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當人們好像剛好在忙於改造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並創造前所未聞的事物時,恰好在這種革命危機時代,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

——馬克思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西部大淘金、吸毒禁毒、非典、艾滋病村、環境汙染......

這些關鍵詞組成了紀實攝影家盧廣的一生。

盧廣,1961年出生,

19歲開始從事業餘攝影。

1995年,34歲的他開始接觸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

是以記錄生活現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

如實反映人們所看到的。

因此,紀實攝影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

具有作為社會見證者獨一無二的資格。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盧廣說:“影像是我與外界溝通的信使。”

這句話,不是一個普通攝影愛好者的自白,

也不是為了帶著相機去世界各地找尋美景。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盧廣手中的長焦鏡頭,

記錄的是他對這個社會的態度。

為什麼稱他為中國的堂·吉訶德?

為什麼他是英雄,更是人民?

為什麼他願意用顛沛流離的一生,

甚至不惜以身試險,去探求一切的真相?

01

西部淘金

1994年,

盧廣跟隨中國西部淘金的熱潮,

一路向西進行拍攝。

別人眼裡的一夜暴富,

在他鏡頭下是漫天沙塵的驚險之路。

是用生命作為賭注但又微乎其微的機遇。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未成年的孩子也跟著用鐵鍬、鎬子開採礦山,

每天只有就著水吃饅頭。

從盧廣鏡頭下黝黑消瘦的孩子的面龐,

讓整個社會看到了淘金熱背後的悲涼。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盧廣當時也沒想到這樣的紀實攝影有這麼大的力量。1994年這部攝影作品《西部淘金者》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登上各大報紙的頭條版面,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並對金礦進行整頓。

02

吸毒者

1995年,

盧廣獨身一人前往雲南瑞麗,去跟拍吸毒者。

即使他聽說那些毒販子都是有槍的,

他仍然敢獨自前往。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聽說要接近吸毒者就要先和他們賭博,

於是盧廣故意把錢輸給他們,

很快就把身上僅有的500元錢賭光了。

他為了騙取毒販子的信任,

假裝嚷著要吸毒。

把毒品吸進嘴裡,不過肺。

就這樣,緝毒電影裡驚心動魄的場面,

每天都發生在盧廣的身上,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毒販子進行交涉,

才能拍到下面這些照片。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03

艾滋村

2001年,

他聽說河南省一個村裡,

超過40%的村民感染上艾滋病,

就連兩歲的孩子也無一倖免,四處求醫。

為了尋求真相,他走進了第一個艾滋村。

因為貧窮,

那裡的村民紛紛賣血續命,

殊不知是送命。

而不法分子還利用賣血的貧苦村民謀取暴利。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為艾滋病人舉行的葬禮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感染艾滋的老人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感染艾滋的孩子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艾滋村的孤兒們

《艾滋病村》的照片再一次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地方高層領導親臨艾滋病村視察,數百名幹部、上億元資金開始聚集到這個地方。

04

盧廣的腳步從未停下

2003年

非典時期 攝於北京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2005年

跟蹤西部工業汙染專題 攝於內蒙古、寧夏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05

“我要的是拍攝的極致。”

儘管盧廣的拍攝手法備受爭議,儘管唯利是圖的商人和尸位素餐的官員都想讓他消失,但是他深知紀實攝影的力量而從未停歇。

他用鏡頭,拯救的是無數百姓的生命,改變的是億萬國人的未來。盧廣說:“我不是新聞攝影,而是紀實攝影。我要的是拍攝的極致。”

2009年,盧廣的攝影作品《中國汙染》獲得了尤金·史密斯年度大獎。這是國際攝影界的最高獎項,而盧廣也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偉哥的話:

最初,盧廣可能只是一個愛好攝影的普通人,

而他卻選擇了一條“沒人拍過”的攝影之路。

這些給人帶來視覺衝擊的攝影作品,

是為了給所有人傳遞這樣一個價值觀:

唯有疼痛才能讓人警醒。

It's the harsh reality that counts.

英雄在成為英雄之前,都是普通人。

馬克思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盧廣是英雄,更是人民!

寫在最後:

他的豐功偉績,值得澆築於青銅器上,銘刻於大理石上,鐫於木板上,永世長存。當他的這些事蹟在世上流傳之時,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紀,必將到來!

——《堂·吉訶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