便是被雍正圈禁了起來,熬死了雍正,被乾隆放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