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司徒越(1914—1990)安徽壽縣人,本名孫方鯤、號劍鳴。生前任中國書協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司徒越少年時代學習書法、篆刻,但並無所成。1976年文化部在日本舉辦《現代中國書道展》,司徒越的一幅作品入選,在東京、名古屋、北九州巡展近兩個月,他輕靈飄逸的狂草大獲好評,從此蜚聲海內外。司徒越活躍於書壇,僅只有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去世前的短短十餘年,時間雖短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尊重傳統,認真學習古名家技法,但絕不泥古不化,而是古為我用,力求創新。司徒越的狂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形成了自己遒勁奔放、婉轉流暢的風格,深受群眾喜愛,得到專家認可。中書協前主席沈鵬在《狂草略得》中、中書協前副主席王學仲在《長槍大戟寫狂草》中談及國內“專攻狂草”的書法家時,不約而同首先提到的都是司徒越。安徽書協副主席桂雍稱司徒越為:“當代狂草第一人,千年以來又一家。”

司徒越博學多聞,在繪畫、詩詞、篆刻、考古諸領域多所涉獵,均取得了不俗成就。

司徒越身世坎坷,飽受磨難。終其一生,他清廉自守,矢志不渝。晚年成名後他更以獎掖後學、服務鄉梓為己任。精通古字畫收藏的的原地礦部長孫大光稱讚他:“書法超群絕俗,為人亦忠正剛直”。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一.

“匆匆不暇草書”

西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說:“弘農張伯英者……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為楷則,常曰:“匆匆不暇草書”。後來論書者,常述此語,而理解則不盡相同:東漢趙壹的《非草書》中說:“雲適遽迫,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及難而遲,失旨多矣。”宋趙構《翰墨志》中也說:“昔人論草書,謂張伯英以一筆書之,……故譽者曰:‘應指宣事,如矢應機,霆不暇激,電不及飛。’……後世或雲‘忙不及草’者,豈草之本旨哉?”蘇東坡也說:“草書雖是積學乃成,要之出於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於學……”。清人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則說:“欲作草書,必先釋智遺形,以至於超鴻蒙,混希夷,然後下筆。古人言‘匆匆不及草書’,有以也。”近人丁文雋在其《書法精論》中說:“夫草書之興,源於應急,運筆以靈動便捷為要義。漢張伯英常曰:‘匆匆不暇草書’,未免矜持過甚,不足為訓也。”也有作別解的,即在“暇”字下加逗點(,),將此句讀為“匆匆不暇,草書”。解曰:“匆匆不暇作正楷,只好寫草字。”

上述幾種對“匆匆不暇草書”。的不同看法中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作草書是為了求速,所謂“用以赴急。”所以,有人便說:“不暇草書”失掉“草之本旨”,有人責備說,這是“矜持過甚,不足為訓。”更有人加以“改正”,把“不暇草書”,變為“不暇,草書”。看來真正懂得為什麼“匆匆不暇草書”的還是劉熙載。

書法的產生和發展,唐竇息在《述書賦》中以兩語概括之:“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趙構之流,強調“本旨”,(達情),卻昧於“競美”之義。而草書則是創出不久,就迅速到達了書法美的最高境界,終於脫出了實用範圍。晉人尺牘雖尚有達情的作用,但已被視為書法藝術,例如孫過庭《書譜》中就有“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的說法。可見,作佳書與人,不僅表示對受書者的尊敬,還有博取名人重視,求得“存錄’’之意。這樣的“佳書”豈是隨時隨地,匆匆忙忙就能寫出來的? 即使不能“釋智遺形”,也該“先散懷抱”吧?既然作草書有示敬之意,因而在未能作草書時,只好於信末加上說明:“匆匆不暇草書”。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壽縣第七屆政協成立志喜

春風拂大地, “鋼鐵”變玻璃。(注)

幸雪十年恥, 欣逢四化時。

識途有老驥, 當戶發新枝。

大業今復繼, 高歌勝利詩。

二、“唯草書至難”。

我國各體書法中,難寫難認的有三種:甲骨文、金文、草書。前二者姑置不論,現在專談草書。唐·蔡希綜《法書論》中說:“草法尤難”。清·包世臣“自謂於書道頗盡其秘”,也說:“唯草書至難”。“尤難”是更難,“至難”則是難極了也。這裡應該明確:包世臣的“至難”,是在他已認真臨摹了智永,張芝、羲、獻以及張旭等人的法書之後所得的體會;蔡希綜則是在論述了一系列的草法之後,作出的結論。都是經過實踐的真知,並非聳人聽聞的危言。

草書一字數體,或同體異字,似“無定則’’,而又“毫釐必辨”。不僅不習草書者不識,就是書法家也難全識。清代學者、書法家阮元就說:“《閣帖》晉人尺牘,非釋文不識,苟非世族相習成風,當時啟事,彼此何以能識?”(阮元《北碑南帖論》)。

我國書法是線條藝術,草書則達到了線條美的極致。它不過是—些或長或短,或粗或細,或直或曲,或柔或剛的線條(點是最短的線)。如何使這些線條“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孫過庭《書譜》),確非易事。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草書的妙處,可以兩言括之:一曰“連”,因為草書真正是線條,所以特別適宜於連。張懷瓘說張芝的今草“如流水速,拔茹連茅,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牽合,數意兼包。”張懷瓘說草書的寫法是:“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張懷瓘《書斷》)二曰‘‘變”,草書字字在變,筆筆在變。草書筆畫,乍看只是線條,細看便見到千姿百態,爭妍鬥豔。劉熙載說得好:“草書之筆畫,要無—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劉熙載《藝概》)總而言之,一幅草書應該是渾然—個整體,“遠而望之,若鴻鵠群遊,駱驛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晉·衛恆《四體書勢》)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草書的書寫與它書不同的是其“疾”。書論中狀草書迅疾的很多、很多,而懷素《自敘》中的描寫, 可謂達到極致。—則引竇冀詩曰:“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兩三聲,滿壁縱橫千萬字。”再則引戴叔倫詩曰:“馳毫驟墨劇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自然,這裡面有文學的誇張,但其“翰動若飛”的情景,也恍惚可見。 “速”,並不等於“好”,但僅就這種高速度來說,也就相當難。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祝賀中國書法家協會安徽省分會成立

縱談書契史,奮飛造化筆。

江淮翰墨香,熠熠如朝日。

一九八一年

三、“神彩為上,形質次之”

謝赫論畫的《六法》,首列“氣韻生動”。王僧虔論書,則說:“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張懷瓘的《文字論》中也說:“深識書者,唯觀文彩,不見字形。”這些雖不是專論草書,但草書當然包括在內。我們的體會是,觀賞書法,倒也並非“不見字形”,但能夠吸引我們的,確乎只是神彩而非字形。古人論書,有所謂“千里陣雲”, “高峰墜石”,是形容點畫(字的形質)的,而“如深山道士”,“如上林春花”, “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如芙蓉出水,文彩鏤金”等等,說的就是書法的神彩,而非形質了。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草書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十分強烈。揚子云說:“書,心畫也。”(《揚子法言》)張懷瓘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 書則—字已見其心。”(《文字論》)劉熙載的《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在“如其人”方面,人們常舉顏真卿作正面的例證,而舉蔡京之流作反面的例證。推崇顏真卿者曰:“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宋·朱長文《續書斷》)。或問蔡京之書於鄭杓,杓曰:“其悍誕奸傀,見於顏眉,吾知千載之下,使人掩鼻過之也。”(元·鄭杓《衍極》)書法反映作者的心靈、品格、志趣、風貌,絕不會是如形在鏡,絲毫不爽,但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能夠有所反映,也是不能否認的。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我國書法重視“書卷氣”。“書卷氣”來自“書外功”。對於從事書、畫的人,自古以來,就強調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開拓眼界,擴大心胸,豐富知識,加強修養。有了這些修養,不—定都能反映在書法上,但沒有這些修養,而想在書法上出現書卷氣,則是不可能的。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書法所反映的神彩,更多的是書家的思想感情。唐高閒和尚學張旭草書,韓愈問他:“今閒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進而忠告他:“不得其心,而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韓愈指出:張旭是把內心的喜怒哀樂,外界的山水鳥獸,日月列星,“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這就是張旭的“心”,學張旭的脫帽露頂、大醉狂呼之“跡”不難,學張旭的“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的“心”就難了,劉熙載說:“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變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非神明自得者,孰能止於至善耶?”清人宋曹卻說得很容易,他說:“作行草書,無非要生動,要脫化,會得斯旨,當自悟耳。”此“旨”不難“會”,不過“會得斯旨”,草書是否就生動脫化了, 則是很難說的。知之者不一定就也能行之的。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中國書法家協會雲南分會成立紀念

滇池月滿, 石林雲生。

昔重二爨,(注) 今聚群英。

書壇喜訊, 藝苑歡騰。

望風引領, 樂觀厥成。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四、“規短入巧,乃名神化”。

論書是“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學書則首先要練好形質。清·馮班《鈍吟書要》中說:“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本領極要緊,心意附本領而生。”這真是極其重要的經驗之談。我們常看到書家的“一揮而就”,不勝豔羨;我們也常以《蘭亭集序》、《祭侄文稿》為例,來證明情感在書法上所起的作用。但是,我們常常忘了這一點:沒有本領,情感再豐富,也表現不到書法上去的。

草書絕不是任筆為體, 隨意揮灑,而是有—定的結體,一定的規律的。明·項穆《書法雅言》說:“所謂神化者,豈後有外於規矩哉?規矩入巧,乃名神化。”南宋姜夔《續書譜》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張顛、懷素規矩最號野逸,而不失此法。”劉熙載也說:“旭、素書可謂謹嚴之極”。唐·李嗣真《書品後》說:“古之學者,皆有規法,今之學者,但任胸懷,無自然之逸氣,有師心之獨任,……終身瞑目,而欲乘款段,度超驊騮,斯亦難矣”!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湖北沙市解放卅五週年

天塹能飛渡, 人民力量強。

明珠放異彩, 江漢滿春光。

前人學書的故事中,絕大多數強調苦練基本功,如張芝臨池學書, 池水盡墨;鍾繇居則畫地,臥則畫席,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墨;智永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趙構說他“居永欣寺閣三十年”。見《翰墨志》);孫過庭自言學書“極慮專精,時逾二紀”(二十四年),還“有乖入木之術”,但仍“無間臨池之志”。董其昌說他自己“吾學書在十七歲時,……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若是。”清宋曹在《答客問書法》中說:“予弱冠知書,留心越四紀…寒暑不移,風雨無間。”即使如此,他還說:“所謂功力智巧,凜然不敢自許”。項穆詳述了學書過程之後說:“計其始終,非四十年不能成也。”他斥“無知率易之輩,妄從功無百日之談,……若分佈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書何容易哉!”只有歐陽修訂的時間較短,他說:“自此以後,單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出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名。”但他說的是“自此已後”,誰知道他在這以前已學過多少年了呢?從歷史上看,在書法上取得較高成就者多半已進入老年,所謂“羲之之書,晚年乃善”,米芾也說他自己是“既老始自成家。”

現代人哪有這麼多的時間來學書?但是,現代人學書的條件優於古人不知多少倍,現代人認真學書,也許不要十年就可“得名”。但如果想不經過勤學苦練,不要任何規矩,就能從心所欲,臻於神化,那也無異於痴人說夢罷了。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三十週年誌慶

朔風捲大漠, 萬象盡崢嶸。

絲路飛花雨, 和田產玉精。

昔開坎兒井, 新建石油城。

鴻烈卅年創, 同心有弟兄。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

1986.8.29.

《草書獺祭篇》是司徒越應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之邀而作。

1986年12月發表在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的校刊《書法

學習與輔導》﹙第十期)上。發表時署名孫劍鳴。

附加作品:

中國襄陽米芾書會徵稿,粗成七絕一首以應:

集古成書頗自奇, 誠懸惡札不須師。

東坡畫字臣刷字, 摺紙居然神授之。

一九八五年九月白露後六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為《皖西日報》復刊而作

東風催送花千樹, 舊苑新成錦繡堆。

重譜頌歌歌“四化”, 人民意氣勝奔雷。

一九八五年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為荊州博物館作

早期楚(郢)都在荊州,晚遷壽春(縣)。壽春人為荊州

博物館作書,辭雖鄙俚,意則虔誠。

初晚二郢都, 千里不相見。

文化一脈通, 精神兩無間。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七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悼旭影(注)四妹

淮上分襟卅五年, 京華聚首話從前。

助人為樂情猶昔, 嫉惡如仇志更堅。

桃李裁成花爛漫, 心肝嘔盡意纏綿。

我聞噩耗驚疑夢, 北望雲天一泫然。

一九八六年元月

注:旭影,孫雲方,司徒越堂妹,從事教育工作,逝世前將終生積蓄捐贈壽縣保義、荊塘兩鄉各建一所教學樓。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劍鳴老師遺作《悼旭影四妹》 辛巳暮春 劉蔚山拜書)


茅盾先生故居修復紀念

三部曲出世已驚, 更能前進擁赤旌。

歌成《子夜》如鑄鼎, 曠代文章天下聞。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為呼和浩特市昭君墓作

和親傳佳話, 巾幗事長征。

漢無奇男子, 安危系婦人。

洪君烈(注)先生以為此詩大煞風景,不宜置於昭君墓前,其言有理,於是重作:

天子重顏色, 佳人多苦心。

安能媚奸佞, 不是惜黃金。

一九八六年四月七日

注:洪君烈,壽縣中學教師,精通文史,治學嚴謹。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無題

少陵空遺願, 廣廈庇斯文。

今日層樓起, 仁風仰炳麟。

沈炳麟先生自願捐資為壽縣二中興建教學樓,仁風義舉將永

為後人楷模,壽縣人民政府謹代表師生以小詩為先生壽。

一九八六年丙寅夏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五十週年紀念

五十年前事, 會寧大會師。

已到轉折點, 勝利更無疑。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湖南耒陽書畫院成立志慶

荊楚舊地, 蔡倫故鄉。

人文薈萃, 翰墨芬芳。

畫壇新建, 藝苑增光。

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題浙江李漁研究會

度曲人傳李十郎, 舞衫歌扇未全亡。

《閒情偶寄》、《風箏誤》,(注) 奕代猶存翰墨香。

注:《閒情偶寄》、《風箏誤》為李漁創作的劇目。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安徽省博物館建館三十週年紀念

聚寶藏珍三十年, 虢盤蔡簋並空前。

嬴秦劫火煙消後, 今日騰飛猛著鞭。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紀念徐霞客誕辰四百週年及其遊(福建)漳平考察三百六十週年

五嶽歸來不肯停, 又移遊屐到漳平。

蒼茫四百年間事, 霞客長留後世名。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書法》創刊十週年紀念

繼往開來, 書法是創。

十載辛勤, 式符眾望。

惠嘉後學, 趕超先賢。

宏偉既展, 一往無前。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江蘇泰縣新四軍東進舊址曲江樓修復誌慶

抗倭風火遍神州, 東進雄師奮壯猷。

偉績豐功仰陳總,(注) 教人永憶曲江樓。

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司注:“陳總”,陳毅元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贈春卉(李家馨)

胸中錦繡辭, 筆底龍蛇字。

所以工揮灑, 良由勤磨礪。

準南多坦途, 馳驅可稱意。

一九八七年

司注: “辭”支韻,“礪”霽韻,“字、意”聞韻。

一詩多韻,可謂亂彈琴矣。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肖老龍士百歲誕辰,為作“百歲圖”(注)並附短頌:

百歲上壽 , 盛世禎祥 , 惟我肖老, 邦家之光。

集萬墨點, 寫百壽字, 用作芹獻, 申我心意。

皖山蒼蒼, 淮水湯湯, 藝苑泰斗, 山高水長。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二日

注:“百壽圖”是在一雙勾的草書“壽”字內,用穎拓法以幹墨點出九十九個金文小“壽”字而成的“字”,極耗時費力。


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書法篆刻展覽祝詞

華燈不夜, 飛龍在天。

筆歌墨舞, 共贊奇觀。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為《皖西風物誌》題詞

大別風光美, 長淮氣象新。

楚都存遺址, 宋塔博層雲。

水庫萬家福, 茶鄉千里聞。

皖西多勝蹟, 載藉賴諸君。

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壽春老年書畫展題詞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炭難。

我猶有餘熱, 慷慨獻人寰。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一九八三年十月漫遊西安,十六日訪碑林,感賦。

楚客西來訪古都, 漢唐宮闕競何如。

嵯峨幸有碑林在 真跡猶存歷代書。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日謅成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左圖:以檬賢侄屬錄 方鯤九兄遺作《訪西安碑林》

丙子春日 八旬叟孫大光)

答 友 人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日,我做完放療從上海返抵故里壽縣,讀呂世增(注1)先生來書,並附五律一首,別來蓋已二十七年矣, 勉步元韻,以答雅愛。

楚客懷歸日, 淒涼少暢時。

但聞龍有跡, 不見鳳來儀。

往事摧肝膽,(注2) 年光換鬢絲。

故人猶念我, 慷慨寄相思。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注1:呂世增,舒城中學教師。

注2: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司徒越任舒城中學校副校長時曾在此蒙冤數年,身心受到極度摧殘,家破人亡,跌入人生谷底。


附呂世增先生詩

伏虎寺(注3)一別二十餘年矣,近於電視專題片《司徒越的狂草藝術》中獲瞻風采,深感欣慰,敬呈俚句乞正。

憶昔過從日, 風風雨雨時。

有情惟意表 , 無語徒心儀。

夕霽輝虹彩, 晴光染鬢絲。

遙瞻步履健, 遠慰故人思。

注3:伏虎寺,舒城中學地處伏虎寺。

草書獺祭篇(司徒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